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因势利导”的三种途径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inggoigo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但阅读是否有效,教师的因势利导显得十分重要。顺势而导,师逸功倍;反之,必师劳而功半。阅读教学应该开始于识“势”,展开于善“导”。
  一、 疑点处以疑促思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次》教学片段
  生:布鲁斯王子第八次打仗就成功了,这与蜘蛛第八次结网成功不是有点巧合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那同学们觉得如果布鲁斯王子第八次失败了会怎么样,会不会失去信心?
  生:我想布鲁斯王子从蜘蛛身上找到了勇气,即使失败再多几次,他仍会坚持战斗的。因为他一定想:人不能不如蜘蛛呀!
  生:我觉得布鲁斯王子从蜘蛛第八次结网成功受到了启发,蜘蛛一次又一次从头干起,从不灰心。所以布鲁斯王子下面如果失败了,他也不会放弃的。
  师:所以,第八次就是一个关口,只要过了第八次就会明白只要不失去信心和勇气,就一定能成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质疑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良好素质。所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二、 热点处趁热打铁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片段
  师: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能成为百岁老人吗?
  生:天游峰这里空气清新,景色怡人。老人每天都在劳动,坚持扫天游峰石阶。老人心情舒畅,性格开朗。他应该能成为百岁老人。
  生:老人每天要扫天游峰石阶,太辛苦了。老人还要自己种菜,种稻,生活上要自己照顾自己,怕是年岁不饶人。
  生:但老人是豁达的、开朗的、自信的,自己认为肯定能成为一位百岁老人。
  师:三十年后的事我们不得而知,但老人这种对待生活的乐观、自信却是我们要学习的。
  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能否成为百岁老人就是学生关注的热点,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教师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善于点拨,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就能尝到发现真理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热点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三、 难点处解难升华
  【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螳螂捕蝉》教学片段
  师:这位少年在王宫花园里到底有没有看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一幕呢?
  生:少年在王宫里一连转了三个早晨,鞋子都潮湿了也不介意,这说明他在等人。
  生:少年手里的弹弓只是个道具,好向吴王交代他是在打鸟。
  生:少年跑到王宫花园,因为这里能多一点机会见到吴王。
  生:少年在花园里根本没见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幕,他只是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师:对,少年在王宫花园里并没有看到螳螂捕蝉这一幕,这只是少年的精心安排。少年是一位勇敢、充满智慧的人。
  教学的效率跟学生的投入、参与程度成正比,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螳螂捕蝉》这篇文章的难点不是告诉我们道理,而是这位少年在王宫花园里到底有没有看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这一幕。难点有时是课文的重点,有时不是课文的重点,但它却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绊脚石,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利用难点将学生导入一个生动、活泼的境界。学生一旦全身心进入了“角色”,他们的智力潜能便充分释放,能不断撞击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使他们有可能完成超过他们能力的比较困难的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兴趣对教师的制约作用。教师只有顺其势而导,不能逆其势而牵。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利于他们认识和发展的境界中去,要善于开掘教材中的疑点、热点、难点,再因势利导点拨、启发,引导他们讨论、感受、发现。教师就能扶翼而逐渐撒手,学生自奋其力,自能读书。也正如叶老所言:“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
其他文献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互动,凸显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性,强调师生交流对话及教学的动态生成。所以,我们在注重课堂读读说说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安安静静”,只有做到“气定神闲”,才有“超然物外”的境界,才能体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那么,教师该如何让语文课堂中的“无声”尽显魅力呢?  一、 于默默读书中营造一片“无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就包括了朗读和默读。朗读是“情动而辞发”的过程,而默读
精致语文,是我们正在探索的一种语文教学模式。本文想就精致语文的视域边界、价值取向和课堂表征作一番探讨。  一、 精致语文的视域边界  在精致语文中,“精致”是指语文课堂系统中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的不断优化。简单地说,就是语文课堂要素与结构的不断优化。在精致语文中,“精致”不仅作为一种优化的存在,更是作为一种优化的过程,作为形容词的“精致”,它是语文课堂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艺术;作为动词的“精致”,它
记住杨树亚,是从听他执教的那堂《爱如茉莉》开始的。  那是一堂构思独特,新意盎然的语文课。  2006年初春,南京市阅读教学大赛在小营小学举行。参赛的选手都是全市杰出的青年教师,一个个生机勃勃,光彩熠熠。杨树亚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文字,与茉莉花对话,与主人公对话,与作者对话,思悟品读,沐着茉莉花的缕缕幽香,感受人间绵绵真情和语言文字的韵味。课堂起伏跌宕,逐层推进,获得了评委和听课教师们的交
一、 回顾荷兰印象  1. 说说画面,读读词串。  碧绿草原 奶牛成群 /无垠原野 骏马驰骋/天堂草原 牲畜安闲/寂静牧场 无声挤奶/平静低地 万物沉睡  2. 作者在最后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通过上节课第1~2自然段的学习,知道荷兰是怎样的荷兰。  【设计意图】以词串方式回味荷兰画面,感知文中的主要内容,营造美好的课堂情境;词串中有本课难读的生词,也是对生词的复习巩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
古人云:“聚墨成点,引点为画,积其点画以成字,积其字以成篇章。”可见,基本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元素,对基本笔画的教学亦因此而显得十分重要。多年来,我在教学中寻觅笔画教学的有效途径,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 联系物象,体察笔画形态  读帖是临帖的基础和先导,这要求学习书法者对字帖的观察要精,即使看似简单的基本笔画也须如此。对于读帖指导,先入为主的局部提示,往往使学生陷入局部夸张的误区。因此,笔画教学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老课文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读懂故事并不难,但体会毛主席挖井为民造福的“恩情”,从而生发崇敬之情,是比较困难的。怎么才能突破难点呢?在教学时,我抓住重点词语、空白之处和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让“恩情”乘着想象的翅膀飞进学生们幼小的心灵,并生根发芽。  一、 紧扣“很远”,苦中孕“恩”  课文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讲“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简单的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