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各个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逐渐加快了步伐,这门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中获取了一席之地,并引起了我们教师和教育者们的关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与实施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探索。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认为抓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基础,但仅用简单的电脑技能操作讲解,这些根本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应不断创新发展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强调教师和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培养思维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信息教学的最佳效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地研究、探索,大胆地展示、交流,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发展自我。
一、课程理念:教学适合学生特点
现在整个世界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将人类推向最文明时代,这就加快了人们奔向现代化的步伐,而人则是前进步伐中的最关键因素,因为人主宰着信息技术。人的现代化就是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课程的现代化,课程的现代化则体现在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可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基础,仅是信息技术知识中的皮毛而已,它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而又一片茫然,所以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就要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
过去,在一些学校中由于教学观念等认识上的误区,人们往往把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与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等同起来,把计算机作为纯粹的学习内容或学习目的,对学生进行专业地培训,结果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成了打字课、程序设计课或Internet培训课等,就像过去提倡的素质教育课在学校仅重视音乐、体育、美术一样而表面盲从。现在,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这门课程成为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课程体系,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模式。
二、备课理念:备课重在思考学案
在“教学六认真”要素中,有一项要素是“备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学案。所谓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所以学习信息技术不能止于技术,而是要以培养学生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为更深层次的目标。
但是我们的学生在主动性、创新性、探索性方面目前还存在很大问题,而学案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教师而言,了解了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范畴、兴趣特点等,教师就会有充分、完善的学案来指导教学;对学生而言,了解了教师的教学意图,以及“教”与“学”之间的联系纽带,学生在学习中就会认真地思考,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忆、想象、对比归纳,这样可以加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正所谓“学起于思”。同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点拨疏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特别是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发情景,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这样的学案,就会自然而然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象力,鼓励、引导学生超常思维,即打破思维定性,改变思维习惯,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产生新思路,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从而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新性。
三、教学理念:授课旨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每一门课程的必备因素,信息技术课程也是一样。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听动人的故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是一门较新颖的课程,小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本身是感兴趣的,而且参与意识极强。特别是每个小孩子都喜欢画画,那么在电脑上画画,利用电脑的先进性,能快速地画出色彩纷呈的图画来,更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用电脑听音乐,放电影,感悟电脑的神奇;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查阅更丰富的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学习Word软件时,可展示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内容的选取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学习过程中出现畏难情绪。关键是让学生在每一小阶段里看到自己学习成果,品尝并与大家分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自觉主动地去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过程中的乐趣,逐步培养兴趣,实现变“苦学”为“乐学”的目的。
当然,要使一堂课丰富多彩,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文字、知识、修养等功底能力,它包含有语言的趣味性、动作的趣味性、内容的趣味性等。总之,教师要巧花心思,使出浑身解数,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扎实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新课标的第一句话就是:“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总之,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担任着育人的重任,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体验生活、如何发展个性、如何创新。信息素养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应围绕这一目标备好教案、学案,上好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同携手努力,用眼去看,用心去悟,信息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从而为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打好基础。
一、课程理念:教学适合学生特点
现在整个世界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将人类推向最文明时代,这就加快了人们奔向现代化的步伐,而人则是前进步伐中的最关键因素,因为人主宰着信息技术。人的现代化就是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课程的现代化,课程的现代化则体现在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可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基础,仅是信息技术知识中的皮毛而已,它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而又一片茫然,所以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就要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
过去,在一些学校中由于教学观念等认识上的误区,人们往往把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与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等同起来,把计算机作为纯粹的学习内容或学习目的,对学生进行专业地培训,结果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成了打字课、程序设计课或Internet培训课等,就像过去提倡的素质教育课在学校仅重视音乐、体育、美术一样而表面盲从。现在,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这门课程成为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状况的课程体系,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新型课程模式。
二、备课理念:备课重在思考学案
在“教学六认真”要素中,有一项要素是“备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学案。所谓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所以学习信息技术不能止于技术,而是要以培养学生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为更深层次的目标。
但是我们的学生在主动性、创新性、探索性方面目前还存在很大问题,而学案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教师而言,了解了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范畴、兴趣特点等,教师就会有充分、完善的学案来指导教学;对学生而言,了解了教师的教学意图,以及“教”与“学”之间的联系纽带,学生在学习中就会认真地思考,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忆、想象、对比归纳,这样可以加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正所谓“学起于思”。同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点拨疏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特别是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发情景,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这样的学案,就会自然而然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象力,鼓励、引导学生超常思维,即打破思维定性,改变思维习惯,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产生新思路,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从而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新性。
三、教学理念:授课旨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每一门课程的必备因素,信息技术课程也是一样。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动、好问、好奇的心理特征,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听动人的故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是一门较新颖的课程,小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本身是感兴趣的,而且参与意识极强。特别是每个小孩子都喜欢画画,那么在电脑上画画,利用电脑的先进性,能快速地画出色彩纷呈的图画来,更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用电脑听音乐,放电影,感悟电脑的神奇;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查阅更丰富的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学习Word软件时,可展示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内容的选取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学习过程中出现畏难情绪。关键是让学生在每一小阶段里看到自己学习成果,品尝并与大家分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自觉主动地去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过程中的乐趣,逐步培养兴趣,实现变“苦学”为“乐学”的目的。
当然,要使一堂课丰富多彩,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文字、知识、修养等功底能力,它包含有语言的趣味性、动作的趣味性、内容的趣味性等。总之,教师要巧花心思,使出浑身解数,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扎实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新课标的第一句话就是:“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总之,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担任着育人的重任,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体验生活、如何发展个性、如何创新。信息素养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应围绕这一目标备好教案、学案,上好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共同携手努力,用眼去看,用心去悟,信息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从而为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