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st1988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创设问题探究情境时,教师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探究环节适当导入与课文相关的素材性课外资源,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使课文内容向现实社会延伸,赋予课文内容更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问题情境 生活体验 课外资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等多元的学习方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学习方式,“问题”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从而引发其解决问题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强化阅读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
  一、问题情境的概念界定
  问题情境是适合教师发问或学生提问,并主动解决问题所需的心理环境与人文环境。指教师为了有利于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同时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激发求知欲望,从而获得成功体验而营造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教学情境的实际问题背景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情境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创设,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与主题相关,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和谐统一。新课改不是不要形式化而是反对过度形式化,要根据学科特点,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处理好创设情境与教学环节的衔接与交融。
  二、建立平等关系,创设和谐情境
  亲其师,信其道。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心灵交往和谐的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顶峰。”首先,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互助互学的关系,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其次,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话语方式,采用学生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生活化语言;再次,创设开放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兴趣,为学生学习服务,同时为对话的展开提供操作平台。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以真实的、完整的人格亲临“现场”,以真诚的、开放的心态彼此对待。
  三、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
  四、利用学生的典型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的作业、试卷和课堂回答、讨论中,经常有一些错误观点,以这些观点创设问题情境,具有针对性强、易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的作用。问题情境创设后提出问题,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点评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问题,其教学效果较好。有时为了教学需要,甚至教师故意设计一些错误观点,供大家评述。在这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通过课外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观念的更新使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探究环节中适当导入与课文相关的素材性课外资源,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及写作特色等,使课文内容向现实社会延伸,赋予课文内容更强烈的现实意义。如在教授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向学生提供以下两则材料:美国学者采访过许多奥斯维辛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三分之一的人都表示“我想把这一切都忘掉”;巴金虽然多次建议建造“文革”博物馆,但是他多次表示不愿意回忆“文革”经历。正是对于这些人的回忆和人类对于牺牲者长期所怀的负罪感,使一种无压抑的文明的前景暗淡下来了。然而鲁迅为什么要忍受两次悲愤,经受了一次又再来一次?学生通过对这两则与课文相类似的学习材料的解读,获得关于制造屠杀者的残忍与承受迫害者的悲惨等多重情感体验,实现了课文内容的创造性构建。诸如“回忆是为了忘掉痛苦,燃起生的希望”,“重述一次是为了记住历史,引以为戒,防止历史的重演”,“以文章自责,解剖自己,让自己轻松一下”,等等。
  五、于无疑处创设问题情境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多义性。每一个人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都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教师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再推开一扇窗子,看到更美的风景。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共同对“柳树”这个传统意象进行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接下来进一步提出能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他意蕴?学生在充分诵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做出个性化理解,有的认为那在风中舒展的纤细的枝条,让他回想起那些偎依在她的身边,宛若红袖添香伴读书的往昔。长长的柳枝所牵动的,不只是一种心绪,还是一串故事。
  六、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创设问题情境。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探究气氛浓厚,又让学生学到了教师尊重知识、严谨治学的态度。
  总之,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诱惑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新龙.例谈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三个作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
  [2]宓艳丽.问题情境创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3]胡吉飞.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考试(教研版),2013,(01).
其他文献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初中教材内容的加深、教学要求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变、外界因素的干扰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特别严重,在数学方面尤为突出.如何做好这些后
近代科学研究表明,读书是对人潜能的综合开发,读书就是获得丰富的能源,使人的潜能和素质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由此,开拓广泛的阅读空间,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以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找到了一把解决此问题的“金钥匙”,那就是以主题方式集约阅读的多元性,与教材相呼应,编写阅读“丛书”,将多元态度融入其中,从而满足不同年龄阶段阅读者不同侧面
期刊
【摘要】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近些年,房地产市场日益火热,人们普遍买房,或用于自住或用于投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更加关注房屋的质量。作为房屋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基基础,质量就更应该安全稳定。  【关键词】地基基础;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房屋建筑  地基基础是房屋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房屋的安全与稳定,一个房屋质量的好坏大部分是取决于基础地基。只有坚实,稳定的地基才能让人们住的安心、放心、舒心。本
摘 要:如今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已成为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究,积极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体验乐趣的同时收获知识,真正达到数学高效课堂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改革,我们知道一堂课的好坏,不是看这堂课学生回答问题如何热闹,更不是看教师一个人的精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和残酷。企业要想立足于市场,不断地壮大经济主体,就必须不断地拼搏,而拼搏就需要有严密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这就依赖于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以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报业集团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报业自身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就需要结合自身的复杂性,不断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本文就报业
在翻译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翻译研究领域被逐渐拓宽和深化。以往的研究只是将语篇看作孤立的存在,却没有将语篇看成组成世界的有机成分。现代社会对翻译的要就水平越来越高,
摘要: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历程中,满族音乐始终是最为耀眼的艺术形式之一。随着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逐步深入,有关满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在政策性的指示范畴。在此背景下,保护与传承满族音乐文化,成为满族音乐领域中最为重点的部分。本文将立足“产教融合”,就如何更好地传承满族音乐文化、发展满族音乐文化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 满族音乐 传承 发展  满族音乐文化中始终贯穿着满族独特的思维
摘 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开展,我国相关的教育部领导非常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初中生的教育质量。初中属于教育阶段从小学到高中的过度阶段,教育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今后的教育发展,所以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地推进新的教学方法来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教学质量。其中合作学习模式是教育工作者比较看好的一种学习模式,从初中数学教学的合作学习模式的作用入手,对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实际应用做进一步的探讨。 
明代中叶,资本主义刚刚萌芽,新的思想和封建思想相互接触与碰撞,冲突而又相互依存,而唐寅正是这样一个过渡时期的典型人物。他早年家境殷实,青年突遭变故;他诗文潇洒,而内心充满了苦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育特色的关键,本文侧重阐述将课堂外的科技活动引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各类竞赛为依托,通过平时培训、课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