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12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将来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劳、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在生活节奏逐步加快的今天,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里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而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学科特点,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促进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科学渗透,巧妙地融法制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教育知识穿插和糅合到课程的日常学之中。通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找准“渗透点”。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更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从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同时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立竿见影。
  2、充分利用“渗透渠道”。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及其写作这一重要渠道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3、把握“渗透时机”,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4、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德育、法制教育。教师应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积极开展 “周会、班队会、演讲、征文、讲故事、编课本剧”等活动,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使他们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教育好他们如何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在小学阶段就要对他们进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要学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教育学生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健全的法治素质也是其中内容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理由也应当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快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赶教学进度,很多老师忽略了对学生相应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看似单纯的学习中,用了更多的时间才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这是得不偿失的。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几种语文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培养 预习能力 想象能力 课文语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家围绕的教学重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很少通过语文的学习培养小学生相应的语文能力。这表明上看起来是节约了教师的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社会性和危害性等特性,它的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影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行政机关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它的影响范围,尽量减轻其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因此法律赋予了行政机关某些特殊的权力——行政应急性权力。行政应急性权力是行政机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力武器,但同时也是一种容易被滥用的权力。因此,我
资金管理是中小民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前很多中小民营企业管理层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做好资金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声誉.基于此背景,本文以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这句话道出了“德” 的重要性.而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往往本末倒置,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忽视了学生的德育,从而培养出许多有才无德学生。笔者认为: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高素养人才。而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阵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创新成为教育教学事业中的重中之重,语文是学习一切的基础,语言能力的表达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修养和社会交际能力。为此,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学生开展创新教学,培养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主要创新教学出发,探索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如何实现创新。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 素质教育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也是小学生今后人际交往表达能力的基础。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写怍的兴趣,是当前课程改革中作文教学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小学教师一直探讨的问题,在探讨中很多老师也为此想了很多法子,但收效甚微。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培养写作兴趣,让其乐于写作  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根本。作文就
教学有效性是现代化的教学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实践。有效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后,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指标,而不是教师教的内容完成与否,教学态度认真不认真。如果学生学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语文对学生学习素质的培养,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有积极的影响,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师不可忽
虽然有很多识字教学的方法,但如何从这些方法中找到适合每个学生个体、个性的方法呢,这还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乃至于更多的后继者们来不断地探索,还需要为全面、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更多、更好的尝试。本人通过多年方的教学经验。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一、课内识字,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无法替代的好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
学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加入、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救济制度。从其社会功能来分析,应该是一种介于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具有保险性质的医疗互助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重要作用,是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