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作人的礼与仁思想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ke_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学热”兴起,对“五四”运动亦有所反思。实际上,作为新文化运动干将之一的周作人常自称是儒家,他崇尚礼与仁,以之为理想和梦想,并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思想,对礼与仁的思想进行了改造。本文探讨了周作人礼的思想,概括为:反礼教、节制、自由和容止安详;另从仁字的古义出发,探讨了周作人的仁的思想,以期恢复礼与仁的若干古义。 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the “Sinology” has also reflected on the May 4th Movement. In fact, Zhou Zuoren, one of the cadres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often claims to be Confucian. He advocates courtesy and benevolence as ideals and dreams. Based on Chinese culture, Zhou Zuoren absorbs Western ideas and conducts rituals and benevolence Transformation.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thought of ritual rituals of Zhou Zuju, which can be summarized as: anti-righteousness, restraint, freedom and tolerance of serenity;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ancient righteousness of righteousness, we discuss the thoughts of righteousness of Zhou Zuoren and restore some righteousness of rites and benevolence.
其他文献
康德的德性幸福论存在“德福不一”的困境,而作为至善的世界,应是德福一致。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试图通过“三公设”之设定来调和这对矛盾,但显然不能令人满意。在晚出
李大钊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奠基人之一,李大钊的伦理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伦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封
儒家认为道德教育有“德教”与“行教”两个基本维度,二者在内外相成中促成受教育者对道德教育的价值认同。在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如何促成全社会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
本文聚焦文学史从政治标准向审美标准转型的历史进程,梳理考察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重写文学史”和“重排大师座次”两次事件,揭示了审美标准背后隐含的政治因素。对审美与政
“五月风暴”以后,罗兰·巴尔特积极融入解构主义潮流,努力扮演文化反叛者的角色。具体策略就是以“中性”作为方法,瓦解语言结构中的聚合关系以及因聚合关系和多格扎而产生
少数民族企业多属于中小微企业,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论和实践证明,在多民族地区融资问题上,科学评价少数民族企业家信用具有关键性意义。文章以AHP分析法为
The serial model of Epstein et al. (1981) is demonstrated to predict successfully the overall voidage of the mixed layer of incompletely segregated binary and t
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冲突有两个来源,一是宗教与超自然主义的关联,一是宗教世界观和科学共同体的世界观的冲突.克服这种冲突是过程哲学的目的之一.怀特海为克服这种冲突提供了一
现阶段我国农民具有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但对于如何提升主体意识、促进自我发展尚重视不够,建立农民发展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提
海德格尔在其哲学思想的前期以“存在”为研究核心,后期则转向“语言”。文章通过对海德格尔的“此在之存在”和“存在之语言”的诠释,分析了海德格尔的前后期思想在本体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