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解酒药吗?

来源 :大众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peci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杯酒下肚,一部分(约20%)乙醇(俗称酒精)迅速地在胃里被吸收进血液,剩下的乙醇则到了小肠被吸收。
  细胞膜挡不住乙醇,一旦乙醇进入血液,全身所有的细胞、组织都会受到乙醇的影响,其中最受影响的是脑细胞。乙醇是神经抑制剂,能减弱神经系统的活动。当血液中的乙醇含量比较低时,由于大脑中起抑制功能的区域的活动被乙醇抑制住了,换言之,大脑的抑制活动减弱了,这时人就会觉得比较放松、自信、健谈,飘飘然感觉很不错。爱喝酒的人追求的就是这种感觉。这时如果继续喝酒,血液中乙醇浓度继续升高,高到一定程度,喝酒的快感就逐渐消失了,人变得反应迟钝、视力模糊、活动失调、说话含糊不清、意识模糊、感觉麻木,乙醇浓度持续升高,人就会晕眩、昏迷直至死亡。
  所以,乙醇本质上是对人体有害的。但是即使不喝酒,消化道里由于细菌对食物残渣的发酵作用,每天也会产生大约3克乙醇。在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还会产生乙醇。因此,人体必须能够把体内的乙醇清除掉。这主要是在肝脏中分两步进行的。
  第一步,当血液流经肝脏时,那里的乙醇脱氢酶就会把血液中的乙醇氧化成乙醛。但是乙醛要比乙醇的毒性更大,不仅能对身体器官造成损伤,还能让人脸红和不舒服。大部分亚洲人体内的乙醇脱氢酶的活性较强,他们喝酒时乙醇被快速地转化成乙醛。这些人的酒量显得非常小,一沾酒就脸红、不适,对他们来说,喝酒毫无乐趣可言,不可能去酗酒。
  第二步,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把新产生的乙醛氧化成乙酸,也就是醋的成分,它是无毒的。一旦乙醇变成乙酸,就不会再危害身体。乙醛脱氢酶主要有两种,一种在细胞质中,一种在线粒体中,后者的活性比前者强。大部分白人都有这两种乙醛脱氢酶,但是大约50%的亚洲人只有一种乙醛脱氢酶,即细胞质中活性较差的那种,而这些人乙醇脱氢酶的活性往往比较高,他们喝酒时乙醇被迅速地氧化成乙醛,而乙醛却不能迅速地转化成乙酸,乙醛就迅速地在他们的体内积蓄下来。他们是最不会喝酒的人。
  如果一个人体内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活性都正常,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很有酒量。但是如果喝酒喝得太多太快,超过了体内清除酒精的速度极限(大约相当于一小时清除一罐啤酒中酒精的量),酒量再好的人也会醉,就是不醉也会觉得不适,喝完酒睡一觉第二天醒来仍然会觉得不适,特别是头会疼,也就是所谓宿醉。
  如果有什么办法能让人既能享受喝酒的乐趣或满足应酬的需要,又不至于酒醉或宿醉,那该有多好啊!于是,五花八门的解酒保健品应运而生,有号称是祖传中药秘方的,也有号称是最新高科技产品的。其中最著名的解酒药是RU-21,据说是冷战时期苏联克格勃研制出来的,苏联垮了以后转为民用。国内推销RU21的商家对其成分语焉不详,国外的商家倒是列得很清楚,不过是琥珀酸、富马酸等参与新陈代谢的有机酸以及几种维生素,都是食品中常见的物质,没有任何神秘之处。对RU-21的解酒效果只有传言,并无临床试验的证明。
  有一位自称“美国大学副教授”的华人,近年来在国内拉投资要生产一种高科技解酒药:“本项目应用基因工程方法,从嗜酸耐高温微生物中克隆出乙醇氧化酶基因,然后令其在生物反应器中超量表达,最终制成蛋白制剂。由于该基因来自嗜酸耐高温微生物,所以它们的产物也具有嗜酸和耐高温的特性,能够在人的酸性胃液中起作用,将乙醇氧化成乙酸,阻止或减少乙醇进入血液之中。”
  这个据说很“明确”的作用机理却在三个方面存在误导:一,来自嗜酸微生物的乙醇氧化酶并不就一定具有嗜酸的特性,因为它原本是在细菌内部工作的,而细菌的内环境可能是中性的。所以这种乙醇氧化酶在强酸性的胃酸作用下很可能失去活性。二,退一步说,即使这种乙醇氧化酶能抗胃酸,也会被胃蛋白酶降解,无法发挥作用。可笑的是,此人为了说明这种蛋白质制剂很安全,也知道:“蛋白质在肠胃消化系统中很快就会被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所以,除了少数毒素蛋白质外,绝大多数蛋白质作为食品服用是安全的。”却不知根据同一道理绝大多数蛋白质作为食品服用也发挥不了功能。三,再退一步说,即使这种乙醇氧化酶能在胃中催化乙醇的氧化,它的产物也不是无毒的乙酸,而是毒性比乙醇更大的乙醛,所以这种“解酒药”的效果适得其反,实际上是想做成酗酒药。
  市场上的解酒药、解酒保健品没有一种已被证实确有效果的。如果你吃了它觉得有些效果,要么是因为心理作用,要么是因为水的作用:吃这些解酒药(例如RU-21)都要求用大量的水送服,那位“美国大学副教授”发明的解酒药也计划“制成汤剂供消费者趁热服用”。酒精是很强的利尿剂,喝酒很容易造成身体脱水,这是造成酒后不适的重要原因。因此,水才是解酒的良药。要减轻酒后不适,有一个简单的办法,那就是一边喝酒一边大量地喝水。但是和民间的说法相反,不要喝茶醒酒。茶也是利尿剂,反而能让身体脱水更严重。
其他文献
每天一到中午时间,都有成群的都市白领陆续从写字楼里走出来。大家互相议论着:“今天去哪吃?吃什么呢?”。大家对午餐真的是无可奈何,吃不好,吃不香,不吃又不行,毕竟午餐对上班族一天体力和脑力的补充,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日复一日,午餐常常是应付了事,对身心健康危害太大。近日,一份来自上海的调查显示:楼宇白领对自己的午餐表示满意的只有4%。中国营养学会也曾对楼宇白领的午餐营养状况做过调查,结果显示达不到
期刊
当你走进超市,可见多种多样的强化食品,但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强化食品,又该如何选择呢?      什么是强化食品  营养强化食品被人们简称为强化食品。那么什么是营养强化食品呢?食物营养强化,是指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人为地加入一些人体所必需的,但在日常膳食生活中容易缺乏的营养素,以保证人体对营养的需要。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经过这种人为添加了营养素的食品就称之为营养强化食品。加入到食品中的营养素统称为营养强化剂。
期刊
张小庄,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广东省优生优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卸下这些身份,面对家中可爱的女儿,作为父亲的他,更是充满智慧和耐性。让我们来听听这位育儿专家的“育儿经”——    有教有养 寓教于“养”  用张小庄的话说,“教养就是寓教于养”。其基本内容包括孩子的体格、情感、行为、智力(语言智能、认知智能、社交智能)等。过去“养育”的概念非常狭隘,只强调身体发育、营养调配之类,现在它可
期刊
“同事家的宝贝都会叫爸爸妈妈了,我们家的宝贝怎么还不肯开口说话?”  “我家宝宝开口说话比较早,可怎么近来进步缓慢,似乎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怎样训练才能让孩子早点说话?”  “孩子说话早晚由什么因素决定?”  “我家宝宝说话总是口齿不清,总有几个音发不清楚,会不会是舌头或者哪里没有长好?”  ……  以上这些关于孩子开口说话的问题是梁爱民大夫在日常门诊中最常遇到的一
期刊
五花八门的高蛋白营养品充斥市场,但并非人人都可随意进补。现在不少中老年人因为子女孝顺送保健品,过量摄入高蛋白营养品,致使原有的肾病短时间加重,甚至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正是比吃“毒药”还危险呢!    案例:  67岁的吕老在一次偶然体检中获知,已患慢性肾功能衰竭。自从退休后,吕老再也没体检过。他根本不知道,其实自己早有慢性肾病。不过,子女们很孝顺,逢年过节送来的营养品可堆成小山,其中不少是高蛋白营
期刊
站在超市琳琅满目的食用油货架前,不少人会有点发懵:什么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菜籽油、芥花油、调和油等,不光是种类繁多的牌子让你“挑花眼”,还有各种“标签”也让人云山雾罩:什么5S压榨技术、不饱和脂肪酸等等。近些年,有这样一个标签被热炒,那就是“转基因”。  包装上标出“非转基因原料”的食用油,相当于给消费者贴上了与健康相关的“暧昧”信息。那么,转基因食用油究竟是什么?跟传统食品油一样吗?我们该如
期刊
期刊
大病初愈,必加调理。乳腺癌患者由于刚做完手术,身体特别虚弱,加之乳腺癌患者术后要应用一些其他药物治疗,导致食欲低下、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由于疾病对身体已经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时病人及其家属对于乳腺癌术后的饮食又不知所措。此时,乳腺癌患者术后的饮食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那么应该怎么合理搭配膳食,调节健康的身心状态呢?    1、饮食多样化,营养均衡  平衡膳食是癌症患者术后保持正常体重的最好办
期刊
虽然我们的原则是尽量让宝宝少吃药,甚至不吃药,但是一旦宝宝到了非用药物不可的程度,还是要尽量配合医院的治疗。但是,对于2~5岁反抗能力比较强的宝宝来说,让他吃药真是难上加难,而强迫喂的办法会让宝宝逆反心更强。如果妈妈正在为给宝宝喂药而烦恼,那么,不妨尝试以下方法来给宝宝喂药。  1、试试滴管喂药。  有些固体或粉末的药,可以先用温水化开,如果用勺子喂宝宝不肯吃,可以试试滴管。先用滴管给宝宝喂点儿水
期刊
果果是个男孩,还不满6个月。从2、3个月开始,果果顽皮的天性就显露出来,总是舞动着小手抓来抓去,经常腿脚不老实,躺在床上朝天踢。有时候,妈妈抱他一会儿,被闹得满头是汗。一个朋友听说了,随口说一句:“听说,缺锌的孩子多动。”果果妈心中疑惑了一下:“真的嘛?”过了没多久,在和同事交流的时候,果果妈提到儿子长牙的事情:“还不到6个月,就长出了4颗牙,不知道长这么快会不会缺钙啊?”同事答道:“去测个微量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