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goos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四川理工学院黄岭精神为例,认为大学精神具有立德树人、感召激励、人生导向和凝魂聚气的德育价值。大学精神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加强奉献敬业精神教育的价值诉求。实现大学精神的德育价值,要求加强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实现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统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选修课和讲座三位一体的大学精神教育体系;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着力推进新生养成教育。
  关键词:大学精神;德育价值;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233-02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史积淀和高度凝练而成的为全体师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特有的理想信仰、价值取向、学术追求、文化传统、行为准则,不仅是其发展历程积淀的宝贵财富,而且也是其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对大学师生的德育“影响”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充分发挥大学精神的德育价值,将大学精神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大学精神与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大学精神的德育价值
  1965年1月,根据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决策和周恩来总理的亲笔批示,高等教育部直属的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内迁部分保密专业,选址自贡黄岭创建华东化工学院西南分院(即“652工程”),开始了四川理工学院本科教育的办学历程。经过五十多年的历史沉淀,四川理工学院形成了以“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校兴我荣”为内涵的大学精神——黄岭精神。下面以四川理工学院黄岭精神为例,分析大学精神的德育价值。
  (一)立德树人价值
  黄岭精神的立德树人价值是其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意义表现。四川理工学院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把德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立德树人是黄岭精神的核心。黄岭精神的立德树人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情感寄托、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以弘扬黄岭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发生深刻变化,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这样的人,从而使学生着力增强自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感。
  (二)感召激励价值
  黄岭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是其对学生感动召唤、激发鼓励作用的意义表现。黄岭精神的感召激励价值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召唤鼓舞人,给人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激励鞭策人,给人以斗志昂扬、勇于奉献的工作热情;感染鼓舞人,给人以蓬勃向上、永不言败的精神状态;感动激发人,给人以不畏艰难、乐观豁达的宽广胸怀。正是因为具有内涵丰富的感召激励价值,才使黄岭精神成为一种能够把学生的信念、激情、活力、动能振奋起来的精神,才使得学生能够以高度的责任心、持续的进取心、强烈的好奇心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立志成才。
  (三)人生导向价值
  黄岭精神的人生导向价值是其对于学生的理想信仰的确立、价值取向的明确、独立人格的形成等方面发生教育引导作用的意义表现。黄岭精神是四川理工学院几代师生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四川理工大学建设、办人民满意的大学这一崇高理想的生动体现和真实写照,对于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黄岭精神的人生导向价值体现在把精神价值转化為巨大的前进动力,它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良好学风,教育、引导学生为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
  (四)凝魂聚气价值
  黄岭精神的凝魂聚气价值,是四川理工学院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人格确认、意志历练等方面不断塑造、规范、统一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们内心情感、心理归属感不断得到强化的过程。黄岭精神的凝魂聚气价值体现在,烙印着“厚德达理、励志勤工”的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团结互助、立稳脚跟、掌握主动、赢得优势,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发出的强大精神动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大学精神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诉求
  (一)勤奋求实——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黄岭精神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四川理工学院几代师生心系国家、情系教育、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办人民满意的大学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学校以黄岭精神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就是要用学校几代师生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的革命理想与对人生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道德情操,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坚定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坚定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婚恋观、名利观,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学习的理想,实现个人成长成才的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机统一;教育学生以黄岭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底色,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民族意识、大局意识、使命意识、忧患意识,珍惜时光,勤奋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贡献青春和力量。
  (二)校兴我荣——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作为四川理工学院经过历史积淀和哲学抽象而形成的大学精神,黄岭精神反映了师生们具有的为国家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一部彪炳史册的“652工程”建设史,就是四川理工学院的开拓者们把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在确保又快又好建设国防重点工程的过程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艰苦创业、奋勇拼搏,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一部壮丽的爱国主义史诗。“勤奋求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校兴我荣”的黄岭精神,反映了师生们不畏艰难、甘于奉献、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爱国主义情怀。以黄岭精神为核心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就是要用师生们识大体、顾大局和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淡泊名利,开拓进取,勇于担当;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以祖国和人民需要激励自己立德成才,胸怀国家,积极投身到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   (三)艰苦奋斗——加强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
  黄岭精神是垦荒创业、战天斗地、不畏艰险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四川理工学院几代师生自强不息的品格。“浮云东往,皓月西行,寂寞黄岭可曾静?金风阵阵,蛙虫争鸣,莫道秋夜无佳音。欲求鹏程万里,雄心、信心、恒心”,几句抒发黄岭创业者内心情感的诗句,生动体现了四川理工学院第一代师生建设“652工程”为国分忧、知难而上的艰苦奋斗精神。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艰苦奋斗精神是四川理工学院自强不息、科学发展、开拓创新的重要法宝,是凝聚人心、激励全体师生为实现努力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以黄岭精神为核心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正视困难、不怕吃苦、奋发拼搏、勇于担当,特别是要教育引导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
  (四)无私奉献——加强学生的奉献敬业教育
  “献了青春献子孙”是四川理工学院几代师生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为了建设“652工程”,四川理工学院的拓荒者毅然“抛妻、离子、别母”,从繁华的上海来到荒凉的黄岭创业。面对异常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他们处理好了生与死、苦与乐、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和教育事业奉献了青春甚至生命。有的教师一次次放弃回城工作的机会,坚守黄岭哺桃育李;有的校领导直到退休也未解决子女的就业问题;有的教师永远长眠在黄岭这片热土。师生们呕心沥血,乐于奉献,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四川理工学院发展的五彩华章。以黄岭精神为核心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对人民无限热爱、对人生坚定追求、对事业执着奉献,使学生懂得黄岭精神永远是鼓舞他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学生懂得只有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才能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实现报效祖国的远大抱负。
  三、大学精神德育价值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校园文化体现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溶渗于校园文化之中。”[1]近年来,四川理工学院深度挖掘黄岭精神蕴含的德育价值,大力开展以黄岭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以传承和弘扬黄岭精神为主题的座谈会、辩论会、演讲比赛、“难忘黄岭”文艺晚会等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中积极宣传黄岭精神,使学生深刻理解黄岭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黄岭精神为学生健全人格提供了信仰的力量、思想的力量、精神的力量。黄岭精神所蕴含的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勤奋求实的人生态度、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校兴我荣的荣誉意识,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日常行为习惯,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二)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实现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统一
  黄岭精神来源于实践,必须回归于实践。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大力传承和弘扬黄岭精神,必须立足校园,走向社会。鉴于此,四川理工学院黄岭学院党总支先后与自贡市沿滩区邓关镇党委、富顺县代寺镇党委等签署党组织联创联建协议,使镇政府、敬老院、中小学、新型农村现代化企业成为大学生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一方面,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到镇政府参加专业见习、赴敬老院开展爱老敬老、为中小学提供义务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聆听老人讲述四川理工学院的建设、发展历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经济社会的发展,体会干事创业的艰辛,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增强他们对黄岭精神的情感及价值认同;另一方面,通过定期邀请优秀校友、镇村干部、创业成功人士为学生举行报告会、座谈会、创业沙龙,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把对黄岭精神的价值认同转化为励志图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三)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选修课和讲座三位一体的大学精神教育体系
  在开展黄岭精神教育实践活动中,四川理工学院建立了以思政课堂为平台、以“奋斗者的足迹”讲座为补充、以素质选修课为提高的三位一体的黄岭精神教育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黄岭精神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三观”教育和全面的能力培养。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大学精神》选修课,以培养大学精神为主体,突出大学文化建设为重点,通过文化理论与文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力求完美的大学教育与励志相结合、大学文化研究与学校发展历史相结合、形而上的理想分析法与形而下的实地调查法相结合,系统、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四川理工学院的发展史,真实记录了师生垦荒创业的足迹,使学生认识到川理人在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又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开设讲座和选修课,增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教育学生要以黄岭拓荒者为榜样,树雄心,立壮志,自觉传承、大力弘扬黄岭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学习,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着力推进新生养成教育
  大一,既是新生的心理断乳期,又是他们的重要奠基期。对于新生,既要加强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尽快度过迷茫期;又要加强养成教育,培育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四川理工学院通过开展“课堂教学集中督查月”活动,对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进行集中检查,对新生的课堂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确保课堂真正成为新生有效学习的主阵地。通过举办大量的学术讲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享受学术熏陶。通过举办“书记与校长”“教授与院长”“奋斗者的足迹”“黄岭树人论坛”,以学术吸引学生,用学术引导学生,让学生领悟大学之“大学术”。通过“一份总结、两封书信、三个场所、四项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升学生的责任心、好奇心、进取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谐能力,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乐于大学学习。通过评选班级之星、优秀班集体、优秀寝室、优秀学生干部、黄岭十佳学子,以点带面、以个体促集体,发揮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开展演讲赛、辩论赛、征文比赛、体育比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寝室文化设计大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长知识、增才干、强素质。
  参考文献:
  [1]关巍,屈宏,于泉蛟.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之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
其他文献
摘 要:顾维钧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联美制日”是他重要的外交思想之一,这在他收回山东主权的一系列外交行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山东主权的收回是民国时期外交史上一次重大的胜利,顾维钧作为北洋政府的主要外交代表,参与了有关山东主权收回的全过程,并且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代外交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顾维钧;山東主权;联美制日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村小的孩子》中农村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足、社会教育的脱节、政府教育的失责等导致的受教育权受阻的现实并非个例。在国家大力推进实现教育公平、发展优质教育的口号下,应当从完善家庭教育制度、改善学校教育理念、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等方面保障居住在交通闭塞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真正实现。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2.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从国家海洋局发布的资料来看,南海的海洋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人与自然矛盾加深。一方面,人们在人与海洋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表现为:人类过于执信其是海洋的绝对主体,在海洋经济催化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异化。另一方面,海洋本是一体的,因为狭隘的民族国家的观念,没有认识到人与海洋共同体的重要性。由此,笔者尝试论证人与海洋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建议构建人与海洋共同体,最后主张打造一个稳定的南海国际秩序,建立
期刊
摘 要: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民族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新世纪以来,伴随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境外民族分裂势力的煽动与挑唆,出现了一些影响、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典型事件,与此同时也增加了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难度。因此,在新形势下,民族高校应进一步拓宽现有的民族团结教育实施路径,强化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民族团
期刊
摘 要:从思想认识和教育实践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引领作用的充分实现还受到很大的制约。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主阵地建设、加强社会思潮管控和强化外部环境保障。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包括知识教育维度、价值教育维度和素养教育维度的结构体系,以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实践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以湖南科技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为例,探讨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并从志愿服务主体、志愿服务项目以及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三个方面,分析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如下: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志愿服务多元化;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项目,打造服务项目品牌化;建立完善的奖励激励机制。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责任担当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对大学生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人际交往、职业行为、创新能力及全面发展等行为都起着根本的指引作用。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责任担当教育工作的现状,介绍了华南农业大学近年来在责任担当教育方面探索的经验和模式,旨在建立一个全员、全程、全方位、立体化的协同创新、实践育人的工作格局。  关键词:责任担当;模式;探索  中
期刊
摘 要: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举措,榜样教育已成为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从高校教育管理者、受教育者、学生先进典型等三个层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先进典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实效性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  关键词:榜样教育;先进典型;示范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时代提升边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应该做到:突出教学问题导向,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互联网+”边疆民族地区“问题”相结合;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学法学生,实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及信仰体系递进转化;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进互补;创新考评机制,实现“互
期刊
摘 要:山区县域由于独特的地缘因素,通常难以很好地发展工业,所以经济发展稍显落后,但山区县域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厚旅游资源。本文以湖北保康县的旅游业发展现状为例,分析了山区县域发展旅游的优势、不足、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贫困山区县域的旅游发展之路,既要集中精力通过寻找突破口以点带面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还要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保康县;生态旅游;旅游品牌;合理规划;集中精力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