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色”历史画面,让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历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现今的高考试题已经不局限于识记能力的考查。在高考试题的设置上,最显而易见的变化是在客观、主观题目中最大限度地使用材料,试题本身洋溢着历史的气息,彰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文以高三一轮复习《日本明治维新》中的某些重点环节的设计作为教学案例,对史料教学进行尝试。
  关键词: 高考改革 新课程改革 明治维新 史料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深入发展,史料教学迫在眉睫。笔者以高三一轮复习《日本明治维新》中的“明治维新举措和影响”这两个教学环节作为史料教学运用的案例,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借助史料拓宽历史眼界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可以立足教材内容中的一个“点”,适当拓展,而拓展的方式可以借助史料。
  笔者从《日本明治维新》“高考侧重于探究改革的成败得失,分析成败的原因”这一考情分析出发,设计一个拓展的“点”——分析“日本民族文化的特性”,并且以史料作为依托。
  教学创意和课堂实施如下:
  过渡:笔者进行表述:“面对西方的进攻,大多数非西方国家选择进行本能的反抗,而日本却做出了独特的反应:它不战自败,自甘受辱;但同时憋足一口气,励精图治、厉行改革,而改革的方向是向西方学习。它希望用这种方法使自己强大起来,摆脱西方的羁绊,并最终能够和西方平起平坐,甚而打倒西方。这是一种卧薪尝胆的策略。日本采取这种态度对待西方的冲击,与日本民族文化的特性有密切的关系。”
  继而展示史料:
  (一)日本民族文化的特性——拿来主义
  史料:“熟悉日本文化的人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日本人缺乏创造性,却富有模仿性,比如说,日本人不创造自己的文字,却借用汉字表达自己的语言。这是一个善于吸取别国文化的民族,一旦它认定这种新文明既能使它亡国也能使它富强,它便毫不犹豫地接受这种文明。”——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史料:“按照大久保利通的殖产兴业计划,政府直接从西方拿来了法国式的缫丝厂、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国外技师。……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剪掉发髻,修剪成西式短发。”——《大国崛起》解说词
  通过之前教学环节的基础梳理及上述材料的展示,学生可以感受到日本明治维新全盘西化的特点,而我的一段“我们说日本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民族文化中一直有谦虚好学这一点,是不为过的”叙述,学生就很好理解了。
  史料:“近代中国,当时一位日本学者这样评价‘清朝唯知本国之善,视外国为贱物,侮为夷狄蛮貊,而不知彼之熟练于事实,遥出己国之上。’”——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通过这一则史料,学生分析得出:这是对中国自古就有的“华夷”观念和自大心理的深刻批判。同时,对“近代中日两国不同的开国态度,对我们现今中华民族的复兴的启示”这一探究题,学生很好地得出:不能故步自封,要善于学习他国先进的文明。
  (二)日本民族文化的特性——洋葱头文化
  史料:“日本文化像洋葱头文化,这种形象可以让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日本文化的一种状况,它像洋葱头一样,剥开一片、剥开一片,最后想要找日本文化的核,没有。因为它每一片里头,都含有外来文化影响和它日本文化非常重要成分的一种融合。”——中国日本史学会汤重南
  结合这一则史料,提出问题:“学者汤重南对日本民族文化的特性有怎样的看法?”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将外来文化和日本传统文化相融合。
  接下来,结合之前教学环节已复习的基础知识,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归纳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传统和文化因素的主要表现。”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时间限定为两分钟。学生的答案紧密结合日本的天皇制度,具体实例如: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在军队宣扬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
  笔者这时继续向学生展示一则史料:
  “以天皇为中心的思想,有些近似宗教性了。绝大多数日本人认为如果这个宗教没有了的话,日本就不是日本了,包括当时推动日本现代化进程的人也都这样认为。”——日本东京大学·奥平康弘
  这一则史料加深了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融入大量日本本身传统因素的理解,同时也为下一教学环节明治维新产生的影响埋下伏笔。
  二、依托史料引起精神共鸣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尤其是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而实现这一目标,史料教学依旧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笔者从《日本明治维新》“对于我们在当今的改革开放中形成正确的态度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是高考命题考查的主要价值所在”这一考情分析出发设计了“两个日本”——文明野蛮共存,即明治维新产生的影响这一教学环节。
  教学创意和课堂实施如下:
  (一)文明的日本
  史料:“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国家像那个时期的日本发展的那么迅速。公元1866年,它还是一个相当于欧洲中世纪的民族,是一幅有田园风光的古香古色的漫画;到了公元1899年,它已经成了一个彻底西方化的民族,同最发达的欧洲列强处于同等水平,而且远远超过了俄国。它的发展奇迹有力地反驳了亚洲无药可救地、毫无希望地落后于欧洲的说法。相比之下,欧洲的进步是那么的迟缓及短暂。”——【英】H.G.威尔斯《世界史纲》   史料:“1891—1899年,日本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4.3%,远远高于同期英国的1.6%,法国2.6%,美国3.5%,德国4.8%的水平。”——凤凰网
  通过两则史料,一则稍许带有史学家个人感情色彩的评价,一则是不掺杂任何感情色彩的真实数据,学生感受到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超级快速地实现经济的发展,它已经跻身世界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行列。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学生能表达出从政治的角度说,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是亚洲唯一独立的国家。
  (二)野蛮的日本
  史料:“日本近代侵略历程:1874年,尝试侵略台湾;1876年,《江华条约》,侵占朝鲜;1879年,占琉球;1894年,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争夺中国东北;1914年,一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东北;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侵华;1941年,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百度
  通过之前教学环节,学生已经知道野蛮日本出现的根源是它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这一则史料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一个野蛮的日本,笔者顺势表述:“历史学家评价:日本近代,十年必有一战,每战必有所获。这也使得日本军国主义野心日益膨胀。”
  (三)结尾环节
  首先播放一段视频《大国崛起——原子弹投放日本》,并结合《大国崛起》中的一段陈述资料:“在今天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可以称道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内给它自己的人民带来幸福,对外给世界带去和平和安全的福祉。”让学生思考:“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这给我们现今中华民族的复兴重大启示是什么?”合作探究之后,学生得出:“对于本国传统文化,还有外来文化,我们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选择和平崛起的方式。”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在《理解历史》中说:“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映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即历史的实际情境及其发展。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而这种运用是广泛的、有指导的、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感同身受,笔者希望通过《日本明治维新》这些教学重点环节的设计,努力“为一幅幅已经逝去的历史画面‘着色’”,努力实现“历史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思考,思考历史、思考人生、思考社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范孝珍.高三历史复习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1.
  [3]沈茜苓.历史教学在高考试题改革背景下的困境与对策[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4]汤普森.理解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03.
  [5]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J].开放时代,2000,(03):52-59.
  [6]李奇志.李惠军:思者行,行者远[J].中国教师,2012,(13):33-37.
  [7]张汉林.历史教育:让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1—2):17-18.
其他文献
我在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对所教班级的学生尝试生物“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已经有4个多年头了,不管是学测班,还是高考班,教学的效率、效果、效益有目共睹。在尝试过程中虽然有过一些曲折,但总体来说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通过接触、调查发现,不管是学生、教师还是家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读,对什么是“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为什么要尝试“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怎样实施“课前无预习,课
一、案例背景  可能有很多教师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了?怎么刚刚讲过的内容左耳进,右耳出,心思在哪里?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能做错?其实仔细分析原因,可能是学生认为课堂上的学习就像是喝了白开水,没有什么深刻印象,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是问题的关键。那老师该怎么办,该怎么设计?  我校地处农村,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外来工子女或者是留守儿童,有的家长生活辛苦没有时间管理孩子,还有的家长认为初中数学课程
摘 要: 因东华电厂#1亚临界300MW机组存在供电煤耗偏高问题,通过对机组的现状进行准确的分析、评价,准确定位机组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汽轮机本体汽封漏气和调节级喷嘴组出口面积设计裕度较大造成,为进一步节能减排,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优化改造方案,最终实现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关键词: 东华电厂 汽轮机 优化设计  为贯彻集团公司领导提出的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的方针,解决亚临界300MW机组供电煤
摘 要: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用语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媒介,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课堂用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如今的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堂用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常熟市初中教师英语课堂教学用语的调查,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试图寻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课堂教学用语 英语教学 初中英语  一、引言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幼儿情况概述  在平时生活中,牛牛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男孩子,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平时在幼儿园很少看到他主动与同伴交往、交流,喜欢独来独往,性格比较孤僻。在体育活动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动作协调能力较差,对于跳绳活动缺乏兴趣,参与跳绳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对自己很没有自信,也不太愿意学东西。  二、原因分析  从他妈妈那里了解到,孩子由于说话比较晚,因此口语表达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另
摘 要: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媒介语的使用长期以来一直拥有明显的优势,使用媒介语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方便学生理解目的语中较难的内容。随着学习汉语在全世界的快速升温,汉语学习者类型的多样,教学环境的复杂,以及汉语教学自身的发展,促使媒介语教学逐步向零媒介语教学发展,本文正是基于无媒介语的条件下,对汉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探析和研究。  关键词: 无媒介语 对外汉语 教学方法  一、无媒介语教学  媒介
摘 要: 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游戏是一种应用较多的教学手段。其中通过应用体育游戏进行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扮演不同的角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效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着重探究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体育游戏 初中体育 教学应用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很多教学工作者逐渐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然而,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
摘 要: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习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它是在不间断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的学习上的习性,它是逐渐养成的一种不易发生改变的学习行为。这种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便会以情不自禁、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续下来,就仿佛是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数学
摘 要: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学校教育成了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如何深化农村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真正实现课堂教育与综合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农村学生素质提升的一大主题。本文探讨如何借助民防、司法、医疗卫生、社区等社会力量,提高农村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的能力,从而提升农村学生的全面素质。  关键词: 社会力量 培训模式 农村学生 素质提升  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构建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如果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到科学课程,就是要全面培养人的科学素养,既包括科学知识的获得,又包括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及对科学探索过程情感体验。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三维目标效益观”,把对学生能力和态度的培养融于学生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那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从而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