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新一轮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若干新的问题,其中就包括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而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上亟需关注的新问题之一便是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优柔寡断、瞻前顾后,限制其主体性思维和行为的发展,迫使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与外在的“权威”预设一致的“提防”心理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理性做法,是全面深入分析其具体的表现,以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能性的参考。
【关键词】 语文教师;提防心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提”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挈也”,后引申为“戒备”之意,意思是防微杜渐,在问题刚出现苗头时及时加以遏制。“提防”心理源于个体生命“患得患失”的意识,是个体生命在长期与自然进化选择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心理。但这种“生存智慧”如若无限制地存在于个体生命的所从事的任何领域,其必将造成个体生命行事畏首畏尾、踌躇不前。在现实语文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就为其所惑,经常因外在的“权威”预设,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优柔寡断、瞻前顾后,限制其主体性思维和行为的发展,迫使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与外在的“权威”预设一致。
一、语文教学方式多样的规避
“语文教学并不是单一的社会形态,而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必然同其它社会子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1]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观念、新技术、新手段等不断革故鼎新。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为了高效地完成其预期的语文教学成果,对其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必然提出了新的高要求。当前,是一个“科技大爆炸”的时期,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渠道不仅局限于传统语文课堂,而且也来自语文课外的生活领域。渠道多了,学生受到的各种诱惑也随之多了起来,其在语文课堂上的专注力必然受到相应的影响。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其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受到了更多的挑战。为了适应不同语文课程背景、课程内容、学情等的要求,语文教学方式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多样化。这也是语文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方式提出的新要求,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发挥自己的所长,形成适应新课改理念的独特语文教学方式。同时语文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所在地区、学校的特有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设相关的“校本课程”,拓展学生求职的空间。但现实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往往受“探究”教学理念的影响,将合作、对话、讨论等教学方式,看作语文课堂上的必备,一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随机教学行为与其相悖,便马上进行“刚性”地调整。语文教师对教学方式之所以有这样的“提防”心理,除了自身对自己“自主性”的限制以外,还受外在“评价”体系的束缚。如果一节语文课上,语文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应用合作、对话、讨论等教学方式,就被惯性地认为是一节传统语文课,还没有落实语文新课改的相应新理念。“一言堂”更被当作“填鸭式”语文教学的典型。殊不知,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也就意味着有些语文知识的讲授不仅要靠“人文性”教学方式,还要靠“工具性”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方式的择取上要因课而异,不能以某种理念的要求作为恒定任何语文课的不变标准。
二、语文教学气氛活跃的浮躁
语文新课改倡导“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2]于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改变原有略显沉闷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就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用幽默的语言、温和的表情和鼓励性的弹性作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语文课堂气氛尽量活跃起来。表面看起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应有的尊重,其实这只是虚化的表象而已。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等于漠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学生个体生命不是为自己存在的的,而是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是一个预备的“社会角色”。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的“社会属性”,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学生个体生命的本能冲动之因。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功能不仅体现在为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还体现在为学生个体生命走进社会生活提供一个“模拟”的平台。学生走进语文课堂,是为了获得其从个体角色转变为社会角色相应认知准备。忽视了学生语文认知发展的需求,盲目地以学生个体内省为语文教学目标的旨归,则会把学生引向偏认知的发展方向,就不会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一些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甚至为了营造活跃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而超出原有语文课本教学目标要求,以视频、音频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闹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背后是学生语文认知发展的驻足不前。长此以往,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便会不自觉地产生“浮躁”心理,如若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便会极端地以“为氛围而氛围”来生成语文课程,则语文课程的价值便会偏离其的主轨,走向虚假的方向。
三、语文教学反响热烈的盲从
有效地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即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掌握相关必备的语文知识与能力;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学生不仅能掌握相应地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流”,而且还能依“流”寻“源”,理清这些知识与能力的推导、演绎过程与方法;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它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关必备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外,还要充分发挥其人文的价值,让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语文课堂上都得到全面地提升!“知识对于作为知识再生产主体的学生而言,不完全是真理问题,而是幸福问题”。[3]此三维目标也是评判一节语文课好与坏的重要标准。但现实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在重“自主、合作、探究”大趋势的影响下,在课后并未对三维目标是否实现,做相应的及时反思。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进行对话交流、合作探究和自我展示,无疑应值得肯定、赞许。但不能以此就忽视了一节语文课真正价值之所在。语文教师应以理性地态度对待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带来的热烈反响,不能盲从扩大其实际的价值范围。语文课程目标的方向决定了语文课程评价的基准,语文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应给与充分的支持,但不能以此掩蔽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目标实现的追求。语文教师应课后对学生学业水平与发展需求做出准确的判定,真实地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并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不断调试和完善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大伟.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2]罗晓欢.课堂教学改革:警惕价值评判的虚化陷阱[J].教育发展研究,2008(5—6).
[3]冯建军.生命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语文教师;提防心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提”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挈也”,后引申为“戒备”之意,意思是防微杜渐,在问题刚出现苗头时及时加以遏制。“提防”心理源于个体生命“患得患失”的意识,是个体生命在长期与自然进化选择中,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心理。但这种“生存智慧”如若无限制地存在于个体生命的所从事的任何领域,其必将造成个体生命行事畏首畏尾、踌躇不前。在现实语文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就为其所惑,经常因外在的“权威”预设,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优柔寡断、瞻前顾后,限制其主体性思维和行为的发展,迫使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与外在的“权威”预设一致。
一、语文教学方式多样的规避
“语文教学并不是单一的社会形态,而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必然同其它社会子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1]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观念、新技术、新手段等不断革故鼎新。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为了高效地完成其预期的语文教学成果,对其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必然提出了新的高要求。当前,是一个“科技大爆炸”的时期,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渠道不仅局限于传统语文课堂,而且也来自语文课外的生活领域。渠道多了,学生受到的各种诱惑也随之多了起来,其在语文课堂上的专注力必然受到相应的影响。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其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受到了更多的挑战。为了适应不同语文课程背景、课程内容、学情等的要求,语文教学方式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多样化。这也是语文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方式提出的新要求,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发挥自己的所长,形成适应新课改理念的独特语文教学方式。同时语文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所在地区、学校的特有资源,因地制宜地开设相关的“校本课程”,拓展学生求职的空间。但现实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往往受“探究”教学理念的影响,将合作、对话、讨论等教学方式,看作语文课堂上的必备,一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随机教学行为与其相悖,便马上进行“刚性”地调整。语文教师对教学方式之所以有这样的“提防”心理,除了自身对自己“自主性”的限制以外,还受外在“评价”体系的束缚。如果一节语文课上,语文教师没有有意识地应用合作、对话、讨论等教学方式,就被惯性地认为是一节传统语文课,还没有落实语文新课改的相应新理念。“一言堂”更被当作“填鸭式”语文教学的典型。殊不知,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也就意味着有些语文知识的讲授不仅要靠“人文性”教学方式,还要靠“工具性”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方式的择取上要因课而异,不能以某种理念的要求作为恒定任何语文课的不变标准。
二、语文教学气氛活跃的浮躁
语文新课改倡导“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2]于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改变原有略显沉闷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就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用幽默的语言、温和的表情和鼓励性的弹性作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语文课堂气氛尽量活跃起来。表面看起来,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应有的尊重,其实这只是虚化的表象而已。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等于漠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学生个体生命不是为自己存在的的,而是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是一个预备的“社会角色”。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的“社会属性”,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学生个体生命的本能冲动之因。这就决定了语文教育功能不仅体现在为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还体现在为学生个体生命走进社会生活提供一个“模拟”的平台。学生走进语文课堂,是为了获得其从个体角色转变为社会角色相应认知准备。忽视了学生语文认知发展的需求,盲目地以学生个体内省为语文教学目标的旨归,则会把学生引向偏认知的发展方向,就不会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一些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甚至为了营造活跃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而超出原有语文课本教学目标要求,以视频、音频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闹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背后是学生语文认知发展的驻足不前。长此以往,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便会不自觉地产生“浮躁”心理,如若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便会极端地以“为氛围而氛围”来生成语文课程,则语文课程的价值便会偏离其的主轨,走向虚假的方向。
三、语文教学反响热烈的盲从
有效地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即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掌握相关必备的语文知识与能力;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学生不仅能掌握相应地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流”,而且还能依“流”寻“源”,理清这些知识与能力的推导、演绎过程与方法;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它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关必备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外,还要充分发挥其人文的价值,让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语文课堂上都得到全面地提升!“知识对于作为知识再生产主体的学生而言,不完全是真理问题,而是幸福问题”。[3]此三维目标也是评判一节语文课好与坏的重要标准。但现实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在重“自主、合作、探究”大趋势的影响下,在课后并未对三维目标是否实现,做相应的及时反思。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进行对话交流、合作探究和自我展示,无疑应值得肯定、赞许。但不能以此就忽视了一节语文课真正价值之所在。语文教师应以理性地态度对待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带来的热烈反响,不能盲从扩大其实际的价值范围。语文课程目标的方向决定了语文课程评价的基准,语文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应给与充分的支持,但不能以此掩蔽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目标实现的追求。语文教师应课后对学生学业水平与发展需求做出准确的判定,真实地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并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不断调试和完善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大伟.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2]罗晓欢.课堂教学改革:警惕价值评判的虚化陷阱[J].教育发展研究,2008(5—6).
[3]冯建军.生命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