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三三制”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8327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时代提升边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应该做到:突出教学问题导向,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互联网+”边疆民族地区“问题”相结合;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学法学生,实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及信仰体系递进转化;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进互补;创新考评机制,实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理论考核、网络考核和实践考核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208-02
  “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互联网+”时代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路径。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一、突出教学问题导向,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互联网+”边疆民族地区“问题”相结合
  作为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话语体系构建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重任,以及为维护祖国边疆和平稳定提供正能量效应的边疆民族高校,正通过“互联网+”形式实现了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考核模式等多种维度的整合升级。提升“互联网+”时代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必须突出“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问题导向。“互联网+”所引发的边疆民族与宗教问题,以及混入其中的多元化境内外思潮,使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出现迷茫,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权威与话语权,出现了边疆民族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多民族性、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融汇性,以及边境效应和民族价值观表现明显等方面具有与非边疆民族高校不同的特点,导致教育对象在自我实现需求和自我现实状况之间存在较为突出的对冲和矛盾。在这种背景下,边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角色转化、公信力执行、理性力量保障等维度的失语问题变得越来越棘手。而上述边疆民族地区“问题”的存在则源于边疆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性话语权虚拟化、知识性话语权多元化、个体性话语权倾向受教育者等因素,这就需要边疆民族高校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边疆民族地区“问题”等方面思考“互联网+”时代提升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问题,方能不断稳固和拓宽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互联网+”时代提升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增强“互联网+”边疆民族地区“问题”意识,以“互联网+”边疆民族地区“问题”为中心开展网络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突出上述“互联网+”边疆民族地区“共性”问题导向与边疆民族高校所在地方“个性”问题导向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所在地方“个性”問题与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共性”问题的能力,增强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自觉抵御当前“互联网+”各种“左”和右的思潮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干扰的能力,增强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二、深入探究教材教法学法学生,实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及信仰体系递进转化
  (一)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实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注重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全面实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一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要深入教材教法,必须注重“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互动交流、情感互动交流、问题互动交流,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二是在网络教学方面,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网络教学的教材教法,坚持以“互联网+”边疆民族地区“问题”为导向,通过学生课外网络自主性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把握,从而有效实现网络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三是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师应当结合“互联网+”自己学校所在地方的优质边疆民族特色教育资源来深入研究实践课教材教法。通过开展学生的亲身参与式、体验式的课外主体性实践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有效实现实践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二)深入研究学法学生,实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向学生的认知体系及信仰体系的转化
  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注重深入研究学法学生,全面实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体系向学生的认知体系及信仰体系的转化。一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深入研究“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学生学习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微课教学、慕课教学、混合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式专题教学等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性分析、科学判断和认知水平,进而实现课堂教学体系向学生的认知体系及信仰体系的转化。二是在网络教学方面,重视研究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个性心理特征,重视研究学生网络可视化自主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水平,推动实现网络教学体系向学生的认知体系及信仰体系的转化。三是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师应当结合“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优质特色教育资源来深入研究实践课的学法和学生,通过开展学生的亲身参与式、体验式的课外主体性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实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从而有效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向学生的认知体系及信仰体系的转化。   三、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进互补
  创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包括理论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进互补,是提升“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一是创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模式,任课教师必须有效综合运用微课教学法、慕课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虚拟现实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案例式专题教学法等教学形式,全方位展示“教师问题导入+学生合作研讨+教师引领提升”三个环节,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互动交流、情感互动交流、问题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并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有利于学生完整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的新知识体系,推动“互联网+”时代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真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懂马克思主义理论、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创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模式,实现网络教学与理论教学同进互补的“五同”,即同对象、同目标、同内容、同进度、同考核。任课教师通过“微课”“微博”“微信”“微视”等收集网络教学素材、整理基本知识点、建立题库等,精心完成“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自主学习网络平台的构建工作。引导学生通過“教师设计方案+学生自主学习+网络考核评价”等三个环节的课外网络自主学习,切实实现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入脑、入心、入行。三是创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进互补的“五同”,即同对象、同目标、同内容、同进度、同考核。充分挖掘和利用“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优质特色资源,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有效组织实施参与式、体验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增强“互联网+”时代边疆民族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体验,真正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创新考评机制,实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理论考核、网络考核与实践考核的协同并进
  与“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相对应,“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考核应当包括理论考核、网络考核和实践考核三个方面。既要通过理论考核、网络考核考核边疆民族高校学生对“互联网+”思政课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水平和运用能力,又要通过实践考核考核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必须创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考评机制,实现理论考核、网络考核和实践考核的协同并进。一是创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理论考核方式,期末考核题型全部向主观题过渡,全面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学生期末考核成绩与学生平时考核成绩相结合。二是创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网络考核方式,网络“无纸化”考核应注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网络考核题型应该全部采用客观题,着力实现网络考核与理论考核同进互补的“五同”,即同对象、同目标、同内容、同进度、同标准。三是创新“互联网+”边疆民族高校思政课实践考核方式。实践考核需要统筹校内外资源,建立健全校内外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合作机制,突出考核主体、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罗家锋.全媒体时代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优化路径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12):246-249.
  [2]罗家锋.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新探[J].学理论,2017(4):215-216.
  [3]王秀阁,王玮.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进互补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8):70.
  (责任编辑:宋 佳)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城市社区逐渐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城市社区作为连接社会和人们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个层面来说,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显得格外重要,不仅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全社会的整体发展。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调查和分析中,我们发现其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相
期刊
摘 要:国发[2012]2号文件颁布至今,贵州省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涉农领域职务犯罪亦明显增多,如何有效减少和遏制此领域犯罪发生,让群众享受更多改革红利,是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有必要立足司法实践通过实证分析深入剖析发案特点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西南地区减少和遏制此类犯罪应注意问题和预防对策建议。  关键词:涉农领域;职务犯罪;检察机关;预防对策  
期刊
摘 要:顾维钧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联美制日”是他重要的外交思想之一,这在他收回山东主权的一系列外交行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山东主权的收回是民国时期外交史上一次重大的胜利,顾维钧作为北洋政府的主要外交代表,参与了有关山东主权收回的全过程,并且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代外交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顾维钧;山東主权;联美制日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村小的孩子》中农村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足、社会教育的脱节、政府教育的失责等导致的受教育权受阻的现实并非个例。在国家大力推进实现教育公平、发展优质教育的口号下,应当从完善家庭教育制度、改善学校教育理念、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等方面保障居住在交通闭塞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真正实现。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2.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从国家海洋局发布的资料来看,南海的海洋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人与自然矛盾加深。一方面,人们在人与海洋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表现为:人类过于执信其是海洋的绝对主体,在海洋经济催化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异化。另一方面,海洋本是一体的,因为狭隘的民族国家的观念,没有认识到人与海洋共同体的重要性。由此,笔者尝试论证人与海洋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建议构建人与海洋共同体,最后主张打造一个稳定的南海国际秩序,建立
期刊
摘 要: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民族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新世纪以来,伴随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境外民族分裂势力的煽动与挑唆,出现了一些影响、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典型事件,与此同时也增加了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难度。因此,在新形势下,民族高校应进一步拓宽现有的民族团结教育实施路径,强化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民族团
期刊
摘 要:从思想认识和教育实践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引领作用的充分实现还受到很大的制约。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主阵地建设、加强社会思潮管控和强化外部环境保障。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包括知识教育维度、价值教育维度和素养教育维度的结构体系,以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实践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以湖南科技大学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为例,探讨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并从志愿服务主体、志愿服务项目以及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三个方面,分析志愿服务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策如下: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志愿服务多元化;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项目,打造服务项目品牌化;建立完善的奖励激励机制。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责任担当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对大学生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人际交往、职业行为、创新能力及全面发展等行为都起着根本的指引作用。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责任担当教育工作的现状,介绍了华南农业大学近年来在责任担当教育方面探索的经验和模式,旨在建立一个全员、全程、全方位、立体化的协同创新、实践育人的工作格局。  关键词:责任担当;模式;探索  中
期刊
摘 要: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举措,榜样教育已成为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从高校教育管理者、受教育者、学生先进典型等三个层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先进典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实效性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  关键词:榜样教育;先进典型;示范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