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变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低效状况,必须废止“满堂灌”代之以诵读教学法,寓教于读,以读为本,还文言文教学应有之义。
一、文言文诵读教学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传递给学生,同时学生通过朗读可品味文中的独特情味,激发美感,引起文本学习的兴趣。诵读还能有效缓解学生面对文言时出现的紧张心理和畏难情绪。
正音识字,规范语言。诵读文言文首先要把字音读准。文言文中有大量的文字障碍,如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异体字、异读字。只有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眼到心到口也到,认清字形,辨明词性,读准字音,才能掌握好其中的含义,在文通字顺的同时掌握大量实词虚词,为日后独立阅读文言文做好准备。
读出语感,习得文气。文言文诵读教学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声音信息比文字符号更具有可感性,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口、耳、眼三种器官协同参与活动,有助于增强语感。朱自清认为,诵读兼口治、目治、耳治,于培养语感最为有益。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朱熹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文言作品,大多讲究平仄押韵,格律要求严格,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悠长,具有强烈的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和一咏三叹的回旋美。《赤壁赋》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对声音的描写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心旷神怡。
继承文化,陶冶性情。中国文化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已流淌于今人的血液中。中学教材选编的文言文,多数深刻地体现了传统文化强烈的道德色彩和哲学思考。如《劝学》体现读书人顽强刻苦、勤奋好学的精神;《师说》劝导世人应尊师重教,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前赤壁赋》,苏轼则由眼前的水与月,感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更进而阐明宇宙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以及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文言文是座丰富的宝藏,它包蕴的文化因素还远不止这些。诵读作为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它往往比单纯的逐字讲解,逐段分析更能使人体察入微,感受至深。
二、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实施
1. 教师练好语文基本功
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文言诵读感兴趣,首先要让他们领略到诵读的乐趣。为此,教师需首先提高自己的文言诵读水平,熟读甚至背诵必须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做到“不熟读课文不进课堂”。范读时应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咬字发音都必须准确,使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乃至背诵中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学生只有在教师的诵读中分享到愉悦,才会产生自己诵读的强烈动机,进而去尝试诵读。
2. 科学指导“诵读”
诵读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科学指导,让学生在文言诵读中体会到文言学习的快乐。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要求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语气,理解文章层意,粗知文章思路,找准文章支撑点,变换朗读方式等一整套过程。诵读时需始终强调“读进去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的本质要领,指导学生体味课文中蕴含的音律、音调、节奏、意境直至思想内涵等多种内在的美,让学生在诵读中获得审美情趣并最终产生感情共鸣 。这种情绪要求学生在诵读中除了语言自身外,还必须调动表情、眼神、体态等多种非文字方式综合而成。
3. 注重诵读的基础训练
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不能只要求学生单一的齐读或是自读,而应该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式,激发诵读的兴趣。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形式和方法多样化的前提是应先加强诵读的基础训练。比如要求学生先做到声音响亮,把音读正确,进一步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改字,然后再把句子读通顺,做到不回读、不破读、不顿读、不唱读,训练他们把词和句读清楚,让人听明白。在此基础上,力求诵读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可以通过教师先范读,学生单读、分组赛读、分角色诵读,齐读、轻声自读,快速读、慢速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充分熟悉陌生的文言材料,逐渐形成识记敏感。再加以适当的指导,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当堂记住,课后稍加巩固就能全部掌握课文内容。
责任编辑邱丽
一、文言文诵读教学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传递给学生,同时学生通过朗读可品味文中的独特情味,激发美感,引起文本学习的兴趣。诵读还能有效缓解学生面对文言时出现的紧张心理和畏难情绪。
正音识字,规范语言。诵读文言文首先要把字音读准。文言文中有大量的文字障碍,如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异体字、异读字。只有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眼到心到口也到,认清字形,辨明词性,读准字音,才能掌握好其中的含义,在文通字顺的同时掌握大量实词虚词,为日后独立阅读文言文做好准备。
读出语感,习得文气。文言文诵读教学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声音信息比文字符号更具有可感性,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口、耳、眼三种器官协同参与活动,有助于增强语感。朱自清认为,诵读兼口治、目治、耳治,于培养语感最为有益。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朱熹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文言作品,大多讲究平仄押韵,格律要求严格,读起来琅琅上口,韵味悠长,具有强烈的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和一咏三叹的回旋美。《赤壁赋》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对声音的描写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心旷神怡。
继承文化,陶冶性情。中国文化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已流淌于今人的血液中。中学教材选编的文言文,多数深刻地体现了传统文化强烈的道德色彩和哲学思考。如《劝学》体现读书人顽强刻苦、勤奋好学的精神;《师说》劝导世人应尊师重教,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前赤壁赋》,苏轼则由眼前的水与月,感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更进而阐明宇宙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以及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文言文是座丰富的宝藏,它包蕴的文化因素还远不止这些。诵读作为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它往往比单纯的逐字讲解,逐段分析更能使人体察入微,感受至深。
二、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实施
1. 教师练好语文基本功
教师要想让学生对文言诵读感兴趣,首先要让他们领略到诵读的乐趣。为此,教师需首先提高自己的文言诵读水平,熟读甚至背诵必须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做到“不熟读课文不进课堂”。范读时应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咬字发音都必须准确,使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乃至背诵中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学生只有在教师的诵读中分享到愉悦,才会产生自己诵读的强烈动机,进而去尝试诵读。
2. 科学指导“诵读”
诵读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科学指导,让学生在文言诵读中体会到文言学习的快乐。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要求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语气,理解文章层意,粗知文章思路,找准文章支撑点,变换朗读方式等一整套过程。诵读时需始终强调“读进去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的本质要领,指导学生体味课文中蕴含的音律、音调、节奏、意境直至思想内涵等多种内在的美,让学生在诵读中获得审美情趣并最终产生感情共鸣 。这种情绪要求学生在诵读中除了语言自身外,还必须调动表情、眼神、体态等多种非文字方式综合而成。
3. 注重诵读的基础训练
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不能只要求学生单一的齐读或是自读,而应该灵活运用多种诵读方式,激发诵读的兴趣。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形式和方法多样化的前提是应先加强诵读的基础训练。比如要求学生先做到声音响亮,把音读正确,进一步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改字,然后再把句子读通顺,做到不回读、不破读、不顿读、不唱读,训练他们把词和句读清楚,让人听明白。在此基础上,力求诵读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可以通过教师先范读,学生单读、分组赛读、分角色诵读,齐读、轻声自读,快速读、慢速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充分熟悉陌生的文言材料,逐渐形成识记敏感。再加以适当的指导,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当堂记住,课后稍加巩固就能全部掌握课文内容。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