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思政课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路径探析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8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民族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新世纪以来,伴随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境外民族分裂势力的煽动与挑唆,出现了一些影响、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工作的典型事件,与此同时也增加了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难度。因此,在新形势下,民族高校应进一步拓宽现有的民族团结教育实施路径,强化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民族团结;意识;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204-02
  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民族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得到了民族高校的一贯重视。民族团结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包括一切旨在强化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团结知识,引导公民形成科学的民族团结行为的活动。”[1]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民族高校就普遍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强化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理论、民族团结意识和民族团结行为的培养,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坚力量。
  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影响民族高校持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因素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对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表明仅仅依靠现有的民族团结教育机制和保障措施,难以发挥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应有效果,因此,拓宽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路径成为民族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项工作任务。
  一、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民族高校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专业人才的特殊任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着与普通高校的差异,更强调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知识、民族团结意识和民族团结行为的培养教育。
  (一)传播民族团结知识
  正确的民族团结知识是民族高校開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基石,历史和现实当中的民族偏见和误解大都源于各民族间的不了解。主要表现为对于我国各民族多元一体、团结统一的必要性认识不清;对于各民族、各地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缺乏理性认识;对于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缺乏认同。对民族团结知识的了解甚少,甚至产生错误的理解和认知,就会出现狭隘的民族主义、民族偏见等现象。因此,有必要在民族高校中拓宽现有的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的渠道,减少因理性认知缺失而导致的破坏民族团结事件的发生。
  现有民族团结教育的知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相关内容,民族高校进行民族团结知识宣讲的主要渠道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这门课程对于民族高校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了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面对各民族、各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社会现实问题,面对境外反动势力冠以“自由”“人权”字眼而进行的种种显性或隐性的煽动、挑唆行为时,个别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也难免会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产生怀疑,特别是他们学习接受的理论知识与所感受到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差距,弱化了其所接受的民族团结知识教育的有效性。所以民族高校的民族团结知识的教育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新内容,特别是要强化当代民族高校大学生“四个自信”“五个认同”的教育,为少数民族的繁荣发展和祖国团结统一的伟大事业培养中坚力量。
  (二)强化民族团结意识
  民族团结教育实质就是一种意识教育、认同教育,概括起来,民族团结意识包括: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多民族统一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理性对待民族差异和民族问题,尊重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风俗、宗教信仰;正确认识少数民族身份与国家公民身份,在肯定本民族意识的同时也能坚定国家意识,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牢固树立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生共荣的意识。
  在强化民族团结意识的过程中要发挥好爱国主义这一核心要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多元一体传承发展的民族精神的凝练表达,更是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民族高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时刻把握好这一核心内容,在开展理论和实践活动中突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的认知和意识教育。
  (三)践行民族团结行为
  践行民族团结行为是民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我国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民族高校是培育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者和专业人才的主要渠道。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大都会回到民族地区工作,担当少数民族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他们能否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国家利益与本民族利益之间的矛盾和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大局。
  因此,民族高校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应注重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基层社会调研,深入基层一线,接触社会现实中存在的民族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问题无小事,培养他们对民族团结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意识,并在实践中锻炼他们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问题的能力。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在加强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教育也是高校特别是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概论》课理应把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发挥协同育人作用。而之所以强调在《概论》课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在于《概论》课有着区别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和其他思政课的优势。
  第一,《概论》课学时设置较多。目前我国高校中《概论》课基本设置为96学时,无论从总学时还是周学时来看都明显高于其他思政课。若将民族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部分相关内容融入《概论》课,能够从学时上保障学生全面接受民族团结的知识教育。且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角度来看,在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更强调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从而产生一定抗拒心理,而《概论》课会降低这种心理暗示。   第二,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内在于《概论》课内容之中。《概论》课程内容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成果展开,而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中国化运用。我们党历来重视民族团结问题,在寻求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在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程中以及新时期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中,民族团结这一关键词一直贯穿其中。例如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反对大民族主义和民族狭隘主义,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主张[2]。因此,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概论》课中,会进一步强化民族高校大學生的“四个自信”“五个认同”教育效果。
  三、《概论》课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
  (一)理论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内容
  在《概论》课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要充分挖掘《概论》课教学内容与民族团结教育的结合点,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概论》课涉及的三大历史时期中,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融入多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战、共同建立新中国的内容,在案例选取中增加少数民族参与革命的例子、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与少数民族团结合作的案例。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融入少数民族拥护社会主义的案例、少数民族在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中拥护党的领导的案例、中国共产党研究和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改造特殊方式的案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融入党和国家帮助、支持少数民族发展的案例,少数民族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帮助下快速发展的案例,多民族团结统一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圆中国梦的案例。通过典型案例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并认同多民族团结统一有利于各民族利益的实现,并且少数民族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让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党的领导的必要性、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形成正确认识。
  (二)以“情境感悟”为核心创新实践教学
  当前民族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民族团结的意义和重要性,更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多民族团结统一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仅是利于国家的大事,更是利于少数民族自身的大事。因此可以在《概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获得“情境感悟”的机会。
  第一,民族高校《概论》课在建设实践基地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民族企业或民族村,让学生实地参观,一方面深入民族地区感受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切身感受到少数民族地区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努力下正在走向繁荣的事实,强化民族团结教育效果。
  第二,《概论》课实践教学可以而且应该促进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如文艺会演、知识竞赛等,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相互交流提供自由化平台,消除误解与歧视,在实践活动中增进不同民族大学生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形成良性交往与互动的机制,培育民族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氛围。
  第三,开展“民族团结”社会调研,由教师组织学生在少数民族高校或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调研,撰写调查报告。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问题的关心和关注,同时发挥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才能,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刘瑜.我国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特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2):155.
  [2]奔厦·泽米.吴宇.新时期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及其路径选择[J].西北民族研究,2011(3):232.
  [3]吉克跃林.民族高校民族团结隐性课程建设刍议[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5).
  [4]马瑞.民族地区高校构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析[J].高教研究,2013(1).
  [5]焦敏.近十五年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综述[J].民族论坛,2015(3).
  (责任编辑:姚 丽)
其他文献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代表高科技的竞争,更代表人才的竞争。大学生作为人才主力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科研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此项调查以汕头大学本科生科研情况为基点,通过数据分析最终得知,汕大提供的丰富科研资源和学生的利用程度之间出现断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尚未有明确的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第二,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方式单一;第三,教师指导帮助学生科研活动的鼓励性
期刊
摘 要:新时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意义重大。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创新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有利于高校青年教师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
期刊
摘 要:积极稳妥地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选择,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农村城镇化问题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L市市情,综合分析其发展概况,指出L市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诸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等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根据L市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对策。如优化产业结构,
期刊
摘 要:本文根据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运用林毅夫教授的新经济结构经济学的产业甄别六步法,重点探讨了凉山州金阳县青花椒产业的选择。研究表明:金阳县通过对青花椒产业的有效甄别,有效增加了广大贫困农户的经济收入,同时金阳青花椒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发展青花椒产业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产业精准扶贫;金阳县;青花椒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期刊
摘 要:面对德国兰克学派对历史学的重新解构,作为新康德主义西南学派代表的李凯尔特提出了以“价值”为核心的新的历史学阐释。借以通过质料与形式对自然科学与历史的文化科学进行区分,通过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的比较,从而为历史的文化科学的客观性进行正名,建构起以价值为核心的历史哲学。  关键词:李凯尔特;自然科学;文化科学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0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城市社区逐渐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城市社区作为连接社会和人们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个层面来说,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显得格外重要,不仅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全社会的整体发展。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调查和分析中,我们发现其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相
期刊
摘 要:国发[2012]2号文件颁布至今,贵州省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涉农领域职务犯罪亦明显增多,如何有效减少和遏制此领域犯罪发生,让群众享受更多改革红利,是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有必要立足司法实践通过实证分析深入剖析发案特点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西南地区减少和遏制此类犯罪应注意问题和预防对策建议。  关键词:涉农领域;职务犯罪;检察机关;预防对策  
期刊
摘 要:顾维钧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联美制日”是他重要的外交思想之一,这在他收回山东主权的一系列外交行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山东主权的收回是民国时期外交史上一次重大的胜利,顾维钧作为北洋政府的主要外交代表,参与了有关山东主权收回的全过程,并且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代外交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顾维钧;山東主权;联美制日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村小的孩子》中农村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足、社会教育的脱节、政府教育的失责等导致的受教育权受阻的现实并非个例。在国家大力推进实现教育公平、发展优质教育的口号下,应当从完善家庭教育制度、改善学校教育理念、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等方面保障居住在交通闭塞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真正实现。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2.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从国家海洋局发布的资料来看,南海的海洋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人与自然矛盾加深。一方面,人们在人与海洋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表现为:人类过于执信其是海洋的绝对主体,在海洋经济催化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异化。另一方面,海洋本是一体的,因为狭隘的民族国家的观念,没有认识到人与海洋共同体的重要性。由此,笔者尝试论证人与海洋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建议构建人与海洋共同体,最后主张打造一个稳定的南海国际秩序,建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