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自觉的诗意之花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888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不断远离自己故土的杨胜应来说,怀土之情日益浓郁,无论是他创作的诗歌,还是小说,亦或散文,都可以看得见他对故乡的那份浓厚的感情。而放眼当下,几乎每一个诗人或者作家笔下或多或少都有自己故乡的影子。从写作的责任来看,如果脱离了生命的思考,生活的发现与探索等元素的写作,严格上来讲缺乏一定的实际意义,并不是一种进步,不过是一种场景的复制情感的重复而已,属于可有可无范畴,这也是很多作者抱怨的作品难发表或最终放弃写作的原因之一。杨胜应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不在乎自己写得好与不好,贵在不懈努力地坚持,多年来一直在试图摆脱这种窘状,也曾经给我们带来一些惊喜。他的这组诗歌虽然角度小,但从所见所闻到所感所思,我们也能够捕捉到他近几年在创作上呈现的新变化,我总结提炼为三重自觉。
  一是发现的自觉。杨胜应善于从时间、空间、生活经验、思想情感等多个角度提炼出一种吻合时代却又超越现实的质感,让诗人脱离了一味的空泛抒情的小格局,从而达到创作根本目的的真实意义上来。比如《准备》,他通过对一栋年久失修的老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解剖,包括房梁、柱头、瓦檩、墙壁、瓦片等都给予了特定人物予以指向,而再通过讲诉与房屋有关的生活细节,杀猪、做菜等也给予特定人物予以框定,让我们再现了农村修建一栋房屋的基本情况,读到这样的细节场景,我们脑海里会不由自主地获得一种时代在场感。如果仅仅是写到这里,说明诗人的格局就很小,诗歌也仅仅属于小情绪的范畴罢了。然而杨胜应笔锋一转,马上把时间、风等东西移植了过来,让我们得以与发展变化中的农村结合了起来。在杨胜应眼中,如今他的故乡非常荒凉,而在他的心中,却不仅仅是看到一种荒凉的现实,而是试图通过这种现实唤起更多人的共鸣。所谓遮风挡雨般的简单、普通的幸福,其实离我们很遥远,我们必须得进行“手术”,方才能够真正地获得。我想,通过这种充满忧伤,却又充满迫切心情的抵达,自然而然就给了我们融入时代的崭新的发现和沉重思考。
  二是回归的自觉。杨胜应的回归途径比较多,比如思想上的抵达,心灵里的慰藉,乃至于空间、时间上都有着回归的踪迹,通过回归的反复性、多重性,让作品在复杂多变的生活当中不断的发展变化,从而获取到更多有益于触动我们的闪光点。比如《遐想》,他把自己设置成一个空村的看门人,通过看别人的回归和自己的回归多重结合,让乡村的现实感,悲伤感更加的浓厚。而我们再看《一个字》,他把故乡看成是约定于一个字,这个字当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字,而是一个字一个含义,无论多少个含义,终究脱离不了一个爱字。这个爱除了爱别人爱其他的事物,也渴望更多的人爱自己。其实我最震撼的是一种灵魂、血脉上的归宿感,他在《关系》中写雪,写雪与故乡的草木,人与牲畜,通过这种关系,让我们看见了卑微的命运和苍茫的尘世彼此之间的碰撞,从而触动了有关人与社会之间的思考。现实是怎么样的呢?即可能是《抬头》里的“喜欢的蓝,是因为幸福而减少的”,也可能是《晨光》中的“漏洞百出的活着多么重要”。
  三是尚美的自觉。尚美是人类的本能,没有人不喜欢美的东西。但如何去发现美,追求美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从这组诗歌来看,杨胜应基于自己的故乡尚美,有着自己独特的自覺展现。比如这组诗的标题《从内心出发》就凭借这几个字就很打动人心,有温暖,有深爱,有意义。我们来看看他的《画麻雀》:“画麻雀,才画了小嘴,就有了鸣叫/才画了半截翅膀就有了飞翔/等画完了五脏六腑,就有了故乡”,这种对美的抵达方式和美的目的与意义,让我们很自然就体味到一种悲凉感和孤寂之情。事实上,因为美,为了美,杨胜应从不被外在的因素影响自己的判断,他总在自觉当中,抵达美的腹部,比如《巢》,他认为美应该是“粘得起一个人和家庭的命”一样的东西,让美显得沉重,颇具现实意义,而在《院子》里的“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春天/粘着泥巴,亲吻着粮食,有时候是圆形的/有时候是方形的,还有三角形的/每一个形状,都天高云淡,自由散漫”,美也因为有自己生活形状增添了生活的厚重感。但在《手艺》里杨胜应写父亲编制生活用品,母亲则站在对立面,成为一个破坏者,通过这种对立,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普通家庭,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追求幸福生活的饱满形象。我想,尚美的杨胜应其实在不断地努力中,通过自觉的路径已深刻发现美的时代性,是一个综合体,离不开人、物与时代。
  我一直认为,小角度往往取材于生活片段,每一个片段有一个可以凝聚提炼的生活经验。当无数个片段汇总,就是一个偌大的生活背景。作品能够置身于时代大背景,再差也有几分颜色。杨胜应的这组诗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次,既有生活在场感,也有脱离现场而进行的思想活动等,它虽然是小角度,但气场不弱,给我们带来广阔而又深邃的思考。期待杨胜应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责任编辑|李 东
其他文献
点灯,当无知的飓风席卷时间的深渊,海浪拍断残破的灯塔。点灯,当野蛮的暴雪肆虐在历史的凛冬,夜幕撕裂黄昏的余晖。点灯,当罪恶的黑暗吞没世界的黎明,寂静侵蚀无尽的虚空。点灯,点起幽黄幽黄的灯,如一叶扁舟在海浪中浮沉,又似一颗流星,划破天空。  思维的碎片被星火点燃,于迷蒙中绽放明媚。  点灯。把灯点到蛮荒里去,让他们看看,荒原上线条粗犷的面庞,和倏然亮起的智慧火种。  稀树草原之上,人猿离开树的荫庇,
期刊
一  “在你感到痛苦与无助的时候,深呼吸。跟着我,深深地,吸……对!再,呼……长长地呼出你体内的废气,以及晦气。”  在装修清爽的瑜伽私教馆里,长发高绾的瑜伽教练打着莲花坐,闭着眼睛用梦幻般的嗓音说。  刘春也盘坐在自己的瑜伽垫上,不像莲花,像一株狗尾草,不停地抖动着。她睁着眼,望着对面年轻美貌的瑜伽教练,看着她有意裸露出来的小腹,它显得紧实又柔韧。在她的一呼一吸间,那小麦色的肌肤律动,让刘春想到
期刊
一  这里有座大棚子,具体多大?你想,能容得下南来北往的列车,装着五湖四海的旅人,应该够大的了吧!清晨六点,车站已显得特别忙碌了,两列红色的特快,一列白色的“和谐号”,磁铁般的吸着站台上零散的钉子。偶尔还有一列闷罐货车,慢行客车都是极罕见的,就像一朵奇葩,异常醒目,调节着人们久违的视觉。M7103是趟老掉牙的绿皮列车,终点站为皖南古城徽州,已运行了37年,为沿途的居民带来了诸多便利。检票员站在车门
期刊
黑漆楼门是我外婆家院子的大门。  我外婆家在清花河畔的烂泥湾聚族而居,一座大大的四合院里住了八九户人家大大小小近百口人。院子西南角还有一条窄窄的巷子,但是只能供人通过,搬运大件东西、婚丧嫁娶则必须走大门。我小时候有很长时间在外婆家度过,所以这道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爬上十几级台阶,迎面是一道高高的对开木门,门上刷了一层厚厚的生漆,只要开门,门轴就会“嘎嘎”作响。路过的人在很远的地方就能望到这道黝
期刊
一棵白果树  夏天往北,  扇子在哗哗地响,  一只蛹,从树下面破壳而出。  微微倾斜地看一颗太阳,  揉去果壳的臭味,  和阳光一样。  塑胶是另一种,  不属于秋天,疲软在同样的地上,  白果树通体是绿色在生长。  腺素分泌过多,  就迟早会长出一颗颗固态的瘤子。  而蛹总是会变成蝉的,  垂緌高唱之声方生方死。  等固态的烦闷结成种子,  梧桐榨油白果熬粥。  树下两个闲人饰金端坐,  观棋
期刊
离开家三月有余,尽管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有我的生日、父亲的生日和弟弟的生日,但我与父亲未曾联络。如果非要给我们之间深沉又别扭的父女情加一个名字的话,那或许就是不语吧。不语以概之,不语言不尽。  父亲,写来生疏,念之动容。父亲是经历了苦日子熬过来的人。小时候,爷爷忙,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父亲和母亲撑起了四世同堂的一大家子人,照顾叔叔们上学念书还要拉扯牙牙学语的我。苦日子磨出了父亲的严厉和节俭,父亲很
期刊
我的创作一直不曾离开过故乡,从初中辍学前往福建打工算起,一个十七八岁的懵懂少年,在底层苦苦挣扎,早已被二十多年的岁月磨成了一颗钉子。这样的钉子无论什么地方,它都能够稳稳地钉住,从不气馁,放弃。就是这种不服输,敢于面对的现状,让我对故乡越发的思念起来,而越是思念越发现,故乡其实离我越来越遥远。  每次回家,故乡都在变化,不是这家老屋推倒新修了砖瓦房,就是那家老人过世,或者谁家又有人结婚、添丁。而与我
期刊
我确信自己的前世,来自北方荒原一匹孤狼。在茫茫雪地,瘦弱的身子像是大地的遗物,灰色皮毛包裹着嶙峋的骨头,眼睛射出的蓝光让人惊悚,张开的嘴巴露出尖利的白牙,它一直在四处寻找,它被饥饿驱赶着双腿,不断地跑,不断地寻找——它的一生被饥饿所胁迫,听命于食物。  落地七天,我被奶娘抱走——因为营养不良,我母亲一滴奶水也没有。在未成年时期,我所有的记忆,与饥饿有关。似乎我的同伴和我一样,整天处于饥饿之中。每餐
期刊
二十五年前,我从山里调到县城工作,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浦阳江流经县城的南桥头及其南溪滩。早听说那是城里人谈情说爱的好地方,这样的地方对二十出头的我来说无疑是具有诱惑力的。  这诱惑力来自我该什么时候去南溪滩恋爱一场。  且让我先去南溪滩探个究竟,顺便看看或听听什么有关谈情说爱的故事。  我选了一个有夕阳的周末,从机关的食堂晚饭后出来,穿过几幢办公楼,走出机关大门往左拐,在塔山脚向右过环城南路的岔口,眼
期刊
一  娘家门口的那棵皂角树不在了,母亲说卖给了树贩子。这棵树有多少岁了?记忆里冒出来一个数字:65,这也是父亲的年龄。父亲出生那年,爷爷在家门口亲手栽下的。从我记事起,皂角树就很高大粗壮了,枝繁叶茂,几乎占据了整个禾场。  春天的时候,和风暖阳,莺飞草长。皂角树也苏醒过来,一个个芽苞嫩得那么脆弱,但又坚定无比。只一个晚上,叶子便舒展开来,一天比一天宽大翠绿。母亲说,真好!是啊,她看到了坚定不移的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