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和国有企业承包制”研讨会将于今年9月举行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y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为了庆祝国庆40周年,为了推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历史唯物主义在深化改革中的应有作用,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将和首钢研究与开发公司等11个单位联合举办《历史唯物主义和国有企业承包制》研讨会。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干事扩大会议上,对这次研讨会的有关事项作了研究,决定会议于1989年9月中旬在北京首钢研究与开发公司举行。会议将讨论以下问题:1、企业承包制在经济体制
其他文献
<正> 二、当代宇宙学的时空探索最近几十年广义相对论的发展,对时空观念带来了真正革命性的变化。下面分5个方面来介绍当代宇宙学在时空理论研究上的新进展。 (1) 黑洞和时间黑洞是引力的一种凝块。这是主体发生突变性塌缩时形成的。黑洞的引力场增大到了光也无法逃逸的地步。从这一区域没有光射出来,所以称之为“黑洞”。根据广义相对论,从遥远的观察者来看,飞往黑洞的宇宙飞船离黑洞越近,引力场越强,飞船上时间流逝越慢,到达黑洞的边界之后,时间的步伐干脆停了下来。正是这种时间的减缓战胜了飞船下坠的停滞,飞船接近
<正> 广东省党校系统哲学学会于1989年1月17日至20日在惠州市召开社会利益集团和社会公平问题讨论会。现将讨论情况简介如下: 一、关于社会利益集团问题这是最为引起与会代表们关注的一个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改革使我国进入了一个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全面调整,社会利益集团重新组合、形成和发展的新时期。如何看待社会利益集团及其矛盾,怎样正确解决这些矛盾,这已成为理论工作者的重大研究课题。与会者着重探讨了以下问题。
<正> 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它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但是,现实的认识活动,并非主体与客体简单的二项式构成和直接的两极对峙,而是一个由主体、客体、中介三大要素组成的动态复合系统。显然,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也就只能存在于三者相互联系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撇开其中任何一项,要真实地、完整地把握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对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认识中介的研究。什么是认识中介?其内涵规定和外延结构怎样?这需要从一般的中介概念谈起。众所周
<正> 谬误作为思维方面的错误,不仅涉及经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每个领域,而且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与科学研究的一切方面。因此,开展对谬误问题的系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国内有的同志已经开始从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角度对谬误问题进行思考与探讨,现将有关理论概述如下。一、谬误的定义“谬误”概念在不同的理论系统中可有不同的定义。目前学术界主要是从逻辑学和认识论这两个不同的角度下定义的。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表述。
<正> 中国逻辑史界在完成大型的《中国逻辑史资料选》(五卷本)和《中国逻辑史》(五卷本)以后,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逻史研究水平的问题,开始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要提高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水平,就应该扩大对古代政治、哲学、语言等其它方面的研究范围,逻辑史就应该是中国古汉语的语义学史。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我们认为,搞好古文经典的校释,准确理解古文经典的原意,自然是提高中国逻辑史研究水平的基础,但提高现代逻辑科学(这里也包括正确的传统逻辑知识——下同)的水平,学会运用现代逻辑的方法,加强科学的对
<正> 皮亚杰否定了传统哲学的公设,提出了主体建立客体的前提,阐明了动作与逻辑的关系,最后指出,逻辑运算图式不是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的逐级上升过程产生的,而是由动作图式内化而成。由动作内化而成的系列,称之为图式系列,又称形式系列。知觉、表象、记忆则属于另外一个系列。知觉由图式及理性活动控制下的知觉活动和场效应产生,表象
<正> 1978年以来,国内地学哲学研究有了显著发展,这一方面表现在地学哲学研究加速了它的体制化过程,另一方面表现在形成了地学哲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本文试对后者的进展进行概述,并对它今后的发展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地学哲学研究在内容上涉及到地球科学中的一般性哲学问题和各门地学分支中的专门性哲学问题两个方面,限于篇幅,在此仅概述前一方面有关的进展。
<正> 民主的涵义究竟是什么?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也有所深入。下面把近年来的研究述要如下。一种意见认为,民主的实质是人民的平等权利,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形态。其理由是:(1) 从民主的词源看,“德莫”是人民和地区的意思,“克拉扎斯”是权利统治的意思,合起来看,民主即人民的权利和人民治理国家。(2) “人民的权利”是相对君主个人
B·A·列克托尔斯基是苏联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现任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主编、科学院哲学所认识论研究室主任。《主体·客体·认识》一书是他的一本有相当高学术价值、享有国际盛名的力作,已被翻译为七种文字。本文系他为该书中译本写的前言,其中谈了对认识论发展的重要看法。该书中译本由贾泽林等人译,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正> (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中,有一种用实践来淹没认识的倾向。主要表现是,片面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目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简单地把认识的能动性、社会性归结为实践的能动性、社会性,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坚持了实践的唯物主义。 (二) 实践的唯物主义批判的对象是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