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关怀视角下的中学德育实效性提升途径刍议

来源 :跨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047528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德育往往模式化,形式化的缺陷,令其工作的开展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比较严重,着眼于此德育工作者必须从人生关怀的起点出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德育方向,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为核心的德育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德育接受方法,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从而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人生关怀;德育实效;中学生
  【中图号】G631【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209-01
  
  中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这一系列的人生课题,需要中学生去观察、思索、实践、选择,同时也需要思想政治上的教育和引导。而学校德育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以培养和树立中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根本任务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是一项以人为实践对象,做人的思想工作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要求学校德育必须以人的现实存在为出发点,关注人性、重视人生关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
  
  1着眼学生成长,优化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德育活动的客观依掘,从实际情况看,德育普遍存在吸引力不强、感染力不够的问题是同教育内容滞后于社会的急剧变化、脱离学生思想实际分不开的.因此,体现人生关怀的以人为本的学校德育,应当要回归生活。从本体论上讲,生活价值高于道德价值。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德育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为此德育内容的确定必须是社会发展与人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贴近学生实际,与中学生的需要、利益相契合。这样才会使中学生的学习时刻与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生活经验、人生情感体验相结合,德育方显成效,中学生才会激活原有认知结构,在主动建构中形成新的道德价值判断,从而生成新的道德行为。在具体的操作中首先,坚持时代性原则,使德育内容具有鲜活性。学校德育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内容也相应进行充实和调整,既要继承传统教育内容的精华,又要体现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和时代风格的内容。其次,坚持利益原则,使德育内容与学生的需要相一致。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立足现实的人自身,从现实的人的现实的生活出发,考虑中学生的实际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把握内容的层次性,将教育内容以最佳的结构组织起来,这样才能被中学生所接受,才能体现德育的有效性。
  
  2突出学生主体,创新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的主导性传递与受教育者选择性接受双向互动的过程。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教育影响在多大程度上被受教育者所接受,还取决于教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是否适合教育内容,是否满足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需要。教育的双向互动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因为,德育与其他一般知识教育不同,“它是人类价值认识的结果,同时接受主体又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性”,对中学生实施德育是一种价值性影响,但使这一影响过程起作用的先决条件是学生接受这一影响的内因。如果“没有充分深厚的主体性美德基础,任何普遍的社会规范伦理都不可能外化成人们的实际行动。”为此,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德育接受方法,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第一,从灌输型向交往型转变。“教育在本质上不是创造人,而只能用激发、开发、引导,而不是‘灌输’来为学生潜能的萌发、成长提供阳光、水分、空气”。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育本质论的影响下,在片面的价值论的指导下,德育重教育者主导作用,轻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重视服从规范的工具性价值而较少关注促进个体发展的目的性价值。这样,在传统的德育视野中,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缺失了,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等待填充的“道德之洞”,当作被动的客体,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错误地认为学生生命个体的价值只能在外力的作用之下得以提升,这种无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集中表现在教师独自式的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上,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由于教育者拥有信息的优先权和传播权,独自式的单向灌输,尚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随着全球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的日益彰显,教育者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就必然受到质疑。单向的灌输必然导致德育效能的弱化.在交往型的德育中,教育实践活动是“教育双方共享知识、情感共鸣、智慧麸建、意义生成、精神觉解的过程”,因此,它要求德育工作必须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双向沟通和协调,启发中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师的价值引导与中学生的自主建构过程中实现个体思想道德品格的提升。
  
  3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思路实处
  
  德育教师作为德育活动的实施者和指导者,其素质状况如何、与学生的要求一致与否直接影响到德育效果的高低。教育者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等都要适应教育的要求,满足受教育者对教育实施者的期望,如果这种要求与期望保持一致,就能激发教育对象的认同程度,提高教育效果,相反,如果相背离,就会导致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缺乏信任、理解和尊重,弱化教育效果。以往我们在谈到教师的素质时,大多强调其思想政治素质、理论功底、道德人格等,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素质。然而,贯彻以人为本,体现人生关怀的德育,不仅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优化知识结构,而且还更强调教师应从以人为本(或以学生为本)的角度来提高自身的人文关怀素质。因为“德育是心育,贵在感应和共鸣。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升素质,这才是德育的康庄大道。德育不能见事不见人,必须动真感情,充满人文关怀。”,只有更多地包含对学生精神关怀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增强德育亲和力,为德育实效性的突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划铁芳.生命与教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2]田建国.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西安北郊一号工程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北郊的岗寨村西北500米处,占地38亩,此地地处龙首塬,属于西安北郊经济开发区,这里多为汉代的墓葬群(图一).1994年以来,由于该开发区的大规
在纪念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70周年前夕,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领衔主编的大型史料汇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9至55册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和凤凰出版社隆重推出。从2005年开始,《南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设有会计专业,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会计人才。但就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模式上仍存在着不足之处,模式上的不足直接影响会计教学的质量和效
文言文又称古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语有云“博古通今”,可见文言文的重要性。从语言发展的历程来看,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演变发展来的,我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古为今用、掌握一种工具,更好地批判继承我国的文化遗产。中学阶段,古汉语的学习以古诗文的形式得以体现,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不好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本人总结了学习文言文应把握的几点,以供参考。  一、整体感知领略文
新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rn“自主学
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和市场消费需求下降影响,国有煤炭企业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严峻的形势下,国有煤炭企业若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创新煤炭销售
期刊
很多健康俗语你可能听过不止一次,传的人多了,似乎也慢慢地成为了“事实”.美国“博闻网”针对那些老生常谈的健康俗语,请权威专家做了解答.rn1.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rn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管理工作逐步加强。但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我区的会计管理工作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秩序混乱、会计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尚未得到较好的解决。为此,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就强化会计行业管理的基本途径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深入贯彻落实《会计法》,依法强化会计管理,理顺会计工作秩序  《会计法》是会计行为的规范,是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的保障,是会计工作有序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