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环境下现代班级管理的原则与策略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是学校组织中的重要细胞,班级管理则是学校各项管理中的基本管理,在传统的学校班级管理中,学生一向被视为管理中的客体,即被管理者,学生始终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其他教职工的管理对象,学生评价变成了管理手段,而非发展的目的。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这种传统的视学生为被动管理客体的观念正在被打破,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了教育管理的共识。学生由原来单一、被动的客体身份,演变成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学校的班级管理也不再单单是班主任和相关教师的责任,学生也是班级的主人,在老师的帮助下实现自我管理的理念,成了现代班级管理与传统班级管理的显著区别。下面,笔者就新课改环境下这种现代班级管理的原则与策略谈谈个人认识。
  
  一、新课改环境下现代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现代班级管理的整体性原则
  现代班级管理的整体性原则,是指班级管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把学校管理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评价等要素有机地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个系统中,把学生从入学至毕业间不同时段里的具体发展目标、管理内容及侧重点、管理途径与方法,评价要素和载体等指标,按学生不同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接受能力,本着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的原则,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整体培育体系,以保证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现代班级管理的实效性原则
  现代班级管理的实效性原则,就是要求班级管理的内容和形式做到“小、近、实”。“小”,就是要求班级管理从小事做起,从小处入手,让学生自己在做一些具体、细微的小事中,形成严谨的生活态度和处世原则;“近”,就是要求班级管理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学习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实”,就是要求班级管理用真情实感,在真情的互动中,使学生逐渐养成诚实守信的学习、生活作风,为培养有责任、讲诚信的合格公民奠基。
  (三)现代班级管理的体验性原则
  现代班级管理的体验性原则,就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以唤醒学生道德的自主成长为目标,在管理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内在自觉,从而实现自我教育,这也是现代班级管理成功的核心要素。体验性原则教育从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开始,关注人的生存和体验方式,实现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为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终身学习等良好社会性打好基础。体验性原则能促使学生充分体验实实在在的班级管理生活,使学校管理育人的宏观内容更加具体化和生活化,易于学生的接受。
  (四)现代班级管理的民主性原则
  现代班级管理的民主性原则,就是要求班级管理的形式体现民主性,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班级民主管理。整个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健康、全面成长为宗旨,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积极性,形成一种以学生自我管理为基础的新型管理方式。这种民主型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独立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参与班级管理,为学生的自我成长,创设更科学、更和谐的教育环境。
  
  二、新课改环境下现代班级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情感策略
  现代班级管理的情感策略,就是把爱与责任放在管理首位,教师要主动融入真情实感,为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创设和谐氛围。情感策略的目的就是实现教育过程的师生和谐互动,这是进行有效管理、开展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前提。情感策略的方法就是教师要始终相信:“没有不良少年,只有不幸少年”。要由衷地关心、关爱每个学生、走近和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知音,和学生形成“成长共同体”,在严慈相济的真情和“亦师亦友、和而不同”的交流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心灵沟通。
  (二)自主策略
  现代班级管理的自主策略,就是要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构建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的组织模式,把班级的管理权真正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完善个性的展示平台,学生既是被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学生在班级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成长、成熟、健康发展。自主管理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充满成长气息的班级中展示出自己的亮点,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强、自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文化策略
  现代班级管理的文化策略,是指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构建独特风格的班级文化,塑造个性鲜明、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学生既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同时更是良好班级文化的受益者,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精神建设中,展示良好的形象与特长,形成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享受自我激励和群体激励的成长氛围,实现发展水平的超越。
  总之,新课改环境下现代班级管理的原则与策略,是新形势下适应“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不成熟之见,谨供同仁参考。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语文课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如何通过提问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不少人对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作了多方面的探讨。但对提问过后如何针对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作出科学分析并作出正确处理,这方面的研究文章不是很多,而这一问题又直接关系
“以人为本”,就学校教育角度来说,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教师,作为课程改革中新教材的
依据新《纲要》精神"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立足于宿城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我园提出了构建"山里的孩子"园本课程
摘 要:物理概念的掌握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础,学生不能准确清晰地把握物理概念就失去了学好物理学科的基石。在物理教学中通过追本溯源、创设情境、进行实验、咬文嚼字、利用规律、结合案例等方法帮助学生把握物理概念,有助于学生构建物理知识体系,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物理概念;理解    物理概念是一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抽象化
正当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候,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于2004年9月正式走进辽宁省中小学校园,走进我们的生活.它的创设将改变教师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科学的灵魂.在数学教学中要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需要,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需要.
摘 要:实验材料是很多科学课中不可缺少的,而且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科学老师都会经常性地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相关的实验材料。然而,学生准备材料的情况并不叫人乐观,学生忘带、漏带实验材料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这种不良习惯一经养成,对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生为什么不带材料?如何培养学生准备科学课材料的习惯?这是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课;材料;习惯;培养    一、学生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振兴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一、教学设计思路采取“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小组协作,帮助学生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了解人工智能尤其是智能机器人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作用,由此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