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zd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包含许多经典的人文思想内涵,尤其是在《论语》中,更为深刻。这些人本思想对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无疑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人本思想 《论语》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一、孔子及其《论语》中的人本思想
  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是“仁”,它体现了孔子对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等思想的思考。孔子对“仁”有种种解释,但首要的是“爱人”。(《论语·颜渊》)孔子指出人是区别于野兽的社会人,认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论语·微子》)人既然是社会的人,就必然有着某种共同的特征,这就是“性相近也”,(《论语·阳货》)人都有人性。共同的人性使人们组成了社会,而“仁”则起到了调节人们社会关系的作用。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孔子创立了囊括着为人之道、待人之道、治人之道的关于人的学说。
  孔子的为人之道思想大多是关于人格道德修养的思想。孔子认为为人之道是人自身发展的根本,是实现人的最终目标的前提。并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最终归宿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强调主观能动性在道德修养方面的作用,指出“为人由己,而由人乎?”(《论语·颜渊》)“我欲仁而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并认为“通过主观努力和自我修养而能够达到‘仁’的要求的,就是君子,反之则为小人。”[1]这充分表明了孔子对以自觉、自强、自为为前提的人的主体性认识的加深。
  孔子的待人之道则是关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思想,孔子的总原则是“仁”,即“爱人”。具体说来,就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和为贵”(《论语·学而》)。其理想是实现全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实现的手段是以个人主观努力为主,先求诸己,后推己及人,乃至影响全社会。孔子认为,个体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应当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意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他主张从“亲亲”出发,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爱人的行为,力争做到“泛爱众”(《论语·学而》)的博爱。孔子认为,“爱人”就要承认他人的地位和尊严,尊重和关怀他人。也正是在这个理念基础上,孔子提出了“孝悌”的观念。正如孔子的弟子有若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论语·学而》)
  孔子的治人之道思想是关于人的发展的最终目标的阐述,在孔子眼中,将其描绘成了“天下归仁”(《论语·颜渊》)的景象。治人之道在与为人之道、待人之道相结合之后便产生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这不仅是个体由内在修养到外在德化的自觉要求,而且是主体自我完善的必然过程。孔子主张,治国者要做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尊五美,屏四恶”。(《论语·尧曰》)此外,还要对人民施行仁政,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相对稳定的条件。在治人的具体措施上,他认为必须“举贤才”,任用仁人执政,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人民“足食”、“富之”,继而实现“教之”(《论语·子路》)的目的。可见,孔子想建立的是一个生活富足、礼义教化盛行、秩序安定的“天下归仁”的社会。
  二、《论语》中的人本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当今“以人为本”思想正是孔子及其《论语》中的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中的“本”字在这里指的是“根本”的意思,而非哲学中所讲的“本原”。关于“本”字,“实质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它既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又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3]即一切以人的发展为目的,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这里的终极关怀,可以说“是一个以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为前提,以肯定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为前提,以肯定个人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概念。它体现了人文关怀”。[4]而这种人文关怀最终要以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作为衡量标准,这是因为,以人为本要最终体现在人的需要方面,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终极目标。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尽可能满足人的需要。
  教育家蔡元培在谈到教育本质时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使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6]在性质上看,“是‘使人向善’的教育活动,始终追求着一种‘应然’理想,创造着一种可能的生活。它不仅提醒人们意识到自己是谁,正在干什么,而且让人们懂得自己是谁,应该干什么”,“它始终以其特有的方式关注人的发展”。[7]而这种特有的方式,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即“以人为本”。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上就是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遵循个性化与社会化相协调的原则,注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个性的“现代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既重视学生的社会化,又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化,还要通过各种个别教育的措施促进学生的特长和独特性的发展。
  三、人本思想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运用
  首先,优化校园的文化氛围。校方相关部门应该借助校园优势,开发各种优秀的具有积极导向的文娱活动,为高职生创造一个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其能够在学校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学校的重视,从而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在优化校园环境中,学校应该重视学校广播、校报等媒体的建设,通过这些方式对在校的高职生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学校学风与校风的建设。正如有学者将学校环境比作泡菜水,即“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出来的萝卜和白菜的味道。实际上,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是在调整好这个‘泡菜水’,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悟、理解、思考,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文化、文化,根在化,内化、生化、融合、超越,把正确的做人做事之道渗透到灵魂里。”
  其次,完善学生道德学习内容。除了要将大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内容传授给在校高职生外,还应该开设一些与高职生生活、学习相关的内容,如面向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礼仪教育等,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最为重要。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决定了其道德认识的方向,以及道德情感的积极构建。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必须帮助高职生塑造健全的职业人格。经过半年的工作,我发现当前学校学生人际交往礼仪知识缺乏,如谈话艺术、沟通技巧和日常交际礼仪等,因此,应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理论课程中适当加入相关知识和情景模拟,或开设身边的礼仪选修课等,帮助学生树立礼仪意识,培养实际人际交往能力。
  再次,提升在校学生自我责任感。教育者要帮助其正确定位自己的身份,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通过价值的实现,克服自卑。学生管理者应该给予学生充分信任,并为学生潜力发挥创造条件,激励其潜在的能力,在解决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中实现超越自我,只要有一次是成功的,那么学生就会逐步确立“我能,我行,我应该这么做”的思想,就会为实现“要我这么做”向“我要这么做”的意识萌生。正如成功教育理论认为,一个人如果能体验到自身感到光荣、自豪、快乐的体验,那将会促使他们以后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引以为荣的事。
  最后,坚持循序渐进。人的思想品德的提升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具体教育过程中要设立阶段性的目标,确定量化的考核,如学生每周的旷课数量是否减少,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次数是否增多,学生向任课老师提问的次数是否增加,以及不同学期开始使用文明用语与文明表现的学生数量是否增多等。有阶段性地提升、循序渐进是一种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日积月累、逐步提高的过程,一点一滴地积累,日积月累,一届带一届,一届影响一届,最终就会形成文明的校风。
  
  参考文献:
  [1]张朝昌.孔子与人本主义思想[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19.
  [2]金鑫.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和实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6):3.
  [3]郭广一.论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J].知识经济,2009,(6):141.
  [4]贾高建.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关怀[J].理论前沿,2000,(4):56.
  [5]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78.
  [6][7]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6.
其他文献
摘 要: 資源共享是大学城建设的核心,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稀缺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的人才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本文以仙林大学城为例,分析了大学城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高校对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共享意识,且共享制度不完善,缺乏保障。最后,本文对大学城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的实施提出了建议:落实管理运作机构、构建制度保障;建立共享资源库;共建大学城校园文化。  关键词: 大学城 艺
摘 要: 古装悬疑剧作为影像书写历史的一种文本,以它独有的悬疑方式诠释着历史对现实的表白。在如今的电视荧屏上,我们很容易就能够看到“古装悬疑剧”的身影,而且它们受到观众的广泛喜爱。本文以古装悬疑剧《神探狄仁杰》系列的创作为研究对象,希冀寻找出古装悬疑剧在创作方面的特点,为今后的古装悬疑剧创作带来些许借鉴。  关键词: 古装悬疑剧 《神探狄仁杰》系列 创作手法    近年来,古装悬疑剧频频在电视荧屏
摘 要: 仿写,就是照样子写,即以一篇文章为范文进行阅读分析,从中学到一些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它有以下作用:熟悉写作过程,把握作文教学思路;掌握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的内容;激发写作兴趣,挖掘主体潜力。作者认为仿写策略有:仿写词语。可以用延伸法﹑逆向法﹑置换法;仿写句段。可以模仿句式,也可以模仿写法,还可以仿结构。还要针对学生作文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目的的仿写;仿篇章,即整体模仿,就是依样画葫
摘 要: 重视细节管理,特别是重视学生在穿着打扮方面的表现及变化,是我们做好班级管理的重要方面,及早发现学生在思想、心理方面的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采取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做到早发现、早教育,防止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发生更加严重的错误而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思想品德变坏,最终形成班级清新自然的风气,展现青少年清新自然之美,活泼健康之气。  关键词: 学生穿着打扮 班级管理 细节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
摘 要: 互动式教学不应只体现在课堂,课前和课后也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加强课前教师指导、课后见面沟通是保证课堂互动效果的重要条件。为了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古代汉语的教学应与时俱进,加强课前、课堂和课后三环节的有机结合,达到理想的互动效果,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关键词: 古代汉语 互动教学模式 师生对话  古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学好这
摘 要: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面临全新的挑战。如何将思想政治课上好,并发挥出它应有的积极作用,是每个思想政治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何做到学科教师、人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者三位一体的高度统一,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人生导师”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角色定位    一、“人生导师”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新学院”,当新生
摘 要: 复调是学习多声部音乐分析与编创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复调音乐中的对位技术,而且体现在复调思维的无限魅力,这是一门无论对作曲专业还是非作曲专业的音乐专业本科生来说都十分重要的课程。作者将对高校音乐师范专业复调课程的教学进行探讨,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可行的教学方法,以此提高复调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复调课程教学 高师音乐专业 现状与思考  复调是一门
摘 要: 作为一名传记大师,斯蒂芬·茨威格在创作方法上可谓是自成一家,将心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得近乎完美。精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茨威格,将心理学知识融入了艺术创作,在忠实于历史的基础上,将人物性格刻画到了极致。他塑造的形象各个鲜活丰满,不仅真实描绘了他们的生平经历,而且向读者展示了历史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本文以《玛丽·安托内特》和《玛丽·斯图亚特》两部作品为例,分析和论述茨威格是如何准确而
摘 要: 《汉语大词典》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汉语复音词典。该词典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原则,“着重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全面阐述”。其成就受到语言学家的一致推崇。由于历史条件所限,词典中尚有许多疏误。陈徐陵编《玉台新咏》中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汉语语料,有些为《大词典》所漏收。兹据《玉台新咏》及相关典籍对《大词典》书证方面的失误加以订正。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玉台新咏》 书证
摘 要: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活动努力的方向,是使历史课堂更有效的关键,是新课程的主旋律。在《中国民族資本主义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了不同的看法。作者引入了探究学习的方式,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者认为在当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不仅可能,而且必要。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