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低年段学生欣赏名作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感受美、体验美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欣赏名家作品,才能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以及作品的深刻内涵,更好地指导学生绘画方向。
  【关键词】 侧重;引导;激趣;品画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2
  在小学美术课本里,出现了不少美术大师的作品。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了不同的绘画风格。其中最常见的有中国画、水粉画、油画等。国画代表作有宋代《冬日婴戏图》和《扑枣图》;齐白石的作品《百世多吉》和李可染的作品《钱塘渡牛图》;北宋时期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和唐代吴道子的作品《八十七神仙图》;二十世纪现代绘画大师吴冠中的代表作品《春如线》和《吴家作坊》等等。这些不同时代的大师们,表现手法上形神兼备、清雅脱俗和超脱自我的意境,运用了中国画浓淡、干湿、点染、勾勒等笔墨基本技法,大胆表现那个时代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具有历史意义。国外绘画大师的代表作有法国卢梭的作品《热带飓风和虎》和德加的作品《舞台上的舞者》、马蒂斯的作品《红色的房子》;奥地利克林姆特的作品《葵花园》和荷兰凡.高的作品《向日葵》;西班牙毕加索的作品《两个青年农民》和法国雷诺阿的作品《夏邦蒂夫人和孩子们》。他们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视觉效果方法,古朴的写实风格,虚幻的传奇童话,诗一般的丰富内涵,现实与理想的交织,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但是想让低年段的学生读懂“画”,确实不易。教师在选材上要有侧重,要有重点欣赏,剖析名家作品。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感受美、体验美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欣赏作品,才能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以及名家作品的深刻内涵,更好地指导学生绘画方向。我们以往只注重绘画课和工艺课的教学,却往往忽略了欣赏课的教学,作品欣赏成了可有可无的课了,就连教师都弄不明白怎样去欣赏?欣赏有何意义?上课只是说说大概而已,更谈不上借鉴人家的长处。要知道我们不但培养艺术家,更要培养有品味、有情趣的人。那么,如何引导低年段的学生欣赏名作呢?
  一、收集资料有备而赏有备而学
  收集资料是欣赏作品的前提条件。没有资料,就没有说服力。教师与学生共同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备而赏、有备而学,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如:在二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我们来跳舞》里,让同学们在网上重点收集黄胄和德加的作品,以及他们生活上点点滴滴的故事。这样为上课提供了依据和充分的准备,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很多学生再也不会被动的看“画”了,还会产生一种积极心态,随着教师的思路跨越时空,领略大师们的风采,教师上课也会轻松的很多。久而久之,培养低年级学生收集资料的好习惯是很有必要的。以点带面,扩宽学生的视野。
  二、启发诱导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一些名家作品直接和间接地表现生活,刻“画”自然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面对一幅作品,第一印象尤为重要。有些作品一看令人赏心悦目,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作品内容含蓄,只有经过比较、观察和深入的研究,才觉得这幅作品耐人寻味、寓意深刻。教师可利用媒材图片和音乐,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那如何激“趣”呢?导入是关键。在欣赏卢梭的作品《热带飓风和虎》时,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动听的故事:“一只饿了很久的老虎,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出来觅食。这样也不能阻挡它的求生本能,发现了前面的猎物,瞪大了眼睛趴在地上,正小心翼翼地向猎物一步一步的靠近……”。我在讲故事的同时,又加上了老虎捕猎的动作,同学们兴趣盎然,都纷纷的效仿老虎这个角色。教师在导入时,可以用感染力的语言,夸张的动作和优美的一段音乐来创设情境,达到图声并茂的教学效果和欣赏氛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唤起学生的热情,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达到欣赏的目的,因为兴趣是欣赏的动力。
  三、掌握欣赏方法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对于低年级学生,能否欣赏一幅作品,常常是否能看懂?画的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低年级的学生通常凭着第一眼的感觉,如果看出来了,证明看懂“画”了。如何欣赏作品,还是模糊不清的。那么,教师在这时就应该引导他们如何欣赏作品。以往的美术欣赏课,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过分的投入,教师成了主角,学生成了听众,欣赏课成了“讲赏课”。然而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教师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的“眼睛”和“心思”吸引到作品里来。
  1、观察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的全面观察,设想自己站在最好的位置和角度,全面的观赏和把握欣赏对象,以大观小的取景方法。如:在《冬日婴戏图》里,描述小伙伴在花园里玩耍时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动作的变化和面部的表情,整体的大小比列和柔和的色彩层次感,细致读“画”。问问:“这是个什么季节?小伙伴在干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观“画”赏“画”,抓住作品的脉络,顺藤摸瓜,这样才能达到欣赏的效果。
  2、对比法。美术欣赏活动主要就是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研究,作出艺术评价。开始,主要对作品和画家做些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如:产生什么年代?中国还是国外的?它所表现的题材和思想内容是什么?采用什么表现形式?在两者对比中,细细品“画”,分析不同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如:二年级上册十一课黄胄的墨画作品《新疆舞.》和德加的油画作品《舞台上的舞者》相比较:黄胄以粗旷的线条,大胆的造型和色彩的变化,表现舞者陶醉其中的欢乐场面,富有层次和变化。而德加的油画作品,以它细腻的表现手法,注重光感和立体造型,柔和的色彩画面令人心旷神怡。与中国的传统绘画观念、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截然不同。通过比较,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
  3、互动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根据低年段学生好动的特点,可采取师生互动交流,学生互动合作的方式来欣赏作品。教师利用媒材进行对话,与学生交流互动,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色彩造型和表现手法。其次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互动,营造品“画”的氛围。如:欣赏一年级美术上册第十三课吴冠中的作品《春如线》时,在幻灯片上放大图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编成几个小组讨论:画的像什么?都有什么样的线条?为什么画家利用七彩的线条?画家为什么这样画呢?小组互动讨论,师生进行双边活动得出结论。学生即感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4、体验法。学习艺术大师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加深对作品的了解和认知。让学生亲自体验大师挥毫泼墨的气势,大胆创作。可以照着画一画、涂一涂,感受大师们的风采。如:三年级十五课《彩墨游戏》里,先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吴家作坊》,提问:“这幅画给人的感受是什么?”引导学生仔细品“画”,然后教师演示干湿、浓淡、点染等国画技法。我们回过来看看《吴家作坊》用了哪些技法?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水到渠成。学生自然而然在宣纸上积极临摹大师的作品,大胆的运用笔墨绘画,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了国画技法,又体验了彩墨带来的乐趣。
  5、综合法。美术欣赏与诗词、音乐相结合,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效果。播放一支曲子,配上一首诗,摆个舞蹈造型,表演画中的情节,学生随着音乐旋律来赏“画”,别有一番情趣,对作品的内涵产生一种共鸣的认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身不由己地步入神圣的意境中来。
  四、渗透德育教育品味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
  美术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醉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名家作品欣赏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倍受鼓舞,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高尚境界。如:三年级上册第十课秦大虎、张定钊的作品《在战斗中成长》,描述了在战争年代,游击队员们在战斗胜利后满载胜利品凯旋归来一个精彩画面。身背战利品的少年,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从他们的身影,仿佛看到在战斗中机智勇敢、英勇杀敌的小战士们的光辉形象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又如:在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八课《大树的故事》里,让学生欣赏杰斯·艾伦的作品《菩提树》通过观“树”,了解人与树的关系,渗透爱护树木、保护自然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民族文化的魅力。
  总之,欣赏名作对低年段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要想上升一个理论高度,更是难上加难。那么,教师就要有选择性的欣赏绘画大师的作品。创设文化情景和氛围,激发学生欣赏兴趣,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由浅入深,日积月累,博采众家之长,为以后学习绘画奠定坚实的基础。美术教师是传播的使者,美术欣赏是沙漠里的一沽清泉,只要你有“心”,饥渴的沙漠就会变成一片绿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美术课程标准》
  [2]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学参考用书》一——六册
其他文献
【摘 要】 通过“任务”来诱发、强化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并将成就动机不断的保持,任务作为学习的根本,“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所以,任务就不是静止单一孤立的,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不断地实现着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将任务由外向内的演化,实现成就动机的产生。“任务驱动”就是通过“任务内驱”走向“动机驱动”的过程。  【关键词】 任务驱动;高效
【摘 要】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在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呼声。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生态意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增强生态意识、提高环保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生态意识;环境保护;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
【摘 要】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出现的口语交际训练大多比较切合学生的生活、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口语交际训练关键在对语言的运用和驾驭上,要学会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目的、不同场合等进行得体的表达。  【关键词】 口语交际;训练;轻松应对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是在具体情
【摘 要】 “先学后教”作为中国本土原创性的语文教学模式,旨在变革传统语文教学中“师本学末”的师生关系为“学本师辅”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上的真正主体,而教师则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辅助者。“先学后教”理念自提出后,对我国语文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影响颇大。具体表现为:对语文“课程理念”的深刻变革;对语文“授课方式”的抉择扬弃;对语文“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对语文“实施效能”的有力提升。  
【摘 要】 素质教育是更加注重以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宗旨的教育。在素质教育视野下,更加强调中职语文教学的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个性化、发展性。本文阐述了素质教育对中职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分析了中职语文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素质教育视野下的中职语文课程实施的对策。  【关键词】 素质教育;中职语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
【摘 要】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国学教育最能普及的阶段。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已经不只单纯的教会学生知识为目的,而更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国学作为数千年中华思想文化的结晶,学生应该从小学习感受我们文化的底蕴,塑造民族精神。  【关键词】 小学;国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2  随着
【摘 要】 我国新一轮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若干新的问题,其中就包括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而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上亟需关注的新问题之一便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优柔寡断、瞻前顾后,限制其主体性思维和行为的发展,迫使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与外在的“权威”预设一致的“提防”心理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理性做法,是全面深入分析其具体的表现,以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能性的参考。  【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自主探索学习,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优势,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它在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从事学习和研究的太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九年级化学知识量多、面广,是初中九年级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科目,学生充满了期待,这一新的领域将会给他们展示一个什么样的知识世界。教师应一开始就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以独到的形式讲解化学知识,并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形式要幽默而有趣味。那么每一节化学课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