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把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b4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课时内容既衔接了第一章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化学研究和学习的内容,又衔接了本章第一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的内容,更为以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从有无离子参加反应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初步建立起用微粒观(电离的观点)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所发生的反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 学情把握 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
  一、学生情况分析
  做好学生的现有状况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已有:1.知识基础。(1)已经知道复分解反应是酸、碱、盐在溶液中互相交换成分的反应,其发生的条件是生成了沉淀、或气体、或水。(2)已知电解质(如酸、碱、盐)在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会电离。2.能力基础。高中生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逐渐进入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与初中生相比,更容易区分具体与抽象,更容易理解一些高级的逻辑抽象性概念,能够透过实物的表面推理出一些抽象规则,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但是还远未达到比较高级的水平,而且以往所借助的无意识的形象思维仍比较顽固。同时经过初三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与实验观察能力,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初中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条件的受限及新课改后有些老师弱化了实验,实验以讲代替做,故而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3.兴趣倾向。带有实验的化学课堂气氛一般都很活跃,学生都很好奇、投入,特别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往往老师的实验要求还未讲完,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做起了实验。同时,大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善于表达。
  二、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如何规划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概念,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实质,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比较、推理和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加深对化学变化规律性的认识。重、难点是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结合教学目标及学生的情况我采用了实验探究、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利用实验生动、直观的优势,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结合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层层深入的探究,使学生从宏观进入微观、由浅入深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对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本质——离子反应及其条件进行探讨,并在分析过程中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从熟悉的宏观蓝色溶液生成蓝色沉淀出发,实验验证物质异,现象却相同。引起学生的疑惑后进入环节二分析释疑)。
  环节二:实验分析,获取新知(通过已有的知识——电解质(如酸、碱、盐)在水溶液中会电离结合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际参与反应的微粒是离子。学生从已有认知→宏观物质参与反应,进入新认知→微观粒子参与反应;从而落实目标→离子反应概念,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和意义)。
  环节三:探索反应条件、实质(从提出问题:哪怎么样的离子之间会发生反应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结合已学知识——酸、碱、盐分类及通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小组合作讨论探索反应发生的实质。学生从已有认知→生成沉淀气体水判别反应发生,进入新认知→离子浓度减小判别反应发生;从而落实目标→揭示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理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理清条件与实质的关系)。
  环节四:深化拓展,巩固提升(从学生已知的难溶物AgCl出发,实验验证AgCl和NaI溶液能发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深化认识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学生从已有认知→可溶物生成难溶物,进入新认知→难溶物转化成更难溶物;从而落实目标→离子反应可朝着浓度更小的方向进行)。
  环节五:总结归纳(本节课要理解的化学概念是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是“有关”离子浓度的减小;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气体、难溶物、难电离物质;离子反应的意义价值是可表示同一类反应)。
  三、教学片断摘录
  【演示实验】往一盛有蓝色溶液的试管中滴加一无色溶液,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1】(1)蓝色溶液可能是什么溶液?(2)生成蓝色沉淀可能是什么物质?(3)可能是什么物质与什么物质间发生反应?
  【过渡】根据学生提出的物质进行实验验证例(1)CuSO NaOH (2)CuSO KOH (3)CuCl NaOH(4)CuCl Ba(OH)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2】物质不一样,但实验现象完全一致,是巧合?还是必然?
  【过渡】从电解质的电离角度,我们共同分析一下CuSO、CuCl、NaOH、KOH、Ba(OH)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然后以CuSO NaOH反应为例分析反应中微粒的变化情况。
  【板书】反应物溶液中主要的离子:Cu、SO、Na、OH
  3)如何判断反应发生了酸碱中和?(提示:利用酸碱指示剂)
  【分组实验】每小组任选三组物质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分析。
  【合作解疑】组内、组间交流讨论。
  【归纳总结】复分解反应是一种离子反应,其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或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之一。离子反应发生的实质是离子浓度减小。
  四、实施“基于学情把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体会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紧扣学情,能实实在在地让学生自己通过对具体事实的体会并加以逻辑思考建构出来,使学生对反应的认识从宏观进入微观,从而对溶液中反应实质有进一步的认识发展。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紧扣学情,使教师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思辨中,经历探究过程、掌握思路与方法、获得积极情感体验,达到新的认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毕华林,亓英丽.化学教学设计——任务、策略与实践.
  [2]保志明.运用实验体现概念的建构过程——“离子反应”的教学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3):16-17.
其他文献
一、案例背景  可能有很多教师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了?怎么刚刚讲过的内容左耳进,右耳出,心思在哪里?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能做错?其实仔细分析原因,可能是学生认为课堂上的学习就像是喝了白开水,没有什么深刻印象,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是问题的关键。那老师该怎么办,该怎么设计?  我校地处农村,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外来工子女或者是留守儿童,有的家长生活辛苦没有时间管理孩子,还有的家长认为初中数学课程
摘 要: 因东华电厂#1亚临界300MW机组存在供电煤耗偏高问题,通过对机组的现状进行准确的分析、评价,准确定位机组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汽轮机本体汽封漏气和调节级喷嘴组出口面积设计裕度较大造成,为进一步节能减排,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优化改造方案,最终实现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关键词: 东华电厂 汽轮机 优化设计  为贯彻集团公司领导提出的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的方针,解决亚临界300MW机组供电煤
摘 要: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用语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媒介,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课堂用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如今的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堂用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常熟市初中教师英语课堂教学用语的调查,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试图寻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课堂教学用语 英语教学 初中英语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幼儿情况概述  在平时生活中,牛牛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男孩子,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平时在幼儿园很少看到他主动与同伴交往、交流,喜欢独来独往,性格比较孤僻。在体育活动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动作协调能力较差,对于跳绳活动缺乏兴趣,参与跳绳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对自己很没有自信,也不太愿意学东西。  二、原因分析  从他妈妈那里了解到,孩子由于说话比较晚,因此口语表达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另
摘 要: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媒介语的使用长期以来一直拥有明显的优势,使用媒介语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方便学生理解目的语中较难的内容。随着学习汉语在全世界的快速升温,汉语学习者类型的多样,教学环境的复杂,以及汉语教学自身的发展,促使媒介语教学逐步向零媒介语教学发展,本文正是基于无媒介语的条件下,对汉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探析和研究。  关键词: 无媒介语 对外汉语 教学方法  一、无媒介语教学  媒介
摘 要: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游戏是一种应用较多的教学手段。其中通过应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扮演不同的角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效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着重探究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体育游戏 初中体育 教学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很多教学工作者逐渐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然而,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
摘 要: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习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它是在不间断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的学习上的习性,它是逐渐养成的一种不易发生改变的学习行为。这种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便会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续下来,就仿佛是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数学
摘 要: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学校教育成了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如何深化农村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真正实现课堂教育与综合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农村学生素质提升的一大主题。本文探讨如何借助民防、司法、医疗卫生、社区等社会力量,提高农村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的能力,从而提升农村学生的全面素质。  关键词: 社会力量 培训模式 农村学生 素质提升  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构建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如果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到科学课程,就是要全面培养人的科学素养,既包括科学知识的获得,又包括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及对科学探索过程情感体验。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三维目标效益观”,把对学生能力和态度的培养融于学生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那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从而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摘 要: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现今的高考试题已经不局限于识记能力的考查。在高考试题的设置上,最显而易见的变化是在客观、主观题目中最大限度地使用材料,试题本身洋溢着历史的气息,彰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文以高三一轮复习《日本明治维新》中的某些重点环节的设计作为教学案例,对史料教学进行尝试。  关键词: 高考改革 新课程改革 明治维新 史料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深入发展,史料教学迫在眉睫。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