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让人物熠熠闪光

来源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120900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让我们共同做导演,把《长衫老者》拍成一部微电影:
  【镜头一】一条胡同口,过往的行人高高兴兴地走进去,拐弯抹角走了好一阵,见到一堵墙,叹口气,又慢吞吞地走出来;小商小贩推车挑担跑进去,不一会儿,也垂头丧气地走出来。镜头追随他们一去一回的过程中,还拍摄到了胡同脏乱差的环境以及行人带给胡同的喧嚣闹腾。出现在这个镜头里的都是群众演员,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们恨不得一脚把墙踹倒的愤怒以及垂头丧气而返的表情。
  【镜头二】一位老者出现了,给了他一个镜头: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目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还未拍摄到他的太多信息,他便进入了胡同。不一会,他出来了。出来之后,又给他一个特写镜头,重点拍摄他的表情:不愤怒,不叹气,而是思索。继而拍摄他的动作:拿出纸笔和饭盒,写了“此路不通”四个字,贴在墙上,看了两眼便飘然而去,身影在镜头里渐行渐远。
  【镜头三】依然在胡同口,依然人来人往,但人们的动作与以前不同了,他们先在“此路不通”几个大字前驻足,然后转身走掉,身影渐渐模糊。继而是对胡同全貌的拍摄:有人打扫卫生,有花草摇曳,有鸟雀出没,整洁,美观,安静……
  电影结束了,观众似乎听到电影结束时的旁白:长衫老者教会了你怎样的做人道理?相信你一定会给出一个中肯的答案:举手之劳的事,利己利人,何乐而不为?
  毫无拍摄经验的我们,为什么能够拍摄出如此精彩的微电影?是因为冯骥才先生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脚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文中精彩巧妙的写作技法。
  开头三段,运用了铺垫的手法。第一段写胡同的窄、长、曲,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第二段写胡同给行人带来的不便。作者不厌其烦地讲述胡同之深、行人之怒、胡同之脏,为长衫老者的出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铺垫不力,长衫老者的举动就不足为奇。如果铺垫不够,长衫老者的举动意义就不够大,给读者的印象就不够深刻。
  最后三段,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长衫老者在胡同口贴上了“此路不通”四个大字,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胡同自此大变样子”承上启下,转入对胡同变化的描写:“它出现了从来没见过的情景:有人打扫,有人种花,有孩童玩耍;鸟雀也敢在地面上站一站。逢到一夜大雪过后,犹如一条蜿蜒洁白的带子,渐渐才给早起散步的老人们踩上一串深深的雪窝窝。这些饱受市井喧嚣的人家,开始享受起幽居的静谧和安宁来了。”一条美丽、安静、雅致、宜居的胡同呈现在大家面前。通过最后三段的衬托,不仅体现了长衫老者此举的重大意义,而且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迪:人是会思想的芦苇,要善于思考,善于改变旧有习惯,克服思维惰性。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死胡同,为了避免扎进去,我们就要像长衫老者那样,肯思索,更肯动手来做。
  开头和结尾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长衫老者的出现为界,胡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貌:一是烦恼的、懊丧的、喧嚷的、尘土飞扬的;一是轻快的、宁静的、优美的、和谐温馨的。通过前后对比,既凸显了长衫老者的智慧,也让文章结构首尾呼应、工整圆合。
  中间部分,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作者用特写镜头推出了长衫老者,对他的肖像、神情、动作等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描写。他的外貌不同寻常,他的神情态度不同寻常,他写下“此路不通”的行为更是不同寻常。对长衫老者的这些工笔描写,充分体现了他的智慧、他的卓尔不群。因为他的出现,死胡同改变了往日的模样,他所到之处,生活被他的智慧照得熠熠生辉。
  (选自2015年第12期《作文与考试》“初中版”,本刊有改动)
其他文献
很多事,大家循规蹈矩地做惯了,却从未想过用另外简单的办法也能完美地解决问题,而这两者之间往往只隔着区区几分钟的思考时间。  同桌的数学一直很棒,在我看来极其繁琐的公式定理,她总是信手拈来,搞得妥妥的。  “这道题我又不会哎。”我托着脑袋,无精打采地说道。  “先用三角函数,再用勾股定理,将三角形翻折,最后解一个海伦公式就好了。”同桌非常热心。  又听到那些令我头大的专业术语,我烦躁地在卷子上画着圈
摘 要:在初升高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难度的提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大难点,随着新课标发展,对高中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要求也相应提升,基于初中生的语文文言文学习特点,无法紧跟高中文言文学习。为了完善系统的语文教育教学,需要提高初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衔接,由“自主、探索、创新、合作”出发,具体论述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部分衔接路径。   关键词:文言文;初高中;衔接路径   一、以了解作家作品为切入点,深入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可见统计与概率是数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并且统计与概率的学习能让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提高收集、整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培养随机观念,这也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所以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统计与概率是历年中考的必考考点. 虽然题型多样,但题目偏重于基础知识技能的考查,难
一、形容词的构成  1. 名词 ful,如:help→helpful;use-useful; thank-thankful  2. 名词 y,如:cloud →cloudy;wind-windy; cloud-cloudy  3.动词 ing, 如:interest →interesting;excite-exciting  4.动词 ed, 如:interest →interested;worr
一张张图片,一面面浮雕,似乎在哭诉着同胞们的无辜以及残忍的侵略者的种种暴行。中华需要腾飞,中华儿女需要腾飞。  ——题记  在这乍冷的冬季,寒风中夹杂着江南水乡的温润气息,浸润着缱绻的花香,纷落下迷离的雨。  透过细密的雨帘,伴随着若有似无的香气,每一株高大的法国梧桐都化成记忆中隽永的傲梅,绯红的花朵藏在繁密的枝叶中,沾染了些许湿润的雾气,血一般的红梅愈发灼灼其华,渲染出一幅氤氲着水墨气韵的画卷。
让我想一想,为什么外公那么喜欢画桥呢?  灰白色和浅黑色相间的桥身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斑驳,几条深绿色的苔痕从砖缝中钻出,一条一条似乎是特殊的装饰物,为桥壁增添了一丝生机。一只乌篷船从桥洞中缓缓驶过,狭长的船身在水面划出一道道涟漪。  外公并不擅长画桥,却总能在纸上画出一座座江南古桥。  我曾问过外公这当中的原因,他只是淡淡地回答道:“因为它们很美,所以我要把它们画下来。”  哦,外公出生于江南水乡
分类讨论思想方法是中考试卷必考方法,旨在考查同学们思维是否缜密.然而有些考题分类讨论之后,却又面临着取舍关要过,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苏州卷压轴题.  (2015·苏州,10分)如图1,在矩形ABCD中,AD=a cm,AB=b cm(a>b>4),半径为2 cm的⊙O在矩形内且与AB、AD均相切.现有动点P从A点出发,在矩形边上沿着A→B→C→D的方向匀速移动,当点P到达D点时停止移动;⊙O在矩形
摘 要:以项目活动“骨头”为例,展现项目开展的全过程。   关键词:问题导向;项目学习;实践方法   项目学习是指让儿童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围绕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兴趣,进行的一系列相关联的探究活动,并将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和表达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因为符合儿童的学习特点而备受关注。近日,我园大班的孩子围绕“骨头”开启了一段项目学习之旅……   第一阶段:兴趣萌发明问题   1.催化事件 
同学们都知道诺贝尔奖是世界级的学术大奖,但诺贝尔奖项中有文学奖,却无数学奖. 1932年,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简称ICM)通过决议,决定设立“菲尔兹奖”,在每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2~4枚金质奖章,用以表彰数学家取得的杰出数学成就.  “菲尔兹奖”已被公认为数学界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奖项之一(另一个是“沃尔夫数学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菲尔兹奖得主之所以享有无上荣耀,是因为
日常教学中,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中的词汇表往往呈现单个词汇及其单一词义,同学们如果只记住词汇表中的孤立词汇,只知道词汇的某一个常用语义,而不是全面地了解词义,掌握相关的语用知识,在运用时是不能灵活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的。如果将单词置于具有特定语用功能的词汇语块中来学习和记忆,则有助于词汇意义整体上的建构,有利于提高表达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一、重视单词和词块的结合    单词是词块的基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