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师范生的可雇佣性是师范生成功就业与可持续就业的能力品质。从多个角度对师范生可雇佣性的培养进行剖析,从而构建出师范生可雇佣性培养的新模式。并对该模式运用于实践后的教学体制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师范生;可雇佣性;师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18—03
1 “可雇佣性”概念概述
自21世纪初employability这个术语被引介至我国,对此词的翻译一直不统一。有人翻译为“可雇佣性”,也有人借用我国已有的概念将其译为“就业力”“就业能力”。实际上employability是employable这个词的名词形式,不能简单地翻译为“就业能力”,而应译为“可雇佣性”[1]。而对“可雇佣性”的内涵的解释,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很多学者还没有达成共识,其中哈维(L.Harvey)、奈特(P.T.Knight)、希拉吉(J.Hillage)、瓦伦(D.Warren)、波拉德(E.Pollard)、布朗(P.Brown,et,al)、约科(M.Yorke)等,都提出了自己对“可雇佣性”的理解。他们的解释有相同之处,综合他们的看法,可以认为可雇佣性是大学生能够成功谋得并胜任一定工作所需的个性品质、知识、技能等因素的综合[2]。不仅包含与获得工作相关和为工作进行准备的因素,还包括应对职业环境变化所需要的通用性技能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即大学生成功就业与可持续就业的能力品质[3]。
2 师范生可雇佣性培养模式构建
可雇佣性教学明显不同于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主的讲授法,它强调学习方法、学习情境和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深层学习,促使学生发展多项可雇佣性技能[3]。在我国师范生教育中,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外,教学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道德修养、信息素养、美学修养、班级组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等都是师范生必备的素养。面对包含如此众多培养目标的复杂教学系统,师范生的可雇用性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出师范生可雇佣性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2.1 重视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师范院校训练学生教学技能的重要辅助手段,是师范院校教法课(教学技能课程)实践的重要途径。师范生在进行微格训练时,需要经过理论学习、示范观摩、备课与编写教案、角色扮演、评价反馈、修改再实践等阶段。整个过程需要教师有效而细化的指导与引导,才能使学生在微格训练中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技能[4]。微格教学的作用类似于“脚手架”,在学生还未真正面对实际教学工作时,针对真实的教学任务在可以录像的小教室里,面向几位“学生”进行正式的“授课”活动,课后通过实况录像等反馈信息促使其元认知的发展。因此,微格教学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开设相关课程
大学生的可雇佣性表明大学生素质发展的一种需求, 这种需求只有通过课程设计,经由课程实施,才有可能内化为能力品质[3]。通过课程可以传递给师范生较为系统、全面的知识与技能。师范生可雇佣性的培养不是通过一两门课和几个讲座就可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而是一个相对复杂且漫长的过程。
所以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增设一个较为完善的针对可雇佣性培养的教学模块,来培养和提升师范生的可雇佣性。该模块除了一般的教法课和教学实习外,还应该鼓励教师在全校性的选修课中,积极申请开设有关可雇佣性培养的相关课程,甚至可以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短期课程和讲座,来弥补此类课程的不足。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把一些国内外、校内外的有关师范生可雇佣性培养的课程挂到校园网上,让学生利用闲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2.3 与周边中小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现如今,我国师范类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越来越频繁。通过与中小学的合作,双方都有较大的收益。师范院校的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实习锻炼机会,将自身所学用于实践,从而获得最直接的教学经验;同时,实习生的到来也为中小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减轻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负担。一方面,师范类高校不仅可以把中小学当做实习基地,还可以当做科研理论实证基地,将最新科研成果运用于实践来检验和完善科研理论;另一方面,中小学在理论指导、教师培训、教师招聘、为教师开展学术讲座和心理辅导等方面,会获得师范院校的支持与支撑。
2.4 举办各种教学技能大赛
技能竞赛是促进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一种形式。师范院校的技能竞赛活动主要是以技能竞赛为引导,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师范生可雇佣性的目的。同时,这类竞赛活动有助于推动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竞赛中所体现的对选手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可以引导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在师范院校里有很多竞赛活动有助于师范生可雇佣性的培养与提升,如多媒体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设计大赛、课件制作大赛、说课比赛、演讲比赛、“三字”比赛等。在各种比赛中可以聘请与活动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里相关学科的教师担任评委。每次大赛优胜者的奖励除了证书和一些物质的奖励外,甚至还可以和学分挂钩。通过对相关课程成绩和竞赛表现,对参与者的可雇佣性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估,作为师范生找工作时的能力证明材料。
2.5 鼓励学生参与多元实践活动
师范生的实践活动是多元化的,这些多元化的活动可以把基于课程的能力发展与学生课外兴趣、实践活动所带来的非正式学习情境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师范生的可雇佣性。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应鼓励师范生利用业余实践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做家教、给培训机构做兼职教师等社会上的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在校学生甚至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在更高的层面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写作等能力,以及科研、创新精神,为其考研及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6 促进学校、教师观念的革新
学校制度是促进学校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前文提到种种能够培养与提升师范生可雇佣性的措施,如果没有学校制度的支撑,那这一切都成了空谈。因此,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师范生可雇佣性培养,制定相关的保障、鼓励、评价制度,设置专门机构负责管理相关事务,从政策层面为师范生的可雇佣性的培养扫清障碍。此外,改变学生首先须从改变教师做起,为了让师范生的可雇佣性培养机制能够持续进行下去,需要加强师范院校教师的培训,让可雇佣性培养的观念、思路、方法能够得到学校教师的普遍认可,加大针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展相关科研活动,如针对复杂学习理论、整体性教学设计、可雇佣性培养、师范生就业市场调研等科研课题的研究,为师范院校学生可雇佣性培养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与优化,为其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 结语
总之,师范生可雇佣性的强弱不仅决定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关乎用人单位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实力强弱、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因此,师范院校应该从课程设置、日常教学、教育实习、课外活动、科研等多个角度努力培养和提升视师范生可雇佣性,为用人单位把好第一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同时也为师范类高校自身赢得良好的声誉。
参考文献
[1]谢晋宇,宋国学.论离校学生的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性技能[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5—91.
[2]汪霞,崔映芬.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将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融入课程[J].比较教育研究,2009(6):31—35.
[3]郑东辉.可雇佣性导向的大学课程设计方式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12(5):55—60.
[4]吴彦茹.知识转换模式及策略应用于微格教学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2):109—112.
[5]Pedagogy for Employability Group.Pedagogy for employability[R].York: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2004:12—13.
关键词 师范生;可雇佣性;师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0—0018—03
1 “可雇佣性”概念概述
自21世纪初employability这个术语被引介至我国,对此词的翻译一直不统一。有人翻译为“可雇佣性”,也有人借用我国已有的概念将其译为“就业力”“就业能力”。实际上employability是employable这个词的名词形式,不能简单地翻译为“就业能力”,而应译为“可雇佣性”[1]。而对“可雇佣性”的内涵的解释,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很多学者还没有达成共识,其中哈维(L.Harvey)、奈特(P.T.Knight)、希拉吉(J.Hillage)、瓦伦(D.Warren)、波拉德(E.Pollard)、布朗(P.Brown,et,al)、约科(M.Yorke)等,都提出了自己对“可雇佣性”的理解。他们的解释有相同之处,综合他们的看法,可以认为可雇佣性是大学生能够成功谋得并胜任一定工作所需的个性品质、知识、技能等因素的综合[2]。不仅包含与获得工作相关和为工作进行准备的因素,还包括应对职业环境变化所需要的通用性技能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即大学生成功就业与可持续就业的能力品质[3]。
2 师范生可雇佣性培养模式构建
可雇佣性教学明显不同于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主的讲授法,它强调学习方法、学习情境和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深层学习,促使学生发展多项可雇佣性技能[3]。在我国师范生教育中,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外,教学能力、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道德修养、信息素养、美学修养、班级组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等都是师范生必备的素养。面对包含如此众多培养目标的复杂教学系统,师范生的可雇用性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出师范生可雇佣性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2.1 重视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师范院校训练学生教学技能的重要辅助手段,是师范院校教法课(教学技能课程)实践的重要途径。师范生在进行微格训练时,需要经过理论学习、示范观摩、备课与编写教案、角色扮演、评价反馈、修改再实践等阶段。整个过程需要教师有效而细化的指导与引导,才能使学生在微格训练中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技能[4]。微格教学的作用类似于“脚手架”,在学生还未真正面对实际教学工作时,针对真实的教学任务在可以录像的小教室里,面向几位“学生”进行正式的“授课”活动,课后通过实况录像等反馈信息促使其元认知的发展。因此,微格教学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开设相关课程
大学生的可雇佣性表明大学生素质发展的一种需求, 这种需求只有通过课程设计,经由课程实施,才有可能内化为能力品质[3]。通过课程可以传递给师范生较为系统、全面的知识与技能。师范生可雇佣性的培养不是通过一两门课和几个讲座就可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而是一个相对复杂且漫长的过程。
所以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中,需要增设一个较为完善的针对可雇佣性培养的教学模块,来培养和提升师范生的可雇佣性。该模块除了一般的教法课和教学实习外,还应该鼓励教师在全校性的选修课中,积极申请开设有关可雇佣性培养的相关课程,甚至可以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短期课程和讲座,来弥补此类课程的不足。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把一些国内外、校内外的有关师范生可雇佣性培养的课程挂到校园网上,让学生利用闲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2.3 与周边中小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现如今,我国师范类高校与中小学的合作越来越频繁。通过与中小学的合作,双方都有较大的收益。师范院校的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实习锻炼机会,将自身所学用于实践,从而获得最直接的教学经验;同时,实习生的到来也为中小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减轻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负担。一方面,师范类高校不仅可以把中小学当做实习基地,还可以当做科研理论实证基地,将最新科研成果运用于实践来检验和完善科研理论;另一方面,中小学在理论指导、教师培训、教师招聘、为教师开展学术讲座和心理辅导等方面,会获得师范院校的支持与支撑。
2.4 举办各种教学技能大赛
技能竞赛是促进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一种形式。师范院校的技能竞赛活动主要是以技能竞赛为引导,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师范生可雇佣性的目的。同时,这类竞赛活动有助于推动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竞赛中所体现的对选手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可以引导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在师范院校里有很多竞赛活动有助于师范生可雇佣性的培养与提升,如多媒体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设计大赛、课件制作大赛、说课比赛、演讲比赛、“三字”比赛等。在各种比赛中可以聘请与活动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里相关学科的教师担任评委。每次大赛优胜者的奖励除了证书和一些物质的奖励外,甚至还可以和学分挂钩。通过对相关课程成绩和竞赛表现,对参与者的可雇佣性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估,作为师范生找工作时的能力证明材料。
2.5 鼓励学生参与多元实践活动
师范生的实践活动是多元化的,这些多元化的活动可以把基于课程的能力发展与学生课外兴趣、实践活动所带来的非正式学习情境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师范生的可雇佣性。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应鼓励师范生利用业余实践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做家教、给培训机构做兼职教师等社会上的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在校学生甚至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在更高的层面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写作等能力,以及科研、创新精神,为其考研及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6 促进学校、教师观念的革新
学校制度是促进学校各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前文提到种种能够培养与提升师范生可雇佣性的措施,如果没有学校制度的支撑,那这一切都成了空谈。因此,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师范生可雇佣性培养,制定相关的保障、鼓励、评价制度,设置专门机构负责管理相关事务,从政策层面为师范生的可雇佣性的培养扫清障碍。此外,改变学生首先须从改变教师做起,为了让师范生的可雇佣性培养机制能够持续进行下去,需要加强师范院校教师的培训,让可雇佣性培养的观念、思路、方法能够得到学校教师的普遍认可,加大针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展相关科研活动,如针对复杂学习理论、整体性教学设计、可雇佣性培养、师范生就业市场调研等科研课题的研究,为师范院校学生可雇佣性培养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与优化,为其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 结语
总之,师范生可雇佣性的强弱不仅决定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关乎用人单位未来发展过程中的实力强弱、发展潜力与发展方向。因此,师范院校应该从课程设置、日常教学、教育实习、课外活动、科研等多个角度努力培养和提升视师范生可雇佣性,为用人单位把好第一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同时也为师范类高校自身赢得良好的声誉。
参考文献
[1]谢晋宇,宋国学.论离校学生的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性技能[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5—91.
[2]汪霞,崔映芬.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将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融入课程[J].比较教育研究,2009(6):31—35.
[3]郑东辉.可雇佣性导向的大学课程设计方式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12(5):55—60.
[4]吴彦茹.知识转换模式及策略应用于微格教学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2):109—112.
[5]Pedagogy for Employability Group.Pedagogy for employability[R].York: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200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