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出完美,颠覆出惊艳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19900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贺拉斯的《诗艺》是西方文艺理论的经典作品,其中诗与戏剧的规范指导着几个世纪的文学家们创作。然而在二十世纪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虽然与古典诗学的某些理论大相径庭,但它们以自己独有的艺术形式和魅力反映出时代的精髓,本文在此试图探讨二十世纪西方几部经典现代戏剧对某些古典理论的颠覆。
  关键词: 《诗学》 《诗艺》 西方经典现代戏剧 颠覆传统
  诗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与文学巨匠远在几千年前就找到了诗与戏剧的规范,从宏观到具体,从作者创作到观众接受,他们的诗与戏剧的思想一直指导着多少世纪的文学家创作,戏剧作品在他们的思想下呈现着完美的状态。但进入二十世纪以后,世界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政治、经济、人们的思想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戏剧也在变化,它努力地表现着这个世界的矛盾与荒诞不经,所以它的创作手法也有很大改变,很多的手法已不再遵循古典美学的标准,它们变得无序、荒诞、令人迷惑,但也正是这些大胆的改变使它们变得惊艳,其支离破碎之处反而打动了观众,起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1]作用。
  通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贺拉斯的《诗艺》,我们会发现贯穿两部作品的思想其实是一样的,那就是和谐。从创作思想到作品的结构再到语言的应用和气氛的营造,他们认为作者应追求一种总体的和谐完整的效果,任何有损于这种效果的东西都应被排除在外。
  他们认为首先作者应当从思想上就认识到和谐的重要性。贺拉斯认为虽然“画家和诗人一向都有大胆创造的权利”,诗人要求有这种权利,同时也给予别人这种权利,但是不能因此就允许把野性的和驯服的结合起来,把蟒蛇和飞鸟、羔羊和猛虎交配在一起。[1]和谐永远是美的,是人从诞生起就懂得欣赏的。但和谐一旦被打破,就会产生两种效果,一种是美荡然无存,另一种则可以产生奇特的效果,反而更能打动人心。二十世纪初的超现实主义绘画彻底放弃了真实与逻辑,当看到钟表像溶化了一般悬挂于桌角时(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作品《记忆的永恒》),人们最初的反应自然是迷惑不解,但片刻之后人们会折服于画家对时间流逝的理解,这种超乎现实的力量是普通的作品所达不到的。现当代的艺术家们所做的就是首先从观念上打破传统的规矩束缚,颠覆人们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对美的认识,他们以一种极端的违背常理的表现手法让人们对这个工业化的疯狂世界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他们的作品虽然看似荒谬,但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如果说传统的艺术形式是一顶造型优美的皇冠,那么他们的作品就是一把锋利的剑,有着凌厉的美。
  戏剧的结构也被打破。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值得认真关注的行为的描述,行为本身具有完整性,具有一定意义。”[1]“所有悲剧都具有六个要素,它们是情节、性格、语言、思想、戏景和唱段。”[1]“事件和情节才是悲剧的目标。在一切事物中,目标是至关重要的。”[1]然而情节这个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戏剧中最重要的部分,却在不少西方经典现代戏剧中变得模糊不清了。最著名的当属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亚里士多德说:“在这六个要素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1]“悲剧是对一个完整的有一定意义行为的描述。所谓完整,是指一件事情有开头、中间和结尾。”[1]《等待戈多》全剧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明显的开端、发展和结尾,故事发展到最后又归于原点,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且也没有将要解决的迹象。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的统一不必要求主人公也有统一的行为,并以奥德赛和伊利亚特为例。[1]可以发现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戏剧是应有一个核心的主人公的,一部作品通过这个人物表现它的思想。但在《等待戈多》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核心主人公,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看似是全剧的主人公,但他们并没有做出什么连续的行为,所说的话也是看似无意义的,难道从未出现的戈多是真正的主人公?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的情节有简单和复杂之分,一个行为若是单一的事件并且是连续的,人物命运的改变没有经过反转或发现,那么就是简单的情节,反之则是复杂的情节。[1]相信大多数观众观看《等待戈多》时最期望的就是看到情节会突然变化,观众们会希望戈多突然出现来结束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无聊等待,也正是这种期待促使着观众继续看下去。但直到末尾情节也没有变化,得到的信息只是戈多可能不来了,他们两人可能还要继续等下去。观众可能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他们感到迷惑不解,不知所以,戏剧应有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哪去了?既然没有这些,那这部戏又有什么意义呢?然而也正是这种迷惑促使观众去思考,作者通过颠覆来传达一种信息。亚里士多德说悲剧应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1]《等待戈多》在某种意义上应该是一部悲剧,但戏本身并没有引起观众的恐惧或怜悯,它让观众感到荒谬,感到戏中人物的可笑。但笑过之后观众也感到了怜悯,对戏中人物,更对自身。可以说《等待戈多》把亚里士多德认为的戏剧中重要的组成元素——情节彻底颠覆了,但这一颠覆却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效果。任何看完这部剧的观众都会提出疑问:它到底想表达怎样的一种信息呢?观众会随着这个疑问进入作者的思路:难道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不正像剧中一样,无始无终吗?难道我们自己不正像剧中人物一样,期待着戈多到来却始终看不到希望,结果只能继续迷茫地等待下去?作者显然是在通过看似荒诞的作品来表现这个真实荒诞的世界。作者虽然放弃了情节,但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效果。
  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名剧《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是另一部在情节上背离传统规范的戏剧。整部戏发生在一个晚上,戏中的人们整晚在喝酒、欢闹,在看似荒诞的对话和行为中,他们内心的痛苦被暴露出来。这部戏中一对夫妇没有孩子,但他们为了掩饰空虚的痛苦假装有一个二十一岁的儿子,所以他们的话很多是虚构的,而且整晚他们饮酒、作乐,做荒诞可怕的“游戏”,他们的对话大都是在一种癫狂的状态下进行的,所以人物的对话并不真实可靠。亚里士多德说:“悲剧的第三个特性是思想。这是一种说话能力,在任何特定的条件下,使人物说出可以说或适合说的话。”[1]这部人物并不理智的戏剧,在这点上是显然达不到亚里士多德要求的。   被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所有元素中最不具有艺术性的而且与诗歌关联最少的戏景(spectacle)[1]在二十世纪的戏剧中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元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左翼剧作家克利福德·奥狄斯创作了名剧《等待老左》,这部左翼的戏剧描写美国大萧条时期一群出租车司机筹划罢工的过程。作品的创作年代正是经济萧条、工人失业的时期,作者本人也擅长比较激进的题材,这部作品表现了工人和工会的力量,表现了大企业的腐败,以及一种共产主义的倾向和阶级意识的觉醒。[2]为了更好地表达出这些主题,作者在戏剧的场景上下了功夫,戏中的出租车司机们从始至终没有走下舞台,有时在背景中若隐若现,甚至有时跟观众坐在一起,观众们一直能感觉到剧中潜在的冲突,另外整个剧场也被装饰成工会大厅的样子。最著名的当属这部戏的末尾。当剧中的人们得知老左已被抢杀,其中一人喊道:“全世界的工人们,让我们创造一个新世界!”然后在他的带领下,台上的演员和坐在观众中的演员齐喊:“罢工!罢工!”观众也被感染加入到呐喊的队伍中,最终整个剧院都回响着同一个声音:“罢工!罢工!”这部戏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场景的运用加深了作品的感染力,尤其是台下的观众也参与其中,他们不再是戏剧的旁观者,而成为整部戏的一部分,作者打破了舞台与观众的界限,将整个剧场融为一体。
  古典哲学家们的思想给我们的艺术创作奠定了一块基石,古典的艺术是完整的、浑然一体的,是和谐的,他们的思想阐释出了一部作品美的基本元素,因此是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古典出完美,颠覆出惊艳。当时代的步伐走入二十世纪,甚至二十一世纪,世界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荒诞派,以及各种新流派的作品应运而生。作者的手法是新鲜的,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颠覆,创造出了引人注目、发人深省的作品,他们的突破是成功的。也许有一天他们也会被颠覆,但他们在探索的路上留下的痕迹抹不掉。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贺拉斯著.郝久新译.诗学·诗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GradeSaver.Waiting for Lefty Themes.http://www.gradesaver.com/waiting-for-lefty/study-guide/major-themes/(2012-5-1).
  [3]Beckett.Samuel.Waiting for Godot:tragicomedy in 2 acts[M].New York:Grove Press,1954.
  [4]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6][美]佩尔斯著.卢允中,严撷芸,吕佩英译.激进的理想与美国之梦——大萧条岁月中的文化和社会思想[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307-308.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包含许多经典的人文思想内涵,尤其是在《论语》中,更为深刻。这些人本思想对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无疑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人本思想 《论语》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一、孔子及其《论语》中的人本思想  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是“仁”,它体现了孔子对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等思想的思考。孔子
摘 要: 抓好基本功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是中文系一贯注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标或教育教学改革目标。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是本系实践课程中颇具特色的一门课程。在改善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也应该改善学校的教学管理。  关键词: 学校教学管理 基本功训练 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素质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特色做法  抓好基本功训练,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是中文系一贯注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是在面对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等趋势下,一项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倾向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课堂教学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不能不重视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 学生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面对
摘 要: 近期,浙江的动画作品注意融入民族元素,在风格上呈现出民族特色。本文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国产影视动画中的民族元素,从生态学和符号学的视角看待近期国产动画的发展,认为:一方面,国产动画在内容上继承传统并结合时代发展的诉求,呈现出深刻的思想内蕴,另一方面,国产动画在形式上追求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作品走了一条国际化而又不失民族性的道路。  关键词: 国产动画 民族元素 生态学 符号学  国产动画
摘 要: 普通高校大学生群体是即将走向社会参加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质量必然会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本文对江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的生存发展状况和问题进行研究,运用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现状的特点,对学生生存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即要从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等几个层面加以改
摘 要: 国际学院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特殊教育形式,因为管理模式独特,学生特征鲜明,使得国际学院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学院的自身特点。面对当今社会竞争的压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国际学院应以市场需求进行定位,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本文通过分析国际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出现的问题,结合学院的定位和学生的特点,提出适合学生培养目标的对策。  关键词: 国际学院 问
摘 要: 陈映真是台湾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小说反映出台湾知识分子在信仰和信念关系上的思考和迷惑。他以短篇《苹果园》为例,检验基督教信仰是否能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交融共生?其思考伴随着小说创作始终,最后不得不与主人公一起得出信念无法失掉信仰而独活的结论,这也影响了作者自己的生活。  关键词: 陈映真 信仰 实验  陈映真是台湾战后文学史绕不过去的高峰,他是“大陆人在台湾”主题的第一人,也是乡
摘 要: “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教师应从抓标题、扣脉眼、品文眼、觅疑眼四方面入手设计主问题。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主问题 设计方法  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一些零碎的提问而言的,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主导作用,能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性阅读,这是学生解读作品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全国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
摘 要: 现在初中生一写作文就无话可说,这与他们缺少生活体验有关。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尝试,一个星期都没有布置语文家庭作业,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没有语文作业的感受,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再矫揉造作,而是信手拈来。要想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就必须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多体验生活。体验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有了丰富的体验,有了激情,才会有表达的欲望,才能一吐为快。写作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深刻体验过才能更好地表达。
摘 要: 本文从两大方面分别对《寒风吹彻》中悲悯情怀的三重超越、人间真情的三阶提升作了比较全面的探究性解读,力争从心理和情感两个层面对作家作品作出立体的解读,从而进入到作者内心,感受其情感形成及其变化的心理诱因,并品味其行、意、情、思是如何积淀、酝酿最终外化为诚挚纯净的文学语言的。对作者的立身行事、文思情路有一个较全面的认知。对素以深沉绵邈而著称的刘亮程的这篇名文,作出悲悯性的文化解读,是一个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