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课评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也是最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是教师互相学习、切磋教艺、研究教学的重要措施。如果说学校是师生展示生命活力的绿洲,那么在这块绿洲上最为靓丽的风景就在课堂。因此在倡导大力开展校本教研的今天,听课和评课又何尝不是改进教学、创设绿色课堂的关键。
一、听课是评课的前提,只有听课才能获得第一手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那么我们该怎样去听课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课前准备。
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不能只是随便地步入课堂,应该提前了解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自己设想假如让我教这个内容,准备怎样去教,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由于听课时不一定面面俱到,所以课前可确定自己的观察点。如果不是单独听课,是备课组教研活动,听课教师可以在合作探究基础上选好观察点、制定好观察量表、目的明晰地进入课堂;观察点的确定,可以是一点多人,也可以是一人一点,教师之间做到明确分工。比如一节课可确定以下几个观察点: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度、基础知识落实情况、课堂对话、问题设计等。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糊里糊涂地听,不理解教学者的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二)课堂观察
教师听课不仅要一边听,还要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学,二者兼顾。而课堂观察正是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可操作的有效方法,是听课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和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有效的课堂观察应包括:教师的教学取向,教学方式,教材运用,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的导引、提问技巧,教师的观察力,调控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认知表现,学生真实地思维表现,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与非学习行为,教室内外的情境等。由于课前做好听课准备,在课堂观察时,老师们就可根据确定的观察点开展各自的观察,做好有效的听课记录。比如课堂对话时可观察:教师和学生的语言特征、行为特征和表情特征;而问题设计时可观察:问题表述、提出方式、与素材关联度、指向明晰度、学生应答情况等几个方面。同时也可记录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出现的频率,以及听课者的观察感受和理解。这样真实记录的课堂片断,为课后反思及评课提供翔实的依据。
(三)课后反思
“课上听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要对在课堂观察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应对课堂实况进行反复琢磨,与授课者进行讨论交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评课是一种说服的艺术。说服,就是求和谐、求愉快、求发展。
评课是根据授课教师提供的课堂教学实例,结合听课者自己通过课堂观察记录下来的课堂片断,进行交流思想,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帮助、指导授课教师和参与听课活动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评课应该是紧扣自选观察点,对授课者的课堂教学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对策,以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美国著名的教育评价学者斯皮尔伯格就教育评价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通过评课,使参与活动的全体教师,从一个课堂教学实例中吸取长处,学习教学方法,改进不足,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要想收到预期的评课效果,要做到以下三个“把握”。
首先要把握一堂 “好课”的特点。
(1)是否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好的课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老师不再是权威,而是朋友,在朋友面前什么都可以说,大家平等。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师生和谐自然地相处。上“板着面孔”的课,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地参与热情。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
(2)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会数学
(3)一堂好课应该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态下的课。
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不是多人,多次排练的结果,不是“课本剧”的再现。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也可以称为平实的课、一堂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地、不粉饰的、可以重建的课。
(4)一堂好课应该是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有效学习一定是有价值的学习,对学生有用的学习,是针对学生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及进行的学习。有效的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不是去“迎合”老师的问题,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所以,一堂好课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评课时,应该要观察学生能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要把握评课的主要内容。
(一)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即从教学思想这一角度出发,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实例,评议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教师要体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着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二)评教材处理、教法运用。即从教学内容处理的角度,评议教材知识体系是否把握的准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内容定量是否妥当等。是否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是否加强了方法、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又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三)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即从教学结构这一环节出发,评议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科学;评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能力的形成程度、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等;评议教学是否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课堂上师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教师给学生以成功机会,使学生情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听课不能只是一支笔、一本听课本随便地步入课堂,评课也不该总是“教学目标合理、教学方式多样、教学效果明显”等千篇一律的灌蜜式点评;新课标下的听课评课是发现问题、分析课堂教学行为、反思提高的过程,是开阔视野,激励上进,发展教学能力的过程。这样的评课活动必然会给课堂教学乃至教育改革带来生机。
一、听课是评课的前提,只有听课才能获得第一手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那么我们该怎样去听课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课前准备。
俗话说,留心天下皆学问。教师要想听课真正学习点东西,就必须做一个听课的有心人。要有心,听课就要做点准备工作,不能只是随便地步入课堂,应该提前了解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自己设想假如让我教这个内容,准备怎样去教,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由于听课时不一定面面俱到,所以课前可确定自己的观察点。如果不是单独听课,是备课组教研活动,听课教师可以在合作探究基础上选好观察点、制定好观察量表、目的明晰地进入课堂;观察点的确定,可以是一点多人,也可以是一人一点,教师之间做到明确分工。比如一节课可确定以下几个观察点: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度、基础知识落实情况、课堂对话、问题设计等。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糊里糊涂地听,不理解教学者的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
(二)课堂观察
教师听课不仅要一边听,还要一边观察思考;既要看教,又要看学,二者兼顾。而课堂观察正是研究课堂教学的一种可操作的有效方法,是听课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和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的分析研究。有效的课堂观察应包括:教师的教学取向,教学方式,教材运用,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的导引、提问技巧,教师的观察力,调控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认知表现,学生真实地思维表现,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与非学习行为,教室内外的情境等。由于课前做好听课准备,在课堂观察时,老师们就可根据确定的观察点开展各自的观察,做好有效的听课记录。比如课堂对话时可观察:教师和学生的语言特征、行为特征和表情特征;而问题设计时可观察:问题表述、提出方式、与素材关联度、指向明晰度、学生应答情况等几个方面。同时也可记录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出现的频率,以及听课者的观察感受和理解。这样真实记录的课堂片断,为课后反思及评课提供翔实的依据。
(三)课后反思
“课上听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要对在课堂观察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应对课堂实况进行反复琢磨,与授课者进行讨论交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每个教师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法。听课的老师就要善于进行比较,研究、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评课是一种说服的艺术。说服,就是求和谐、求愉快、求发展。
评课是根据授课教师提供的课堂教学实例,结合听课者自己通过课堂观察记录下来的课堂片断,进行交流思想,总结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帮助、指导授课教师和参与听课活动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评课应该是紧扣自选观察点,对授课者的课堂教学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对策,以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美国著名的教育评价学者斯皮尔伯格就教育评价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通过评课,使参与活动的全体教师,从一个课堂教学实例中吸取长处,学习教学方法,改进不足,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要想收到预期的评课效果,要做到以下三个“把握”。
首先要把握一堂 “好课”的特点。
(1)是否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好的课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老师不再是权威,而是朋友,在朋友面前什么都可以说,大家平等。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师生和谐自然地相处。上“板着面孔”的课,学生可能会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地参与热情。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
(2)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会数学
(3)一堂好课应该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态下的课。
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不是多人,多次排练的结果,不是“课本剧”的再现。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以称为丰实的课,也可以称为平实的课、一堂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地、不粉饰的、可以重建的课。
(4)一堂好课应该是注重学生有效学习,关注课堂效率
有效学习一定是有价值的学习,对学生有用的学习,是针对学生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及进行的学习。有效的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不是去“迎合”老师的问题,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所以,一堂好课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评课时,应该要观察学生能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要把握评课的主要内容。
(一)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即从教学思想这一角度出发,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实例,评议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教师要体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着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二)评教材处理、教法运用。即从教学内容处理的角度,评议教材知识体系是否把握的准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内容定量是否妥当等。是否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是否加强了方法、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评课既看教师是否能够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又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
(三)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即从教学结构这一环节出发,评议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科学;评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能力的形成程度、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等;评议教学是否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课堂上师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教师给学生以成功机会,使学生情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听课不能只是一支笔、一本听课本随便地步入课堂,评课也不该总是“教学目标合理、教学方式多样、教学效果明显”等千篇一律的灌蜜式点评;新课标下的听课评课是发现问题、分析课堂教学行为、反思提高的过程,是开阔视野,激励上进,发展教学能力的过程。这样的评课活动必然会给课堂教学乃至教育改革带来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