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一颗火热的心

来源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h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庆祝祖国60华诞的日子里,回顾广大语文教师、语文教育专家为提高汉语教学地位与质量不懈奋斗的足迹,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其中艰辛、曲折,乃至误解、委屈,非语言所能尽情表达.
其他文献
有位叫帕默尔的英国语言学家说过这样一句振聋发聩的话:汉字是中国的脊梁!没有汉字,就不会有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汉字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文化之
误区之一:用科技思维取代了人文思维试举一例:将以文章背诵为形式的对语文整体感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冠之以死记硬背而废除之,代之以对文章的条分缕析的解析方式,现在
要谈如何学好语文,我认为还需借用宋代大学者朱熹赞美读书时的那句感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这首诗里作者自问自答:这池水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因为这源头活水不断
新课程已实施数年了,依笔者粗浅的理解,探究新课程实施中的语文审美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关乎未来语文教育方向的大问题,一个具有拓展价值的新的语文教学的领地与空间,也对学
储存:在心灵书架上放几本书语文教学是农业劳作,读书是储存,教书是播种.读书要趁年轻.年轻时读的书会跟你一辈子,永远忠诚于你,是你的终身伴侣.那时读的书作为文化记忆的奠基
语文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常常使老师和同学们费思伤神.怎样才能让语文学习快乐起来,让老师乐教,让学生乐学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乐
十年前,我曾和一些老教师讨论一个话题: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空间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体验远多于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与近代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迅速发展有关,是近代进化论、哲学、教育学的产物,给我们以科学的指导意义.不过,回顾漫长的教育史,我感到,在中国古代教育经
对于目前流行的“公开课”,我并不一概地反对,而是主张功能分化:是比赛就照比赛,是展示就按展示,是研讨就像研讨,是观摩就应观摩.
我们在文学研究和教学中,基本上是在不自觉状态下以两种不同的思路面对特定的文学作品的.这两种不同的思路或者说模式,就是诗歌学和解释学.两种研究模式早已存在,只是在索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