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建设工作中的成绩、问题和对策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gl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彬县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推行“35X”高效课堂教学,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以创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手段,来落实课堂教学的五个参数,实现对学生三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活动开展以来,通过多次调研摸底,借鉴外地的教改经验,确立了切合我校实际的“35·3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制订了详细的《关于推行“35·35”高效课堂教学,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按照“示范引领、分步实施、全面推广”的步骤,沿着“初步建模——扎实临模——定模推广”的基本思路,通过专家引领、骨干带动、岗位练兵、推介论坛、创办专刊等方式,有效地推动学校高效课堂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一、高效课堂建设中的成绩
  1.教育理念得到广泛更新
  (1)教师角色的回归。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在于他能讲述多少知识,而在于他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高效课堂里,教师应该是“打火机”,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应该是“领头羊”,带领学生在知识的大草原上驰骋;教师应该是“调味剂”,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享受美味大餐的过程。
  (2)教育终极目标的再认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人。“35·3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三大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为新时期优秀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师生关系得以重塑。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个学习共同体,共同体内、共同体成员之间要形成一个讲团结、能互助、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或自主探究,或交流展示,师生之间相互欣赏,实现教学相长。
  2.教学重心作了有效转移
  (1)对课堂教学的定位更加科学。新的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落实双基,更要注重动态生成,就是在各学习共同体内合作、探究,共同体间交流展示的基础上形成知识与技能,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深入。
  (2)对教学方式的要求更加严格。新的课堂模式对教师的讲授时间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大部分时间是要留给学生的(每节课保证学生75%~80%的自主学习时间),教师要做到精讲、少讲、巧讲,要注重对学生能力培养,更要加强对教法与学法的研究。
  (3)对课前准备和课后拓展的要求更加明确。教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用于课前准备和课后拓展,使教学过程真正实现双边互赢。在准备阶段,教师不但要做到备课标、教材、学生、方法、流程,充分预设,还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然后在共同体内进行广泛的交流、归纳、梳理,为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展示提供依据。课后要求教师科学安排训练时间,增强训练的效度和针对性。另外,教师还要特别注重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样一来,教师就由原来的关注课堂一个教学段变成关注课堂、课中及课后三个教学段,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的目的。
  3.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从课前的准备到课堂的教学,再到课后的拓展,师生均能充分地参与设计和总结,实现了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与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4.评价体系变得更加科学
  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中,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综合评价,都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关注,突出了三维目标的实现,更加关注学生三大能力的培养,实现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真正让课堂变成了生命的狂欢,成为知识的超市。
  课堂是学生接受新知、锻炼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地方,也是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生成过程关系着师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我校的高效课堂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认真反思近三年的“35·35”高效课堂项目建设工作,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二、高效课堂建设中的问题与困惑
  1.受旧习惯的影响,新的理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
  (1)单一的主体观。长期以来,我们都把教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这种“施加影响,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观是一种单一的主体观,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客体,教育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训练和控制。这种观念在部分教师心中根深蒂固。落实“35·35”高效课堂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工作,不但需要高素质的人,更需要能够全面领会课改精神的教师。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没有扎实认真的实干精神,没有坚定的信念支撑,就很难做好。我们在建模之初,虽然做了方案,制订了标准,开展了培训,提供了交流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推广活动,但由于人员认识的差异、能动性的差异、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保障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活动结果不是很理想。因此,让课改成为一种信念,任重而道远。
  (2)单一的师生评价观。虽然我们在实施高效课堂建设工作以来,对原来的师生评价体系做了修改,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和全面评价,但原有的教学观、师生观、质量观要在短期内得到改变,依然不太现实。因此,很难在短期内建立新的、整套的、科学的、合理的师生评价体系。
  (3)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还不是很完善。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目前高效课堂建设的基础。建模之初,我们根据需要把学生分成6~8人的学习共同体,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各科的学习情况,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随着活动的开展,出现了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重新建立更加完善的学习共同体,配套出台相应的评价制度,愈来愈迫切。
其他文献
长流识别对于网络操作和网络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长流占据了大部分的网络通信量,了解长流的信息就能对一次通信行为有着很好的描述。重点对使用抽样技术和哈希技术相结合
一、引言语言学在人类生活与交往中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更是日益频繁,英语是全世界都通用的语言,各国之间的交流大都要靠英语来表达,因此,英语语言
雷高岭,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济贸易系教授
<正>西方社会是音乐的发源地之一,西方音乐是人类音乐文化史中光辉灿烂的一部分。自上古音调发展到近代音乐的两千多年中,西方音乐经历了深刻的历史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眼光就是观察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而教育眼光则是观察和认识教育的能力。教育眼光主要包括:  一、发现的眼光  教育家的眼光与普通教师的眼光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发现的眼光。如果没有发现的眼光,东西就是在那里也会视而不见;相反,有发现的眼光,就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发现的眼光要求教师: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长处,发现了学生的闪光点,也就找到了教育学生、促使学生进步的切入点。怎样
设立双语教学研究项目,在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班尝试循序渐进的生理学双语教学,并利用网络课堂加强师生互动,提出了对双语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2015年12月1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每一个学生成功法案》,取代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华尔街杂志》社论指出,《每一个学生成功法案》“代表了25年来联邦对于各州控制的最大转移”;《纽约时报》则认为,新法案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即联邦政府咄咄逼人地控制公立学校成绩时代的终结,从而将控制权归还于各州和地方学区”。  一、为何要签署新的法案  毋庸置疑,美国是一个法律至上的国家,适时修法
择业标准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择业方面的集中体现。调查发现:大学生有工作热情,但参与竞争的勇气不足;择业观念较为传统,缺乏创业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