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但阅读是否有效,教师的因势利导显得十分重要。顺势而导,师逸功倍;反之,必师劳而功半。阅读教学应该开始于识“势”,展开于善“导”。
一、 疑点处以疑促思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次》教学片段
生:布鲁斯王子第八次打仗就成功了,这与蜘蛛第八次结网成功不是有点巧合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那同学们觉得如果布鲁斯王子第八次失败了会怎么样,会不会失去信心?
生:我想布鲁斯王子从蜘蛛身上找到了勇气,即使失败再多几次,他仍会坚持战斗的。因为他一定想:人不能不如蜘蛛呀!
生:我觉得布鲁斯王子从蜘蛛第八次结网成功受到了启发,蜘蛛一次又一次从头干起,从不灰心。所以布鲁斯王子下面如果失败了,他也不会放弃的。
师:所以,第八次就是一个关口,只要过了第八次就会明白只要不失去信心和勇气,就一定能成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质疑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所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二、 热点处趁热打铁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片段
师: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能成为百岁老人吗?
生:天游峰这里空气清新,景色怡人。老人每天都在劳动,坚持扫天游峰石阶。老人心情舒畅,性格开朗。他应该能成为百岁老人。
生:老人每天要扫天游峰石阶,太辛苦了。老人还要自己种菜,种稻,生活上要自己照顾自己,怕是年岁不饶人。
生:但老人是豁达的、开朗的、自信的,自己认为肯定能成为一位百岁老人。
师:三十年后的事我们不得而知,但老人这种对待生活的乐观、自信却是我们要学习的。
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能否成为百岁老人就是学生关注的热点,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教师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善于点拨,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就能尝到发现真理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热点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三、 难点处解难升华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螳螂捕蝉》教学片段
师:这位少年在王宫花园里到底有没有看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一幕呢?
生:少年在王宫里一连转了三个早晨,鞋子都潮湿了也不介意,这说明他在等人。
生:少年手里的弹弓只是个道具,好向吴王交代他是在打鸟。
生:少年跑到王宫花园,因为这里能多一点机会见到吴王。
生:少年在花园里根本没见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幕,他只是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师:对,少年在王宫花园里并没有看到螳螂捕蝉这一幕,这只是少年的精心安排。少年是一位勇敢、充满智慧的人。
教学的效率跟学生的投入、参与程度成正比,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螳螂捕蝉》这篇文章的难点不是告诉我们道理,而是这位少年在王宫花园里到底有没有看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这一幕。难点有时是课文的重点,有时不是课文的重点,但它却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绊脚石,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利用难点将学生导入一个生动、活泼的境界。学生一旦全身心进入了“角色”,他们的智力潜能便充分释放,能不断撞击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使他们有可能完成超过他们能力的比较困难的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兴趣对教师的制约作用。教师只有顺其势而导,不能逆其势而牵。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利于他们认识和发展的境界中去,要善于开掘教材中的疑点、热点、难点,再因势利导点拨、启发,引导他们讨论、感受、发现。教师就能扶翼而逐渐撒手,学生自奋其力,自能读书。也正如叶老所言:“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
一、 疑点处以疑促思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次》教学片段
生:布鲁斯王子第八次打仗就成功了,这与蜘蛛第八次结网成功不是有点巧合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那同学们觉得如果布鲁斯王子第八次失败了会怎么样,会不会失去信心?
生:我想布鲁斯王子从蜘蛛身上找到了勇气,即使失败再多几次,他仍会坚持战斗的。因为他一定想:人不能不如蜘蛛呀!
生:我觉得布鲁斯王子从蜘蛛第八次结网成功受到了启发,蜘蛛一次又一次从头干起,从不灰心。所以布鲁斯王子下面如果失败了,他也不会放弃的。
师:所以,第八次就是一个关口,只要过了第八次就会明白只要不失去信心和勇气,就一定能成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质疑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所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二、 热点处趁热打铁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片段
师: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能成为百岁老人吗?
生:天游峰这里空气清新,景色怡人。老人每天都在劳动,坚持扫天游峰石阶。老人心情舒畅,性格开朗。他应该能成为百岁老人。
生:老人每天要扫天游峰石阶,太辛苦了。老人还要自己种菜,种稻,生活上要自己照顾自己,怕是年岁不饶人。
生:但老人是豁达的、开朗的、自信的,自己认为肯定能成为一位百岁老人。
师:三十年后的事我们不得而知,但老人这种对待生活的乐观、自信却是我们要学习的。
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能否成为百岁老人就是学生关注的热点,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教师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善于点拨,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就能尝到发现真理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热点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三、 难点处解难升华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螳螂捕蝉》教学片段
师:这位少年在王宫花园里到底有没有看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一幕呢?
生:少年在王宫里一连转了三个早晨,鞋子都潮湿了也不介意,这说明他在等人。
生:少年手里的弹弓只是个道具,好向吴王交代他是在打鸟。
生:少年跑到王宫花园,因为这里能多一点机会见到吴王。
生:少年在花园里根本没见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幕,他只是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师:对,少年在王宫花园里并没有看到螳螂捕蝉这一幕,这只是少年的精心安排。少年是一位勇敢、充满智慧的人。
教学的效率跟学生的投入、参与程度成正比,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螳螂捕蝉》这篇文章的难点不是告诉我们道理,而是这位少年在王宫花园里到底有没有看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这一幕。难点有时是课文的重点,有时不是课文的重点,但它却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绊脚石,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利用难点将学生导入一个生动、活泼的境界。学生一旦全身心进入了“角色”,他们的智力潜能便充分释放,能不断撞击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使他们有可能完成超过他们能力的比较困难的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兴趣对教师的制约作用。教师只有顺其势而导,不能逆其势而牵。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利于他们认识和发展的境界中去,要善于开掘教材中的疑点、热点、难点,再因势利导点拨、启发,引导他们讨论、感受、发现。教师就能扶翼而逐渐撒手,学生自奋其力,自能读书。也正如叶老所言:“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