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科学教材中隐性知识的开发与运用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2365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隐性知识,通常是指科学课本文字没有直接表述而实际隐藏在其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联系。科学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是需要我们经过对课本显性文字和图片等信息进行开发才能挖掘出来的知识。本文以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内容为例,例谈如何开发运用隐性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一、隐性知识的定义
  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不易识别,难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等来表达,也很难用文字、语言来精确描述,不易模仿和复制。如经验、启示、策略、思维方法、思想情感等。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中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表述。需要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隐性知识进行开发和扩展,或者让学生做出一定的技能和思维活动的展示才能挖掘。但在科学课教学目标中,又对这些知识有一定的体现和要求。因此,开发和运用小学科学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对科学课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科学教材中隐性知识的表现形式
  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丰富,其一般由文字、插图和实物和实景照片几部分构成。教材中的文字又一般包括目录、引言、正文、提示、资料库。除了教材中显性的科学概念、科学实验过程,科学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往往需要教师们从显性的文字、插图、照片中进行关联、提升,才能挖掘。这些隐性知识往往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技能和素养的重要资源。笔者从教材中隐性知识存在的载体来分类,大致分为文字类隐性知识、插图类隐性知识和照片类隐性知识。从隐性知识的作用来分,又可以把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分为科学史的延伸、科学知识结构的拓宽、科学实验设计能力与技能的加强、科学责任感的培养意识等。下面以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内容为例具体谈谈如何开发运用隐性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隐性知识的开发和运用
  1.结合科学史,鼓励学生从感知中总结规律
  《光》的目录来看,按顺序来看分别就是光和影、阳光下的影子、光是怎样传播的、光的反射、光与热、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做个太阳能热水器、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光》单元显性的目录文字,蕴含了科学史的发展,包含了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与历程。
  人们对光的认识首先来源于观察和实践,在感性认识上得出一般规律。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就记录了通过“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的影子观察来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墨经》中记载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在镜中反射等现象。如《墨经》,经云“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这是古代的关于光的故事,蕴含小孔成像的原理,这可以算作世界上最早对光的认识的记载。
  因此,教材的编制中蕴含了大量科学史的内容,挖掘科学史,鼓励学生从感知中总结规律。
  2.衔接关联内容,拓宽学生知识结构
  《光》的第二课《阳光下的影子》一课最后,有这样一段话:坚持一段时间的观察,看看我们对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还有什么新的发现?这里的新发现所蕴含的隐性知识就是指的当地中午12点,可能并不是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因此影子也不是最短的时候。这就隐含了和后面“宇宙”“时间”单元的学习内容相互的关联。《光和热》一课,也涉及了高温物体将热能转化为光能,能量转化的问题,《做个太阳能热水器》也涉及了热传导的方式,也都和后面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学习内容相互的关联。
  因此,开发教材中的隐性知识,衔接关联的知识内容,能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深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3.重视“实验设计和操作”,提升学生的创新与探究能力
  在《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教材中已经包括了两个探究实验来证明光是怎么传播的,这两个实验材料简单、操作容易。但在教材第29页,有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证明光的传播路径吗?”这句话涵盖了用多种方法科学探究找到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的隐性知识。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与评估”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师如果在这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提供大量器材,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器材,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思考,交流,动手,探索,感悟,对学生的创新与探究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丁达尔现象”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材料设计简单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研究的问题 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假设
  实验设计与记录 选用的材料:在下面的选项前面打√:
  □水槽□肥皂水□牛奶
  □果冻□清水□激光笔 结论:
  实验方法:(简要图文说明)
  4.从科学延伸到社会,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在《光的反射》一课中,教材给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运用光的反射的例子。遵循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光的反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展示大量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运用,将学习内容和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南开小学 重庆】
其他文献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新型的职业人才培养实现形式。人才培养方案是现代学徒制的纲领性文件,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首要问题就是校企双方如何共同合理制定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是校企双方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的基准文件,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素质、课程体系建构、组织实践教学、加强专业建设、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方
结合德兴市润泉引水工程地质勘察数据分析情况,对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探讨。重点分析了引水隧洞洞线比选和主要地质问题评价,根据引
1河流概况石堤河发源于秦岭北麓,源头高程在2000m~2640m,出峪口后降至500m~600m,坡陡流短,穿越山前洪积扇裙高程降至340m-350m,平缓流入渭河。河流域面积134.8km2,河长36.8km,总落差1439
“无序化”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负面效应愈加明显,成为不容忽视的教育现状,亟待教师的积极扭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的放矢地针对活动的指导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法进行“序列化”建构,使其均呈螺旋上升式,才能凸显活动的科学性与适切性,提高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最终解决“高耗低效”的问题。  一、活动指导目标序列化:教师指导活动的“导航器”  1.指导目标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
小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渗透,是对学生整体文化素养提高的新要求,更是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培养相适应的审美观的重要课程。  一、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的根本内容,要求学生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发展自身技能、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更为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知
路基上路床透水性材料填筑是近年来国内满足施工标准化的一个手段,目前应用广泛,但上路床施工时一般为路基交验期,施工过程中存在雨季弯沉合格率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结合现
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密集调控房价,当下市场,开发商'开源'形势艰巨,势必将较以往更加注重'节流'的管理。以工程管理合约框架的构建为核心,剖析了地产合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途径有很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园的教育特征,实践证明通过游戏活动、主题教学和日常生活三个主要通道,能够有效地对幼儿实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道一:在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融合于游戏中,能够很好发挥增效作用。不同的游戏活动,对幼儿各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角色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AChRAb)介导、细胞免疫依赖性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
记得那是一个雪天。妈妈取出了一双新棉鞋,对我说:“今天可真冷啊!可不能把我的宝贝凉着了。”说着,她给我换上了新鞋子。那时我的年纪还很小,穿上新鞋之后,恨不得让全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