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与编者对话”的通途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ypig_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原先的阅读教学与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三维对话”中,增加了“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新维度,可见“与编者对话”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那么,我们该如何架起“与编者对话”的通途,使对话变得顺畅呢?
  一、在课标的解读中与编者“共构”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不仅是教学的依据,也是编者选择、改编文章的依据。课标中的“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等,是编者选编教材需要遵循的,课标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与追求,编者需要通过教材体现出来。因此,研究课标的核心理念与核心思想,也是读懂编者编排教材的核心思想与核心理念、清晰编排体系、与编者“共构”的过程。
  苏教版教材以主题单元为编排体系,依据课程标准中学段的侧重点进行编排。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是重点,兼顾了阅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每单元的练习中“学用字词句”是编者理念的体现。第二学段加强了阅读,开始了习作,重视综合性学习,还根据年段目标,在每单元的练习中增加了“处处留心”,同样是编者的理念体现;第三学段在编排上有所变化,如增加了“我读书,我快乐”的栏目,单元练习中增加了“语文与生活”的栏目,教材末增加了“学和做”综合性学习的内容等等,无一不是课标理念的具体体现。纵观全套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课程目标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在整体推进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研究了课标,就能更加清晰地知道编排的意图,理清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更好地确定教学内容,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二、在学生的对话中与编者“共振”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也是编者重点考虑的,如什么年龄段的学生选什么语言特征的文章,什么样的文章符合相应年龄段孩子的阅读口味,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发展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形成什么样的语文素养等等。因此,教师如果能够把每个年段孩子的发展特征研究透,自然也容易走进编者的内心,与编者形成“共振”,为自己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提供合理的依据。
  例如对于苏教版中特殊的文体——“文包诗”的教学,教师常常困惑于“文”与“诗”孰重孰轻。这时,我们不妨站在编者的角度问问自己:教材编排体系中已经有了古诗的直接呈现,为什么还要选入这样的独特文体呢?其实,编者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理解诗歌搭了阶梯,降低了学生学古诗的难度,激发其学古诗的兴趣。通过此类文章的学习,潜移默化中,也让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将一首古诗改写成一篇生动的现代文,从而还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当我们从编者眼中的学生观来揣摩其编排的意图,就能与编者形成“共振”,对“文包诗”的文体理解有了新的认识:诗为文灵魂,文为诗服务,“诗文”相辅相承,应该兼容并进,教学时就不会发生偏颇了。
  三、在编排体系的研究中与编者“共鸣”
  如果说研究课标、研究学生是间接与编者对话的过程,那么研究教材的编排就是与编者直接对话的过程。拿到课本,我们不妨研究一下目录,有多少篇课文?分为几个单元?为什么这几篇文章要放在一个单元里?课文的前后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本册教材与上册以及下册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与编者直接对话、形成“共鸣”的过程。只有对整册教材的知能体系了然于心,方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有联系、有体系地“鸟瞰”教材,对教材的解读“高人一筹”。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广玉兰》《夹竹桃》《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我们不妨问一问:为什么这三课放在一个单元内?自然要去寻找这几课的共同点:其一,都是状物的文章。其二,这四种事物中都藏着一种精神,象征着一类人,暗含着一种人生追求。这就是编者将几篇文章放在一起的编排意图,明白了这样的意图,与编者产生共鸣了,教学就有了更高的视角:不仅仅引导学生关注“物”本身,更应该让学生由物及人,去体会借物抒情、借物喻人、借物明理等写法,从而站在教学的“制高点”上,将高年级的语文课上出应有的“厚度”。
  四、在课后练习中与编者“共识”
  文本中的课后练习往往是编者意图最好的体现,对我们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有很大的帮助。编者往往通过课后练习的设计来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编排意图,研究练习的过程,也是与编者对话而形成“共识”的过程。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上《金子》一文,因其立意的新颖深刻而深受教师们的喜爱,屡次在公开课上呈现。虽各人的教学设计不尽相同,但相似的是对文章最终立意的设定——“勤劳致富,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这也是教参提供的解读。可我总觉得这样的解读比较狭隘,因为课文的第二小节写他“一个人默默挖掘”“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还不勤劳?可为什么不成功呢?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勤劳不是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彼得成功的原因除勤劳外,就是他敢于换一种思维,敢于创新!于是我再细细研究了一下课后思考题,从中寻找编者的意图,从而来支撑我的解读。课后练习4:“彼得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实现自己梦想的?你有什么梦想呢?”沿着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继续思考下去:彼得实现梦想仅仅是靠他的勤劳吗?编者应该希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引导学生形成新的认识——换一种思维,创新方法,走适合自己成功的发展之路!再通过“你的梦想是什么?”进而迁移到自己的梦想追求中。在研究课后思考题中我豁然开朗,并坚信了自己的解读。
  后来,朱家珑主编与吴永军教授的一次谈话证明了我的解读是正确的。朱主编上世纪90年代曾去过美国,对当时美国的发展很震撼,他认为美国人民身上有一种我们所缺少的精神,那就是追寻创意,勇于冒险,这在西部牛仔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就在思考,应该如何让中国孩子也感受到这样的精神。在选编教材时,朱家珑先生无意中邂逅这篇译文,通过改编,就成了现在这篇精彩的课文。因此,如果我们仅将此文立意局限于向孩子传递勤劳致富的理念,就枉费了朱主编的一番苦心了。
  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出现了一组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人类的“老师”》,无一不充满了编者对创新精神的关注。研究课后练习题,是与编者直接对话的最佳途径,更容易在此过程中与编者形成“共识”,进一步清晰教学目标,把准自己的教学方向。
  (刘宁,南京市夫子庙小学,210006)
  责任编辑:宣丽华
其他文献
投资是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的必然选择丁煜我国自1984年开始试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并且按照“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的方式筹集养老保险基金,现在已积累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养老保险基金。截止1994年底,全国已有65万户各类企业的8494.1万人...
以掺粉煤灰的胶砂试件为研究对象,探讨水泥胶砂试件抗硫酸盐侵蚀试验方法及其评价指标。通过胶砂试件成型压力变化、标准砂粒径变化及粉煤灰掺量变化的试验得出:抗蚀系数随粉煤
我国移植配型工作开展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尤其在实验技术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上更是滞后,因此需要移植学界的关注和努力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
目的:探讨有效利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方法:对胃肠外科的护士进行工时和工作量测定,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结果:节省了人力及经济支出;提高了工作效率
针对目前公路桥头段深厚软基处理方法的缺陷与不足,介绍了混凝土芯砂石桩复合地基处理桥头段深厚软基技术。该技术充分利用了芯桩砂石壳的排水作用,使桩间土的固结在施工和预
农村→城镇迁移人口行为对生育行为影响的几点认识王平权八十年代以来两度生育率反弹上扬,昭示着现行人口控制政策有其局限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良好的政策愿望与现实的生育需求的矛盾愈来愈大,甚而出现“越罚越生”的恶性循环。如果继续单纯依靠传统的行政手段控制人口...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企业因顾客而兴亡,医院因顾客而存在.过去,如果问一些企业和医院的管理者,是不是顾客对他们最重要,一部分人的答案是肯定的;现在,如果去问同样的问题,大
吉林省妇女生育状况的量化研究王晓峰本文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中的吉林省的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其它有关资料,从时序与截面数据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吉林省的妇女生育状况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这对于研究地方人口与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加...
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命和灵魂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学校前进的动力。一所学校,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人们的记忆和追念,依赖于她个性鲜明、具有强大感召力的学校文化。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只有优质的课程,才能孕育出优秀的教育品质。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课程建设起步较早,在不断探索中,构建了一些有特色、有影响的课程,形成了较为有效的课程领导范式。  一、文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石  学校文化建设是扎根于学校现实、构建
岁末年初,总感慨时光的脚步匆匆向前,这"向前"不仅意味着时间的流逝,也意味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2015年,"互联网+"的概念如火如荼,民生、金融、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纷纷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