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tt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学校的教师都开始广泛地使用课件上课,许多老师告别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历史,这时我也开始有了一些困惑和不安:这样的课堂,学生看得眼花缭乱,一节课下来,好像学了很多东西却又似乎什么也没弄明白。这样喧闹的课堂,学生动也动了,做也做了,到底能留下多少有用的东西?当前的许多课粗看去很活泼,很生动,但课堂表面的繁荣背后往往是实质深处的萧条。这就是摆在我们许多教师面前必须思考的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的理念。它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并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广泛地关注。随着课改的发展,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从有效备课入手。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要求教师进行有效备课。备课之前,需要认真研读新课标,结合教材,确定三维目标。当然,一定要注重实效性,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么教,更要备学生怎么学。备课时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于以往以知识教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备课的关键,我们可以安排一些趣味实验与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学生有了兴趣,自己想要学了,教师才能达到引导与教学的目的。备课时还应注意备课的形式和内容,它们应该要和实际相结合才会具有实效性。理科教学往往给人的印象是干涩难懂,新的备课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不能拘泥于以往的条条框框,要走进学生的世界,以他们最能接受的形式,结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内容,把化学课堂的“枯燥”变成“生动”。只有花心思,花时间把课备好了,才能说是做好了“有效”的第一步。
  其次,要从课堂教学入手。有效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所以抓好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课堂上,积极的课堂环境与学生纪律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许多课堂管理问题与教师能否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关,所以需要创设生动而和谐的学习情境。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实现观念和角色的转变。他应该是一个学习者、发现者、欣赏者;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时教师又是一个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乐于和学生交往,积极对话。在对话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有时候充当“红娘”,有时候扮演听众,有时候变成导演等。角色的变化就是为了制造情境,创设情景,鼓励交流碰撞;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恰当指导牵引,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对于化学的教学来说,实验与探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它最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高中化学课程还专门设置了“实验化学”课程模块。做实验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操作,而是要求学生对实验原理非常熟悉,突破教材的框框,大胆设想,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而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及时了解合作的情况,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引导。通过学生分组动手實验以及交流改进,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原理的理解、熟练基本的实验操作,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最后,有效的教学应该是真实的,它不可能一切皆如我们事先设计的那么顺利,总会在实际当中遇到种种问题。教师应该比任何时候都要注重教学反思,多多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注重教学反馈,从而合理安排作业,使教师和学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和学的活动,大大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的成效。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将会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只有踏踏实实地研究“有效”二字,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新课改的要求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好教学工作,取得更多的收获。
其他文献
摘 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和哲学解释学竭力主张教育中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和理解,从而形成主体间的教育思想。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作为教的主体教师和学的主体学生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本文试图通过现代哲学主体间性的思想指导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本文认为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是主体间的指导式学习。  关键词:主体间性 初中数学
摘 要:新课程目标能否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转变是关键。学生应当在政治教师帮助下实现三种学习方式的转变:第一,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第二,变单独学习为合作学习;第三,变简单接受为积极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也要把握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抓主要矛盾法、调查法、寻觅规律法、利用谚语加深记忆法、对比异同法、理解概念法等。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学习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
语文学习,不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应让他们感到意趣盎然,不断有新的领悟,不断有新的熏染.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向往,这应该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摘 要: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都赋予生物教育新的内涵,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課标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利用生物实验教学这个领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生物实验 探究性教学 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的形成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大学生人才队伍,已成为新形势下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从专业学习、氛围营造、创新思维、社会实践等几方面入手,阐述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方法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大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和创新学习,从而将大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更好的
1.在地理新课程实践中,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这是地理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   地理新课程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等。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从教学创新做起,争做创新科研型教师。教学创新源于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创新,探讨教学的得失成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后记等,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最大目标是“以学生为主”,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使用学案和多媒体教学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学案 多媒体 自主学习 合理利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学案和多媒体已逐渐成为一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下面笔者从物理课程标准出发,结合自己在教学上遇到的情况,就目前物理教学中利用学案和多媒体的问题谈一下自
摘 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对于开拓个人的视野,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都有重要的作用。实际上,近些年关于阅读教学方法的讨论从未停止过,本人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对于这些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学生 教师 提问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它关系到人文修养的培养,只有对古今外优秀
新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各种医学药物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运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药物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对
期刊
摘 要:当今国际社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教育在这场竞争中起关键作用;因此,我国教育应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人才。我国的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桥梁,应尽可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作为高中历史教师,现就本学科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介绍自己的探索,以期引起更多讨论,共同推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向前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管理 能力培养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