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相伴,我会成就最好的自己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xue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生命是一个不断书写中的故事,行走在漫长的为师路上,离不开一些好书,一些好的杂志。《江西教育》是我永远的良师益友。我与《江西教育》相知相伴的这些年,有很多值得珍藏的记忆。
  1994年7月,我从江西农业大学毕业时,本应分配到上饶地区农业局。可妈妈噙着泪花对我说:“孩子,你真的要离开母亲,到大城市去过舒适的日子?”是呀,我的生命是母亲给的,是故乡这片沃土滋养了我知识的“体魄”,充实了我理想的“空间”,使我从一个温饱难保的土娃娃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人才。我知道,母亲欲把我留在家乡,不只是想让我在她身边更好地尽孝,更重要的是想让我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我理解母亲的一片苦心。于是,我作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择:放弃留城,调回贫困的家乡当教师,为提高当地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坚贞不渝、锲而不舍地奉献一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责任重大。那么,如何做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于是我拼命从头学起,借阅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类书籍,订阅了很多教育类期刊。在这众多的期刊中,我尤其喜爱拓展我教育视野、扶我走上名师之路的《江西教育》。我四处拜师学艺,循序渐进地读写记,几乎是手不释卷,尽情吮吸着智慧的琼浆,目的是想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人民教师。我不分昼夜,更没有什么休息日,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我的拼搏,我的汗水,我的脚踏实地,终于换来了丰厚的回报,我带的班级教育教学质量年年名列全县前茅,年年被评为县文明班级。
  依稀记得,1998年我第一次给《江西教育》投稿的故事。当时,《江西教育》编辑部正举办“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型征文活动,我撰写了一篇题为《中小学实施创造教育初探》的应征稿寄给编辑部。稿子寄出不久,就接到了时任编辑部主任熊义勇老师打来的电话,他耐心指导我如何对稿件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在熊义勇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对稿件进行了认真修改,修改后的稿件发表在《江西教育》1999年第4期上。1999年11月,我光荣地出席了在上海市举办的“华东六省一市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征文颁奖大会”,我撰写的《中小学实施创造教育初探》一文荣获了一等奖。
  清楚地记得,《江西教育》2010年第6期首页发表的教育时评——《学校应着力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文,也是在编辑部主任吕江虹的精心指点下,经过我反复修改才发表的。
  永远地记得,一次次在《江西教育》上读到自己喜欢的文章,看到自己敬重的朋友、学习的楷模,收获那一份份坚持和感动的故事。特别是2010第6期刊发的《师德在烈火中闪光》一文,我读了又读,我念给家人听,还把该文复印发给学生看,讲给学生听。当我讲到王茂华老师第二次冲进火海救孩子时,在场的人的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看完王老师火海中救人的感人事迹后,我经常暗自对自己说:一定要学习楷模王茂华,静下心来廉洁从教,潜下心来无私育人。我相信,《江西教育》播种和谐美好思想,就一定能催生和谐美好思想。
  读着每期的《江西教育》,品味着前卫的教育理念、精彩的教学案例、名师的成长故事,时常让我激情澎湃,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教学之余,我每天都要与美文佳作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的思想对话。每天上课后,我都会及时梳理成败得失,养成了“教”“学”结合,“研”“创”并进的良好习惯;每次听课,我会更加关注学生,及时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然后寄给《江西教育》。
  《江西教育》给我知识,给我启迪,给我智慧。我的育人艺术与教学技巧,许多都是从《江西教育》中学来的。领导和同事时常伸出大拇指对我啧啧称赞,但我心里很清楚,我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江西教育》众多编辑老师的无私帮助,得益于自己长期订阅高质量的《江西教育》。
  假如你是一粒微笑的种子,那么他人就是土地。而我却想说:“假如我是一粒教育的种子,那么,《江西教育》就是我的肥沃土地,让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每个人永远是自己故事中的主角。岁月如梭,那些曾经的故事,如同秋风中的落叶,在冬夜里徘徊,在明亮中旋转,在记忆的碎片里流连。只因一路有你携手同行,平凡的岁月写满了诗意,平淡的日子充满了惊喜,我时刻能找到一种向上的动力和前行的力量,《江西教育》教我如何超越昨天的自己。我深信,一路有你相伴,我会成就最好的自己!◆(作者单位:江西省广丰县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25年来,《江西教育》犹如一位慈爱的母亲,一名学识渊博的老师,一直陪伴我、关心我、指导我、引领我,让我从一个教育教学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省示范性建设中学的骨干教师。  1985年,我从江西省樟树农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赣县一所农村职业高中任专业课程教师和班主任。我不曾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因此,对自己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我只好边学边教,碰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同时
谋略是智者的设计,赢家的创造。《孙子兵法》更是谋略经典之作。本文就谋略与《孙子兵法》中《形势》篇的关系。探讨了《形》篇与谋略,《势》篇与谋略,《虚实》篇与谋篇的关系。
北宋中期的改革宗师王安石对人才的改革锐意创新、不遗余力。他以“教之、养之、取之、任之”为培养人材的八字方针,系统全面地提出培养造就人材的方法。在人才培养上既尊崇孔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地区兴起了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仁人志士深入乡村,从事改造乡村的建设实验。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是主体,起主力军的作用,知识分子和政府起推动作用,三
初闻——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第一次听说您的大名,是在1992年学校订阅杂志的会议上。那时,我刚调入一所县城小学任教语文,对你的印象仅限于行政摊派——学校规定每个年级必须订一本。很不妙,这任务就落到了我的头上。抱着一丝怀疑:我能读懂你吗?你对我的语文教学有帮助吗?想象中,你犹如满腹经纶的学者站在高处,冷冷地看着我。主观臆断让我只是远距离地欣赏你,不敢走近你。   说起来有趣,促使你从神坛上走下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在离家乡10公里的一所农村中学教书。学校很简陋,但还好有一间教师阅览室。在我的记忆中,教师阅览室有限的报刊中,唯一的一本综合学科类刊物就是《江西教育》。我是教师阅览室的常客,每期《江西教育》我都会认真阅读,遇到好的文章,还会做一些摘录。《江西教育》让我在闭塞的乡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在《江西教育》的启迪下,我心底萌发了做一名优
“家有半斗粮,不做孩子王”。从小我就知道当老师清贫,所以初中毕业填报志愿时,我没填师范的志愿。可是爸爸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偷偷将我的志愿改了。就这样,我初中毕业后读了三年师范,师范毕业后就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在一所村小学校任教。学校就我一个正规师范毕业的教师,其他的教师都是民师转正的。学校待遇低、条件差,我根本没有心思教书,整天混日子过,好在乡下学校,只要你能够按时上课就没
习惯了,在黄昏时分扶着母亲到院子里,坐在那张藤椅上。  也习惯了,走进母亲房间,从床头拿出静静摆放着的《江西教育》,淡淡地,轻轻地读给母亲听。  黄昏的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照在母亲身上,显得安详、柔和,也使她的眼睛变得神奇般美丽。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语文教学中理想的教师角色》。”母亲听了微微一笑。  我开始读了起来。当代语文教学中理想的教师角色是什么?作者认为是“桥”,是“天使”,是“钥匙”,是
亚里士多德《诗论》中对悲剧的探讨占了很大篇幅,立足于古希腊悲剧等题材提出了悲剧过失说。本文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观点对其悲剧过失说进行客观解构和辨析,进行评价,并探究其
针对1次由东北冷涡产生的辽西暴雨天气过程,利用T213再分析资料,应用MM5模式对东北冷涡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具有明显的移动特点;MM5模式对东北冷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