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俄能源合作模式探析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ke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在能源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地广人稀的俄罗斯在能源方面储量丰富,双方的自然、社会发展背景为合作创造了良好契机。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如何使中俄之间在能源合作方面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国际政治关系理论提供了分析的视角。本文首先分析中俄能源合作的历史进程,其次基于国际政治关系理论,分析中俄能源合作的模式,最后对优化中俄能源合作的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中俄关系;能源合作模式;国际政治关系
  中图分类号:D8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9-0085-02
  在国际社会对能源需求的日趋增长的背景下,能源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逐步演化成为国际政治问题,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关系的重要工具。中国虽然资源丰富,但在经济建设中所需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却较为短缺,俄罗斯地域宽广,资源储量相对丰富。作为相互临近的中俄两国,不论是从签署战略合作关系的地缘政治角度,或是从经济互补需求角度上看,不断强化资源领域的合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从长期的发展上看,兩国的能源合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形成了不同的合作模式和过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两国之间在能源合作上形成了怎样的合作模式,又是哪些因素会对这些合作模式造成影响,本文将基于国际政治关系理论展开分析。
  一、中俄能源合作的进程
  (一)中俄能源合作的起步阶段(1996-2004年)
  中国国民经济在这一段增长迅速,国内能源的消耗速度也不断加快,在这一背景下,政府推进中俄能源贸易的发展。受到来自国际方面的影响,国际油价下跌至16美元/桶,以能源工业作为核心产业的俄罗斯受到了巨大影响,需要通过能源出口来解决产业危机。在这一背景下,中俄签订了《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将中俄能源的管道建设、“安大线”项目等提上了日程,但在此后能源价格飙升、资源短缺的日本阻碍能源合作等原因,导致中俄能源合作进展缓慢。
  (二)中俄能源合作的发展阶段(2004-2008年)
  这一阶段中,俄罗斯在经过与乌克兰在能源上的竞争后,将能源合作的重心向亚洲转移。作为亚洲范围内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自然成了俄罗斯开展能源合作的主要对象。在这一阶段中,俄罗斯与中国在能源合作方面显现出积极态度,俄罗斯也在2006年与中国签订了《中石油与俄气关于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等文件,此外,俄罗斯也向中国提出修建东西线管道的方案,并于2007年开启在核能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田湾核电站二期工程。这一阶段虽然俄罗斯与中国开启了合作,但其主要市场仍在于欧洲,在能源谈判的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权。
  (三)中俄能源合作的成熟阶段(2008年至今)
  随着中国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该地区的能源消费市场也日趋成熟。相比之下,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在2013年的GDP增长速度下降到了1.3%,甚至在长期的规划上可能将保持经济的低速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复苏,俄罗斯仍需依靠经济重心和能源合作重心向东转移,将其资源丰富而地广人稀的特点与中国市场形成互补。因此,俄罗斯与中国在2008年后在能源方面的合作进入迅速发展起。中国于2010年开始向俄罗斯进口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在中国全年液化天然气的进口量中占比4%;此外,中国于2011年从俄罗斯进口石油近3 500万吨。2011年、2015年及2020年预测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和天然气量如表1所示。
  基于天然气方面的合作,俄罗斯也与中国签订协议,在协议中明确从2018年起,俄罗斯通过东线向中国继续输送天然气,输送量达到380亿立方米。
  二、基于国际政治关系的中俄能源合作模式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俄能源合作存在着不同的模式,而国际政治关系的三大框架——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能够对中俄能源合作的模式进行解读。
  (一)新现实主义下的中俄能源合作模式
  在当代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背景下,中俄两国都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作为参与国际交往和国际活动的根本要求。而中俄两国之间在利益上的需求推动两国之间在能源合作上的进展。利益互补、重视经济发展、对重大国际政治问题的观点契合等方面,都有效地促成了中俄的能源合作。但是,以纯粹国家利益为行为导向的国际政治关系都会受到“利益关系是否可持续”这一问题的挑战,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出现分野,极有可能导致合作关系的退化或者中断。如中俄的“安大线”争端以及在能源合作当中出现的波折,在新现实主义的视角看来,是基于利益关系所建构的合作模式。在新现实主义的视角下,中俄两国有着较为广泛的利益关系,如果能够积极探求合作方式,便能够建立起长期合作模式。但如果缺少共同利益的推动,那么两国的利益关系格局便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造成影响,甚至将合作演变成“零和博弈”关系。
  (二)新自由主义下的中俄能源合作模式
  新自由主义与新现实主义都肯定了无政府状态下国际体系的自然本质,但新自由主义在这一基础上更加肯定国际间合作的重要性。新自由主义聚焦国家之间合作过程的利益传导是否平等。受到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中俄的能源合作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准则开展合作。受到西方话语体系及自身能源市场缺陷的影响,俄罗斯在能源市场中更主动地融入现行能源体系当中,通过建立与西方接近的能源标准,实现与国际间更多层面的能源合作。另外,中国也与国际能源市场进行结合,一方面积极参与世界能源委员会、国际能源论坛等,另一方面注重与能源输出国之间的关系,尊重国际的能源准则。在新自由主义的合作模式下,中俄的合作关系不仅仅基于利益关系,而是从长远的信任、双赢战略角度出发,突破短期利益相悖对合作的阻碍。
  (三)社会建构下的中俄能源合作模式
  社会建构强调影响国际政治关系的主要因素在于社会规范、相互认知等方面,而非国际间的无政府状态或者任性。作为国际关系的行动者,国家自身与他者在互动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认知的驱动。能源是对经济造成直接影响的重要产业,事关国家的繁荣与人民的福祉。中俄两国的人民和政府对对方在能源方面的认知,会对两国的能源合作造成影响。18-19世纪,中俄两国的初步接触,在两国的民众中留下了对对方的初步印象;而20世纪的冲突与合作关系,也进一步加深了中俄两国之间的认知。受到建构于过去的“印象”影响,也形成了国家合作过程中对国家利益的认知——包括建立互惠民主的多级关系、维护国家主权、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经济等方面内容。而基于共同社会建构背景也成为“一带一路”下推动中俄在能源合作方面走向成熟发展的有效催化剂。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优化中俄能源合作的路径
  (一)加大政府扶持,促进能源企业交流
  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俄罗斯在油气资源生产方面存在着较大波动,资金缺口时而显现。在与俄罗斯进行能源合作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确保能源的生产和进口能源供给的稳定性;另外,俄罗斯虽然工业发展状态良好,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技术设备、劳动力、生产过程的资源浪费等方面制约。基于这一困境,中国可以通过在政策、资金或是技术方面,推动企业、研究机构进行高层次的合作,实现“一带一路”背景下建构多元的利益合作关系,如通过并购俄罗斯能源企业、中国企业参股、跨国投资开发能源等,促进能源的开发。
  (二)完善价格机制,推动合作模式多样化
  中俄的能源合作关系不仅仅受到价格因素影响,同时也受到价格机制制定、国际市场认知、经济效益预期等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在上合组织的框架中明确双方在能源合作过程中的定价机制。形成定价机制,其实便是在新自由主义下实现两国利益平衡化的合作方式,要确保中俄能源合作的健康发展,需要对合作模式进行创新,如贷款换资源、企业间合股、换股等方式,都能够有利于增进国家间能源合作的信任感,强化相互依靠的情感,进而建构共同进退的利益观。此外,中俄在能源合作中也可以进一步探索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并在核能、电力等领域进行更加多元化的合作。
  (三)强化中俄政治互信,深化战略合作关系
  国际能源贸易不仅局限于经济行为,更是建构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合作,而是两国之间的政治合作。因此,推动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实质上便是提升两国政府之间的政治互信,確保两国在能源合作方面的政治基础。
  建构政治互信,需要从纵向进行双方认知的契合。一方面,两国在能源合作中不仅要强调历史上两国的友好邦交,同时也要正视在政治、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不能让历史成为合作的隔阂;另一方面,面对当今的国际格局,面对俄罗斯对“中国威胁论”的警戒,中国也应当通过言论和行动,密切两国在国际问题上的探讨和交流,在主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达成共识,获得双方理解与支持。只有在长期的贸易实践中明确双方立场,从战略大局出发,才能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
  四、结论
  中俄两国在能源合作上,经历了初期的合作波动、发展期的趋于稳定以及在成熟期形成的多种能源合作,从国际政治关系理论上看,是从新现实主义下两国受到短期能源合作利益关系模式,到新自由主义下两国的战略信任模式,再到社会建构视野下形成的政治互信模式,要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实现中俄能源合作的发展,仍需要强化政府支持,推动合作模式的多样化,同时通过加深两国政治互信,不断深化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刘炎.21世纪以来中俄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2]刘中伟,唐慧远.“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下的中俄能源合作[J].全球化,2017(1):73-87.
  [3]乔满平.中俄“一带一路”区域能源合作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6.
其他文献
摘 要:从国家海洋局发布的资料来看,南海的海洋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人与自然矛盾加深。一方面,人们在人与海洋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表现为:人类过于执信其是海洋的绝对主体,在海洋经济催化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异化。另一方面,海洋本是一体的,因为狭隘的民族国家的观念,没有认识到人与海洋共同体的重要性。由此,笔者尝试论证人与海洋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建议构建人与海洋共同体,最后主张打造一个稳定的南海国际秩序,建立
期刊
摘 要: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民族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新世纪以来,伴随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境外民族分裂势力的煽动与挑唆,出现了一些影响、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典型事件,与此同时也增加了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难度。因此,在新形势下,民族高校应进一步拓宽现有的民族团结教育实施路径,强化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民族团
期刊
摘 要:从思想认识和教育实践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引领作用的充分实现还受到很大的制约。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主阵地建设、加强社会思潮管控和强化外部环境保障。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包括知识教育维度、价值教育维度和素养教育维度的结构体系,以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实践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以湖南科技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为例,探讨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并从志愿服务主体、志愿服务项目以及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三个方面,分析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如下: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志愿服务多元化;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项目,打造服务项目品牌化;建立完善的奖励激励机制。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责任担当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对大学生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人际交往、职业行为、创新能力及全面发展等行为都起着根本的指引作用。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责任担当教育工作的现状,介绍了华南农业大学近年来在责任担当教育方面探索的经验和模式,旨在建立一个全员、全程、全方位、立体化的协同创新、实践育人的工作格局。  关键词:责任担当;模式;探索  中
期刊
摘 要: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举措,榜样教育已成为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从高校教育管理者、受教育者、学生先进典型等三个层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先进典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实效性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  关键词:榜样教育;先进典型;示范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时代提升边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应该做到:突出教学问题导向,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互联网+”边疆民族地区“问题”相结合;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学法学生,实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及信仰体系递进转化;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进互补;创新考评机制,实现“互
期刊
摘 要:山区县域由于独特的地缘因素,通常难以很好地发展工业,所以经济发展稍显落后,但山区县域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厚旅游资源。本文以湖北保康县的旅游业发展现状为例,分析了山区县域发展旅游的优势、不足、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贫困山区县域的旅游发展之路,既要集中精力通过寻找突破口以点带面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还要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保康县;生态旅游;旅游品牌;合理规划;集中精力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四川理工学院黄岭精神为例,认为大学精神具有立德树人、感召激励、人生导向和凝魂聚气的德育价值。大学精神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加强奉献敬业精神教育的价值诉求。实现大学精神的德育价值,要求加强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实现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统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选修课和讲座三位一体的大学精神教育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内蒙古是革命老区之一,在中国近代革命中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创造出了丰富多彩且独具地区民族特色的红色文化。  内蒙古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