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光影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744338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娘家门口的那棵皂角树不在了,母亲说卖给了树贩子。这棵树有多少岁了?记忆里冒出来一个数字:65,这也是父亲的年龄。父亲出生那年,爷爷在家门口亲手栽下的。从我记事起,皂角树就很高大粗壮了,枝繁叶茂,几乎占据了整个禾场。
  春天的时候,和风暖阳,莺飞草长。皂角树也苏醒过来,一个个芽苞嫩得那么脆弱,但又坚定无比。只一个晚上,叶子便舒展开来,一天比一天宽大翠绿。母亲说,真好!是啊,她看到了坚定不移的成长,有皂角树还有我和弟弟。叶子长满时,皂角树就变成了一把大雨伞,华丽的伞盖上缀满白色的小花朵,一簇簇美丽极了。我常常掂着脚,抓住枝条想把花拉得离眼睛更近些,看那小小的花蕊里到底隐藏着什么。可是我还来不及想清楚,它们便谢了,长出了嫩嫩的小皂角。尖的那头,残留的花脐一直伴着皂角长大。
  我童年的所有快乐时光都是在皂角树下度过的,它的树根很长,很壮,很多部分竟然裸露在外。这些根拼命地顶开泥土,就像我一样拼命地想上学,想到外面看看新奇的世界。正好,这些根可以当天然的小板凳,奶奶常常坐在树下择菜,时不时地抬头看看,风把小皂角吹得摇摆起来,在树叶间舞动。“奶奶,今天我学会了大冬瓜的舞,你快看我跳。”每天放学后回家的第一件事,我必定是看奶奶在不在皂角树下坐着等我。而我书包还未放下,就急于想表现自己,小时候的自己总是那样热衷每一件事,诸如跳舞。奶奶便开心地拍着手看我又唱又跳,我看到她清瘦的脸上,每一条沟壑里都溢出了笑声。
  奶奶那时候还很硬朗,她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洗衣,做饭,种菜园,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后来奶奶的一条腿残了,她拄着一根竹棍,再不能走很远,顶多从屋子里出来,走到皂角树下倚在树身上看看天,然后望着路的方向,看田里干活的父母是否快回来了,看看我是不是快放学了。奶奶也不能站太久,她单薄的身体像风干的枯枝,只一点响动或者一阵风,都会让她倒下。
  奶奶的衰老太快了,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多年后我才明白,那是她承受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
  二
  人总是不避免地回忆过去,那些流动的光影,像电影一样在脑海回放。无论我们以什么借口回避,曾经历的一些人和事还是刻在了时光里,不妨把这叫做人生,叫做体验,叫做过程,叫做生命的一部分。目睹与经历谁又会真正忘却呢?
  夏天的时候,皂角树下是最热闹的。它竭尽所能地把烈日遮挡。树荫下的人享受着风与凉爽,自然是最惬意的。去干活的乡亲,走到树下,都会不自觉地坐一坐,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大伙短暂休息、聊天的好地方。那时候大人都喜欢拿着大菜瓜,边啃边聊,你一句我一言,伴着玩笑,调侃,笑声飞扬。我们小孩子不怕太阳,还是聚在一起玩躲猫猫、打仗。有时候,大人们逗我们,让我们跳舞给他们看,其他的小伙伴都不跳,就我不会扭捏,用我妈的话说,一点也不害羞。跳就跳呗,反正我喜欢,我也会跳。喜欢跳舞是因為有个爱教我们跳舞的王老师。我被选进舞蹈队里,王老师教的认真,说让我们去镇上大礼堂里演出。我很向往,也学得极其认真,有时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也会手舞足蹈。
  对一件事如此的专心,痴迷,这算是个优点吧,做一件事就想把它做好。尽管我生来愚笨,记忆力也差,但我还是喜欢读书,喜欢在学校的感觉,喜欢每一位老师。我想像他们那样,站在讲台上,激情四射地向同学们传授知识。
  当然,这只是那时候的一个梦。多年后,我和王老师再相遇,是在跳广场舞的时候。我们又再次登台,还是在镇文化中心,不同的是她那时候是老师,是教我们上台,而不跳,镇文化中心的舞台也极为简陋。而如今,是我们同时登台,舞台上有了电子屏幕,宽敞而气派,我们相视一笑。
  尽管我们都没有实现梦想,都成了最普通的农民,可我们依然爱跳舞。跳最简单的广场舞,像我这么多年后重拾文字,书写日常的点滴,直白、执着、自得其乐。这点我要感谢王老师,如果没有当初她的引导,我也不会有这项爱好。而人的缘分也是奇妙的,或许正是因为这爱好,才让我们又相逢,并肩共舞。其实是她教会了我热爱生活,无论命运如何变幻,心里都要充满对生活的激情。王老师失去了成为公办老师的机会,最终回归田园,成为最普通的劳动妇女。而我又何尝不是,相似的命运,在多年后重逢,感慨、遗憾过,但我们还是笑了,因为我们爱着一切美好。
  生活还要继续,光影也流动着,我们按着自己的轨迹,短暂交集后,又分开平行。或许还会有交集吧,我回头望时,皂角已饱满,一串串像风铃,回响在时间的长河里。
  三
  皂角树上是有刺的。刺开始是青色的,如新生的婴儿般娇嫩,轻轻一折便会断掉。当刺慢慢变成褐色,它成熟的样子透出锐气,用手摸时坚硬无比,我是不会摸它的尖的,那会刺伤手。
  但皂角刺也是中药,我还记得一位挑着两个箩筐的老人,那箩筐用布包着,只留着上面的筐口,他手里还拿着长竹杆,他对父亲说,要买皂角树上的刺。父亲答应了,那位老人便从箩筐里拿出一把镰刀和绳子来,把镰刀绑定在竹杆上。我惊奇镰刀原来还可以这样用,有了长竹杆,它立刻变得威武起来,连长在几人高的树上的刺都被它割了下来。
  老人动作娴熟,对着刺的尾端,把镰刀口贴着树身,只一用力便把一窝刺割了下来。我叫它一窝,是因为我现在都不知道该用什么词,刺是大小几根连在一起的。就像一窝红薯,由主根连着,旁边又生长了一些根,这些根长大便是红薯,个头有大有小一窝有三四个,也有两个的,当然也有一个的,那是极少数。我觉得一窝红薯与一窝刺很像,它们都是长成了一窝。当皂角刺一窝窝的被割下来,树下便满是刺,它们散开来,躺在地上,还是挺着头,那尖厉的头一点也没有服输的样子。我不知道老人买刺去做什么,问父亲,说是做中药。我其实一直不明白,那坚硬的棘刺能做什么药,直到今天我百度时才知道,皂角刺确实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之功效。”
  那割刺时,皂角树不疼吗?那是连在它身上的呀,父亲说必须割掉,不然冬天时,那些刺开始枯萎,到了一定的时候会从树上脱落掉到树下,万一刺伤了脚就得不偿失了。我的担心也是多余的,割刺后的地方并没有很大的疤痕,几乎看不出什么异样。皂荚也是药,当它们熟透时,皂角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皂荚也会慢慢地自然地剥离树枝,瓜熟蒂落一般。   有时我放学回来,奶奶就在那儿捡皂荚。她头发花白,被风吹得乱蓬蓬,她是蹲不下来的,坐在小凳子上然后弯腰一只手拿着竹棍拐杖倾斜着顶在地上,一只手去捡,每捡一个皂荚,她都像用尽了所有的力气,喘息不止。我跑过去帮她,她竟然急了说,别捡,快去吃饭写作业,我今天捡不完,还有明天呢。我哪里听得懂她的心思,很快便把皂荚捡完了,装了几袋子。
  我自以为在帮奶奶,现在回想,其实是我错了。奶奶捡皂荚是她认为还能唯一帮父母做的事,她还是有用的。她是能为儿女做事的,而不是拖累。而我却把她这点念头中断了,奶奶当时无奈地笑了笑,我也没有捕捉到她悲凉落寞的眼神。
  在皂荚收好卖给了那位收刺的老人时,奶奶就瘫痪在床,已经不能下地了。
  四
  自从我出嫁后,回娘家的日子就少了。不是路的距离远,而是时间的距离长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如果没什么大事,如果不是非回不可,就有无数不回娘家的理由。
  我想皂角树它是被运到了某个城市的一隅,为了添一道风景,才不远千里被挪走。皂角树应该是幸运的吧,有了更大的舞台,能发挥它更大的作用,会吸引更多的目光,还能听到更好的赞美。
  父母也都是六十多岁了,他们并没有退休,他们也无休可退。城市与农村最大的不同就在这里吧,父母是无法享受退休金养老的。他们和奶奶一样,不愿成为子女的负担,他们仍然在劳动。不能干重体力活,便找稍微轻点的工作。过了花甲之年的父母进城成了农民工,也有人叫父亲花匠刘师傅。我不知道父亲曾经扶犁,拿砖的手,是怎样演变成一双栽花种草,修枝剪叶的巧手的。
  父母进城后,老屋就一直锁着。我偶尔去一次,钥匙还在老地方。皂角树也已经走了,去了城市安家,它挪动后那巨大的坑早已填平,看不出曾经有过树的模样。禾场已被竹篱笆围了一圈,上面爬满了牵牛花。禾场上种的樟树、栾树已经葱葱茏茏,门口的路依然,即使没有人住,那条路还是有人走,并且铺上了碎石子。屋子门口却荒芜了,长满了杂草,推开门,落满灰尘的屋子装满了寂寥。后面小院里的桔树、梨树不再结果,没有人修剪、打理,它们也无精打彩,更无心思开花结果,只是叶子依旧碧绿。而柿子树却不同,它一直向上长,年年果实累累,只是那果多是鸟儿们的美餐。银杏树也开始结果了,这树是嫁接过的,父亲从外地购回,宝贝似地种下。核桃树结得太少了,大概不适合我们这里的气候,它也很脆弱,一次大风刮断了它的树梢,它不敢长高了,依在小院角落,慢吞吞地打发着光阴。我忽然明白,父亲其实并没有意识到,他闲暇之余精心种养,修剪,伺弄这些植物时,他又自学了一门技艺,而这恰恰成为他老来时还能挣钱的本领。
  奶奶的房间还在,让奶奶摔跤的楼梯也还是那个样。我顺着楼梯爬上去,这楼上有两间房,其中一间就是我曾经的房间,钢丝床还在。床上的垫絮,床单早已收走。床中间的钢丝有的已经断裂,从八岁起我就是睡在这張床上,十三年后我离开了它。父母又为我准备的床,是双人床,连同衣柜、彩色电视机、茶几、梳妆台、热水瓶……当这些东西被贴上红喜字送到婆家时,我就再也没有睡过这张钢丝床了。又二十年后它已经烂了,可父母还是没有扔掉。阳光照进来,床头的那只小包闪着红光,那是我用塑料绳编织的,鲜红色的,这么多年过去,它依旧挂在那儿,并且颜色还是那样鲜亮。木箱里的卡片还在,同学送的寄语也还清晰,信件连同那几大本日记也安静地躺在箱底。
  这些旧的东西是我成长的见证,父母保证了房间的原来样子,我翻着这些旧东西,日子也一页页翻过,原来我的人生已经这么厚重。在过去的四十一年里,写满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五
  我房间的旁边是个小晒场。二楼,水泥面与土禾场比确实好用。正好晒些芝麻、绿豆、棉花之类的作物,奶奶就是在突然下雨时,急着上来收棉花摔倒的。楼梯并不高却摔断了腿,落下了残疾,奶奶是什么时候开始郁郁寡欢的呢?是我读六年级时,是堂弟读三年级时,是堂妹还没有上幼儿园时,是奶奶腿还没有摔之前。
  奶奶有五个孩子,三子俩女,养大,操心嫁娶,再帮忙带孙辈。晚年的奶奶儿孙满堂,应该是享福的时候,可一生苦难的奶奶偏又经历了失去小儿子的痛苦。小叔是最聪明,最有经商头脑,也是村里第一个开小卖部的人。小叔非常勤劳,除了种地,他还跑到很远的地方进货,那时他赶着牛车,晚上走一夜去淘货。我记得他还弄回来几张台球桌,村里的年轻人都到他家玩,每天热闹非凡。为了两个子女能过上好日子,小叔过度劳累,患上了肝病,最后发展成肝硬化,在医院住了没多久就离世了。
  那天,队上的王叔突然到学校来,把我们几姊妹都提前带了回去。到小叔家时才知道,小叔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清楚记得,小叔躺在外面临时搭建的一个棚子里,头肿得很大,许多人在哭,奶奶、小妈更是哭得死去活来。从那以后,奶奶便一下子老了许多。
  一病不起的奶奶,在床上越来越虚弱,我有一次从学校回来,带回两个梨给她吃,她都说不出话来,只摆了摆手。奶奶走时,我正读初二,父母没有通知我。等我放假回家,再也看不到奶奶了,这也成了我最大的遗憾。我常常自责,常常无法释怀。奶奶瘫在床上的那些日子,是她最难熬的时光,耿耿于怀白发人送黑发人,瘫痪又加上癌症,她始终觉得成了儿女的负累。
  当奶奶走后,父母在她床垫下发现了许多药,原来奶奶是抱着快点死去的决心的,她没有吃药,她把药都藏起来了。我不知道奶奶为何做这个决定,她真的舍得离开我们吗?
  奶奶离开我们后,我曾经坐在皂角树下,呆呆地看蜘蛛在树枝之间织下的网。小时候曾经把蛛网绞在竹棍粘知了,而长大了再看时,它们像极了奶奶稀薄的白发,透过蛛网的缝隙我看到奶奶在灯下纳鞋底,她手里的白线绕来绕去,鞋底便印上了一行行小诗。蛛网纵横交错,蜘蛛结网的过程繁琐、枯燥,风一来或者有强大的飞虫经过,蛛网便破了洞。为了生存,蜘蛛又会重新吐丝再结新网。当奶奶头上的白发一根根脱落,当病痛的折磨消减掉她的希望,她已无心经纬那孤寂苍老的时光。
  当我多年后再也找不到皂角树的影子时,老屋的墙角守望着一只褐色的蜘蛛。它面前的蛛网上有流动的光影,也有破碎的苍凉。它呆望了许久,重新爬过去,吐丝织网,柔软的丝线渐渐成形,那也许就是它的人生吧!
其他文献
五月总是令人惊喜不断,树上赶趟的花们,市场上各种时令鲜美的蔬菜,给人都是视觉与味觉的享受。  那天早晨去市场买菜,邂逅久违的豌豆角,绿绿的、饱满的一大堆,我赶紧买了半袋子拎回家,心中满满的喜悦。  我回家坐在客厅择豌豆角,那人看见了,说:呀,豌豆角!坐在我旁边,帮我一起择,不时放几粒绿色的嫩豆子到嘴里咂摸。后来,他叹了口气说:“还是没有我们小时候偷的豆角好吃!”  偷豆角?70年代以前的农村孩子谁
期刊
点灯,当无知的飓风席卷时间的深渊,海浪拍断残破的灯塔。点灯,当野蛮的暴雪肆虐在历史的凛冬,夜幕撕裂黄昏的余晖。点灯,当罪恶的黑暗吞没世界的黎明,寂静侵蚀无尽的虚空。点灯,点起幽黄幽黄的灯,如一叶扁舟在海浪中浮沉,又似一颗流星,划破天空。  思维的碎片被星火点燃,于迷蒙中绽放明媚。  点灯。把灯点到蛮荒里去,让他们看看,荒原上线条粗犷的面庞,和倏然亮起的智慧火种。  稀树草原之上,人猿离开树的荫庇,
期刊
一  “在你感到痛苦与无助的时候,深呼吸。跟着我,深深地,吸……对!再,呼……长长地呼出你体内的废气,以及晦气。”  在装修清爽的瑜伽私教馆里,长发高绾的瑜伽教练打着莲花坐,闭着眼睛用梦幻般的嗓音说。  刘春也盘坐在自己的瑜伽垫上,不像莲花,像一株狗尾草,不停地抖动着。她睁着眼,望着对面年轻美貌的瑜伽教练,看着她有意裸露出来的小腹,它显得紧实又柔韧。在她的一呼一吸间,那小麦色的肌肤律动,让刘春想到
期刊
一  这里有座大棚子,具体多大?你想,能容得下南来北往的列车,装着五湖四海的旅人,应该够大的了吧!清晨六点,车站已显得特别忙碌了,两列红色的特快,一列白色的“和谐号”,磁铁般的吸着站台上零散的钉子。偶尔还有一列闷罐货车,慢行客车都是极罕见的,就像一朵奇葩,异常醒目,调节着人们久违的视觉。M7103是趟老掉牙的绿皮列车,终点站为皖南古城徽州,已运行了37年,为沿途的居民带来了诸多便利。检票员站在车门
期刊
黑漆楼门是我外婆家院子的大门。  我外婆家在清花河畔的烂泥湾聚族而居,一座大大的四合院里住了八九户人家大大小小近百口人。院子西南角还有一条窄窄的巷子,但是只能供人通过,搬运大件东西、婚丧嫁娶则必须走大门。我小时候有很长时间在外婆家度过,所以这道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爬上十几级台阶,迎面是一道高高的对开木门,门上刷了一层厚厚的生漆,只要开门,门轴就会“嘎嘎”作响。路过的人在很远的地方就能望到这道黝
期刊
一棵白果树  夏天往北,  扇子在哗哗地响,  一只蛹,从树下面破壳而出。  微微倾斜地看一颗太阳,  揉去果壳的臭味,  和阳光一样。  塑胶是另一种,  不属于秋天,疲软在同样的地上,  白果树通体是绿色在生长。  腺素分泌过多,  就迟早会长出一颗颗固态的瘤子。  而蛹总是会变成蝉的,  垂緌高唱之声方生方死。  等固态的烦闷结成种子,  梧桐榨油白果熬粥。  树下两个闲人饰金端坐,  观棋
期刊
离开家三月有余,尽管这三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有我的生日、父亲的生日和弟弟的生日,但我与父亲未曾联络。如果非要给我们之间深沉又别扭的父女情加一个名字的话,那或许就是不语吧。不语以概之,不语言不尽。  父亲,写来生疏,念之动容。父亲是经历了苦日子熬过来的人。小时候,爷爷忙,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父亲和母亲撑起了四世同堂的一大家子人,照顾叔叔们上学念书还要拉扯牙牙学语的我。苦日子磨出了父亲的严厉和节俭,父亲很
期刊
我的创作一直不曾离开过故乡,从初中辍学前往福建打工算起,一个十七八岁的懵懂少年,在底层苦苦挣扎,早已被二十多年的岁月磨成了一颗钉子。这样的钉子无论什么地方,它都能够稳稳地钉住,从不气馁,放弃。就是这种不服输,敢于面对的现状,让我对故乡越发的思念起来,而越是思念越发现,故乡其实离我越来越遥远。  每次回家,故乡都在变化,不是这家老屋推倒新修了砖瓦房,就是那家老人过世,或者谁家又有人结婚、添丁。而与我
期刊
我确信自己的前世,来自北方荒原一匹孤狼。在茫茫雪地,瘦弱的身子像是大地的遗物,灰色皮毛包裹着嶙峋的骨头,眼睛射出的蓝光让人惊悚,张开的嘴巴露出尖利的白牙,它一直在四处寻找,它被饥饿驱赶着双腿,不断地跑,不断地寻找——它的一生被饥饿所胁迫,听命于食物。  落地七天,我被奶娘抱走——因为营养不良,我母亲一滴奶水也没有。在未成年时期,我所有的记忆,与饥饿有关。似乎我的同伴和我一样,整天处于饥饿之中。每餐
期刊
二十五年前,我从山里调到县城工作,最想去的地方就是浦阳江流经县城的南桥头及其南溪滩。早听说那是城里人谈情说爱的好地方,这样的地方对二十出头的我来说无疑是具有诱惑力的。  这诱惑力来自我该什么时候去南溪滩恋爱一场。  且让我先去南溪滩探个究竟,顺便看看或听听什么有关谈情说爱的故事。  我选了一个有夕阳的周末,从机关的食堂晚饭后出来,穿过几幢办公楼,走出机关大门往左拐,在塔山脚向右过环城南路的岔口,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