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品德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反思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ot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作为思想品德课中普遍实施的一种教法,“体验式”教学仿佛似一缕清新的空气,给思想品德课注入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没有真正领会这种方法的内涵和实质, “如何设计”“何种体验”等问题往往难以把握分寸,以致出现了几种动机与效果不一致的教学场面。
  一是滥用表演。表演是“体验式”教学的具体形式之一,符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点和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理念都适用于课堂表演的,是否要用表演,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滥用表演,场景一个接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看似把主动权全都给了学生,课堂“活”了;实则本末倒置,滥用表演造成的繁华背后,只能是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未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认识得到升华的缺陷。
  二是教师成了旁观者。诚然,新课改下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教师不应忘了自己课堂引领者的身份。如果教师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为由,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无视纪律和知识性错误等问题“视而不见”,就会步入“体验式”教学另一个误区。如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谈谈对西藏的看法时,就不能进入不加引导的 “畅所欲言” 体验情境,以防学生中出现“西藏从清朝才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辖”“西藏可与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要尊重达赖的言论自由权”等知识性的错误时,教师未能及时更正,成了一个“旁观者”。这明显有悖于教育原则。
  三是重情境轻知识。从表面上看,教师创设了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在体验中发展积极的情感,树立正确的认识。而事实上,如何使情境与知识有机结合,很多教师未能合理拿捏。如在教学“中华文化”中,我们可以用反映秦、汉、清历史电视的几个片段,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美的享受,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如果忽视了中华文化发展过程及其他辉煌成就,不对知识进行梳理,中华文化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显得零碎、空洞,似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么, “体验式”教学应如何通过组织体验和引导反思,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中促进自我成长?笔者认为应该注重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体验。
  
  一、注重情感体验,实现以情促行
  
  新课程理念认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只有学生真心感受、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品质和习惯。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要重视情感教学,以情育情,以情换情,激发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使教与学、知与行实现共振。
  例如,笔者教学“父母的爱”时,先安排一个小品情境——《父母真唠叨,烦!》。通过小品情境的催化,学生纷纷讲述起他们与父母交往过程中的一些烦恼和矛盾。接着,笔者又给学生讲了一对盲人夫妇保护孩子的感人故事——《泥石流之后》,并让学生用心倾听因这个感人故事而创作的歌曲《天亮了》。在故事和歌曲的感染下,学生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感动地流下了眼泪。笔者趁机让学生谈感悟,自然地得出结论:与父母的爱相比,平时的一些矛盾太微不足道了,我们要用心去发现、挖掘、体会父母的爱。学生的情感如潮水般地涌动,纷纷讲了父母很多令自己感动的事情。最后,笔者说:面对如此爱我们、照顾我们的父母,我们对自己以前的某些行为是不是感觉很惭愧、内疚呢?我们应如何用行动来回报父母呢?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情感体验,学生能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与父母的矛盾,从内心深处培育他们热爱父母、理解父母之情。
  又如,在讲“子女的义务”时,笔者选用一则电视广告,其大意是:年迈的父亲独自在家。一天,儿子带着许多礼物来看望父亲;看见儿子,老人心里乐滋滋的。但没多久,儿子有事走了,老人的失望之情顿时产生。突然,门铃又响起,儿子推门进来,说:“爸爸,今天我哪儿也不去了,在家陪您。”简单的画面,朴素的语言,却道出了人间的亲情。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归纳出:作为子女不仅要在经济上对父母尽赡养扶助的义务,还应在思想上、精神上关心父母。通过这样的情感的教学,能使学生既学好知识,又明白事理,更内化为学生自觉
  守法的行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设问题情境,唤发探究激情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也包括对问题的思考体验。当然,问题情境创设,不是教师简单地提出问题,一问一答,而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营造生动的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财产属于谁”这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体验和探究问题,笔者首先出示了一个案例——《都是学习机惹的祸》。大致内容是:八年级的学生A把父母买的价值千元的学习机,以400元钱低价卖给了同学B;学生A的父母知道后把钱还给B,要求拿回学习机,但是B不肯;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问题才得到了妥善处理。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你支持谁的做法,为什么?如果你是老师打算怎么处理?学生纷纷发言,学生甲:“我支持B,因为他是用钱买的,合法交易。”大部分学生附和。学生乙说:“我支持A父母,因为学习机是父母买给A用的,A没有权利卖,所以父母有权利拿回。”在“假如你是老师打算怎么处理?”的环节中,学生也是各执一词,双方谁也说不服谁。笔者及时作了引导,说:“我们看上去合情合理的事情,是不是也一定合法呢?等我们学了‘财产所有权’后再来作判断,看看认识是不是有所改变。”
  当笔者组织学生学习了相关法律知识,辨别了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后,再让学生重新来探究刚才的问题,学生的热情更足了,因为他现在有法律知识做依据,陈述起来也更具说服力。有的学生说:“我支持A的父母,因为学习机是父母买给A用的,所有权属于父母,不属于A,所以父母才有处分权,A没有处分权。”也有学生说:“法律上对我们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有限制的,对于价格比较大的物品我们未成年人不具备交易能力。”还有的学生说:“用钱卖的就一定合法吗?比如我们低价去买赃车,本身就是不合法的行为……”学生运用相关法律知识和生活经验相互辩论后,一些错误认识自然得到了澄清。问题情境既能使学生积极寻求办法帮助别人,也能从同伴中学到了很多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助人自助”,达到了“体验式”教学的目的。
  
  三、体验生活资源,增强责任意识
  
  思想品德课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的,适当开展专题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德育观认为:生活资源与学生之间距离较近,易产生亲切感;运用生活资源恰当地进行教育,更容易内化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规范。因此,我们需要善于从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提升他们的内心感悟,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在教学“保护环境”一课时,笔者在课前课后开展研究实践活动。课前,让学生成立四个调查组:水体污染组、大气污染组、垃圾处理组、生态破坏组,调查家乡环境存在的问题。以水体污染组为例,要了解家乡水资源及水污染情况,调查造成水污染的原因,分析水污染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以及本地对水污染治理情况。课堂上每组都展示了自己调查的结果,可谓触目惊心。课后,笔者又让学生自主成立小课题研究组——环境护卫小组,用行动宣传和保护身边环境。对本地生活资源的体验让学生了解家乡环保存在的问题,明白关爱我们共有的家园已迫在眉睫,增强了学生的环保自主意识,激发学生做环保志愿者的强烈热情。
  又如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变化,笔者把班级学生分成几组,利用双休日,按照“改革成果”“百姓生活”“象山经济”等专题让学生去参观、访问、考察,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写出参观见闻、体会、感想,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内心中更体验到了党的政策正确性,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树立爱家乡、爱祖国的真切情感,增强建设美好家乡的强烈责任意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身边的各种教学资源,使思想品德课鲜活、丰满,多姿多彩,达成实实在在的“体验”。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应更重视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体验。当然,我们在实施“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别总犯“热热闹闹走过场”的通病。只要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收获,在“体验”中成长,“体验式”教学必能成为一条越走越宽的大路。
其他文献
学生的主动提问能力是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表现为学生敢问、乐问、会问、善问和多问的良好学习习惯。它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自主性。表现为学生针对教
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它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研究发现,专业词汇的教学难度大和学生专业词汇量小是抑制双语教学的主要瓶颈之一。那么,双语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既大幅度提升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又保证双语课的品质呢?针对这一问题
7月21至22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到江西调研教育工作。在赣期间,陈宝生深入江西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南昌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工学院、江西交通职
以色列特拉维夫学院的阿萨夫·迈德尼在2010年第33期《国际公共管理杂志》上发表题为“政治企业家和公共管理改革:以以色列地方当局的统一改革为例”的文章。文章介绍了20
孟天广、杨明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4期撰文指出,良好的治理绩效是转型期中国公民政治信任赖以形成的主要根源,而且经济增长的合法性效应已逐渐被公共产品(民生福利和
一、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应当突破目前的迷惘状态目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处于比较迷惘的状态,课程建设难以体现水平差异,研究难以产生有重要影响的成果,校企合作难以进一步突破,
2009年刘运宜[1]利用三角等知识,给出以下Napoleon定理的初等证法,但其篇幅较大,且对Napoleon三角形未作深入讨论,今作以补充.  一、 Napoleon定理  (1) 在任意三角形的三边上向外作三个正三角形,则这三个正三角形的中心也构成一个正三角形——外Napoleon三角形.  (2) 在任意三角形的三边上向内作三个正三角形,则这三个正三角形的中心也构成一个正三角形——内Nap
李清照的词论主要从音律方面批评苏轼词作的不协音律,而对比两人对词的音律的不同态度,不仅可以看出两人乃至宋代豪放、婉约两大词派不同的审美取向,更能深入感知苏轼在词作
新生代农民工培育和践行“三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特殊意义,既有深厚社会基础也有强烈现实迫切性;需要构建以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为核心,以城乡一体化制度变革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