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江西教育》的那些事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tx00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在离家乡10公里的一所农村中学教书。学校很简陋,但还好有一间教师阅览室。在我的记忆中,教师阅览室有限的报刊中,唯一的一本综合学科类刊物就是《江西教育》。我是教师阅览室的常客,每期《江西教育》我都会认真阅读,遇到好的文章,还会做一些摘录。《江西教育》让我在闭塞的乡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在《江西教育》的启迪下,我心底萌发了做一名优秀教师的念头。
  1990年,我调入县城南丰二中后,学校的一位前辈对我说,要做一名好教师,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然后在读书、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勤写文章。从此以后,我便一头扎进书堆里,做读书笔记,写读书随笔。通过博览群书,打开了我的知识视野,也为我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极丰富的知识素养,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水平。
  “机会总是留给有充分准备的人”。由于自己的勤奋好学和努力工作,我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有了一定的成绩,这也引起了南丰县教研室过福堂老师的注意。2003年暑假,那是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过福堂老师约我到他办公室小坐,交谈中,他问我能不能把自己在作文教学方面的一些体会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形成文字。他表示,愿意帮我把文章推荐到《江西教育》发表。在过福堂老师的鼓励下,我用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思考、撰写,一篇《我看创新作文》的初稿终于完成。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把初稿拿给过老师审阅。没想到,过老师认为我这篇文章有一定的新意和深度,鼓励我大胆地投过去。令我惊喜的是,我的文稿《我看创新作文》果真在《江西教育》2004年1-2月合刊上发表了。当我从学校图书管理员手中拿到那期《江西教育》,看到自己的文章赫然刊登在第70页时,那种激动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当我把这期的《江西教育》给办公室的同仁传阅后,他们纷纷向我表示祝贺,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2005年的一天,我的同学黄行福老师来电话告诉我,他作为《江西教育》的特约编辑,在《江西教育》主持“杏坛沙龙”栏目,9月份的主题是“平等中的首席”,问我是否有这方面的积累。教学20多年了,课堂教学中碰到的问题自然不少,也有些自己的看法,于是我欣然答应下来。3天后,我针对一堂公开课《向沙漠进军》中授课老师巧妙地处理课堂生成问题的做法,以《可贵的赞扬》为题谈了自己的看法,然后寄给了黄老师。我在文中写道,要改变课堂教学“教师中心”的专制型教学方式,教师的开明、包容、勇气是关键。黄老师对我的这一看法予以肯定,认为文章抓住了“平等”的核心。如果说,《我看创新作文》在《江西教育》上发表带给我的是兴奋的话,那么,《可贵的赞扬》如期在《江西教育》2005年第9期上发表,带给我的就是自信了。虽说《可贵的赞扬》篇幅很短,只有300多字,但它是我第一次在独立思考的状况下完成的论文,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它让我看到了自己有一孔之见之能力,启发了我可以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形成文字。
  自从参加工作起,我就一直担任班主任,深知其中的甜酸苦辣。2008年5月,我打算把20多年班级工作中有关做后进生思想工作的体会总结一下,写成文章投给《江西教育》。不久,我便写就了《与后进生谈话的最佳时机》一稿,然后寄给《江西教育》。只过了个把月的时间,我就收到了《江西教育》贺玉麟编辑的来信。贺老师在来信中肯定了我在文中的一些看法,也指出了文章的不足,并耐心指导我如何对文章进行修改。结果,我的修改稿《与后进生谈话的最佳时机》得以顺利在《江西教育》2009年7-8月合刊上发表了。不消说,这期的《江西教育》带给我的感受更多的是温暖。
  “温暖”还在延续。2010年春节期间,贺老师在网上给作者拜年,并告知,我年前发给他的稿子《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情感话语形式》也通过了初审,有希望在2010年上半年发表。我与贺老师至今都不曾谋面,他能这样细心周到关心我这样一位极普通的基层一线教员,怎能不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呢?从贺老师身上,我看到了《江西教育》一大批编辑对工作的负责、对事业的执著、对作者的热情,而这些可贵品质,正是《江西教育》质量节节攀升、影响迅速扩大的内在原因。
  这就是我与《江西教育》的那些事,事情非常简单和普通,但每件事都给我留下了一份感动。我应该感谢《江西教育》,是她给我力量,让我从知识贫瘠的荒漠中迅速走出来,找到了肥沃的绿洲,并在这绿洲中嗅闻着花草的清香,快乐无比;我应该感谢《江西教育》,是她给我温暖,让我从怯弱的寒冬中迅速地走了出来,找到了自信的春天,并在这春天里吸纳着和风洁露,茁壮成长!◆(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作为哈佛大学传授经济学导论的一位教授,每年秋天,我都有一项令我非常愉悦的仟务:欢迎大约700名大一新生.今年,我将第一次送自己的孩子上大学,由此想到了一些问题:他们应该学
神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人类童年时代。它是人类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的艺术结晶。作为地理方志的《荆州记》,在描写山川地理的同时,也记录了大量
目的 探索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 (purifiedproteinderivative ,PPD)对卵蛋白 (ovalbumin ,OVA)致敏小鼠肺组织TH1 细胞的在体调节和对气道炎症的作用。方法 取 37只Balb c
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带有浓厚的自传性色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评论界向来认为盖茨比的“梦”就是“美国梦”,他寻“梦”失败最后死亡的结局象征着“美国梦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25年来,《江西教育》犹如一位慈爱的母亲,一名学识渊博的老师,一直陪伴我、关心我、指导我、引领我,让我从一个教育教学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省示范性建设中学的骨干教师。  1985年,我从江西省樟树农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赣县一所农村职业高中任专业课程教师和班主任。我不曾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因此,对自己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我只好边学边教,碰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同时
谋略是智者的设计,赢家的创造。《孙子兵法》更是谋略经典之作。本文就谋略与《孙子兵法》中《形势》篇的关系。探讨了《形》篇与谋略,《势》篇与谋略,《虚实》篇与谋篇的关系。
北宋中期的改革宗师王安石对人才的改革锐意创新、不遗余力。他以“教之、养之、取之、任之”为培养人材的八字方针,系统全面地提出培养造就人材的方法。在人才培养上既尊崇孔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地区兴起了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仁人志士深入乡村,从事改造乡村的建设实验。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是主体,起主力军的作用,知识分子和政府起推动作用,三
初闻——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第一次听说您的大名,是在1992年学校订阅杂志的会议上。那时,我刚调入一所县城小学任教语文,对你的印象仅限于行政摊派——学校规定每个年级必须订一本。很不妙,这任务就落到了我的头上。抱着一丝怀疑:我能读懂你吗?你对我的语文教学有帮助吗?想象中,你犹如满腹经纶的学者站在高处,冷冷地看着我。主观臆断让我只是远距离地欣赏你,不敢走近你。   说起来有趣,促使你从神坛上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