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体验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dafdsfsd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是语文新课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先后出现了18次,它像一条线索贯穿在整个课程标准中,无论是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的目标,还是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体现了体验的取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体验显得非常重要。
  什么是体验呢?从哲学上看,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主体对生命意义的把握,它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从心理学上看,体验是与主体的情感、意志、想象、回忆、直觉等心理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它一般把体验看成情感的生发剂或主要成分之一。在教育学领域内,目前对“体验”较公认的界定是:体验是一个过程,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它包括认知和情感上的双重认同,也就是说,体验中既有认知的成分,又有情感的因素,是二者相互交融的一种状态;它以情感活动为显著特征和核心,因而一般被称为“情感体验”,它与认知相伴且以认知为基础,因此,我们在注重体验的同时,也绝不能忽略认知。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体验”主要是指对言语艺术以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感情的亲历、感受和领悟。它以文本为中介,引发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体味或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反思,从而获得对文本和内涵及自我人生的一种感受和领悟,它是对文本渗透的生命意义的一种把握,是一种参透事理,心明眼亮的心理状态。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
  一、在亲身经历中激发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学语文较之语言描述会使主体受到更直接、更亲切、更强烈的刺激,由此引发的体验更真切、更鲜活。钱梦龙老师曾在公园里教《苏州园林》,让学生一边读文一边欣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另外,对于刮风下雨这些自然现象,学生往往保持着兴趣,那么亲临其境时何不在课堂上大做文章,如让学生回忆有关风、雨、雪的成语、诗词佳句、典故或即兴来个口头作文,一堂生动有趣的欣赏课便开始了。
  朱熹曾说过:“读书要切已体验,不只作文字看。”所谓“切已体验”,就是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学语文,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体现。语文教学很有必要鼓励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外、校外的实践中进行原汁原味的体验活动,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抱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生活的有心人,而且还要他们将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情以“体验日记”“感悟作文”等形式有意识地归纳和积累,形成足够的体验贮备。学生的直接生活与间接生活感受丰硕了,富有了,在文中的经典与细微处才会有独到的发现和体会,才能滋生出新的知识与经验,这才能更好更准确地掌握与文本对话的主动权。
  二、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体验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只有深入到作品内部,才能领悟到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否则就难以感受到作品的美,更谈不上对作品深刻地体验、透彻地认识和理解。因此,语文教学要运用多种途径创设情境,激起某种体验。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一般有: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借助蒙太奇联想情境,巧用电教媒体表现情境,运用语言美化情境。此外,角色扮演或课本剧都可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情境创设应以“文章情”为基调,以“教师情”引发“学生情”,进而产生和谐的教学共鸣。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结合,在教学情感“黄金三角洲”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知情并茂,弹奏优美的教学乐章。
  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上课时讲桌上铺着洁白的桌布,摆上一瓶淡雅的花,轻放低沉的哀乐,插播《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画面,配乐朗读,运用简笔画,通过那催人泪下的哀乐、形象生动地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简洁直观的简笔画,把学生带入深情的缅怀中,使诗中所描绘的景与物、人与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三、在朗读中激发学生体验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加深体验和感悟”,可见,朗读是一种极好的自我情感体验的方法。
  朗读应遵循“披文入情,沿坡讨源”的路子。通过对文字的“触摸”,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能将读者与文本直接沟通起来,而且,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美读”,能营造一种情感氛围,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对文章的体验、感受必然会油然而生。
  四、在静默涵泳中激发体验
  宋儒理学大师陆九渊说:“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除了朗读外,学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默读,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默读中用心去悟、去贴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默读中的静谧恰恰是动态的生成过程。“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只有在这种静读中,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像才能自由放飞,个性解读才能生成,我们所期待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才不是一句空话。试想,看电影时,众人在默默观看中,或会心微笑,或潸然泪下,或心潮澎湃,这种种体验,难道不是静谧中的自主静读之美吗?同样,语文教学也需要给学生“独处宁静”的时空,让他们凝视课文,他们才能让语言符号“幻化为生动新奇的形象”,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进入文本的内在天地。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耐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给学生反复品味课文的时间。
  五、在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中激发体验
  言语作品表达的“意”有时是学生所不熟悉的,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尽量调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适当介绍作品的背景知识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以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的身份进入文本,由局外人转换为“局内人”,从而完成作品中人物或作者亲身“经历”的再体验。比如,讲授《皇帝的新装》时,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当中,把自己当作品中的那个小孩,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在老大臣、“诚实的官员”、皇帝本人、老百姓都不敢说真话的情况下,你是否敢揭穿这个骗局呢?学生结合文章的背景和自身的理解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再与文中的相关内容作对照,在由衷地赞叹那些位小孩勇敢无畏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出作者巧妙的构思和作品神奇的童话色彩、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初中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而初中信息技术课属于基础文化教育,是以传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自学创新能力为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时代主题相一致的。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应如何教好信息课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际操作中怎样进行创新实践,依然是一个难点.本文在分析我国计
摘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人的素质所包含的两大系统,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促进。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更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人的素质所包含的两大系统,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促进。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更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一、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从广义上说,凡
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术”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术教育,既使其掌握基本知识,能认识和欣赏美,又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因此如何使孩子们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到基本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运用直观教具,引发学习兴趣  直观性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领会教学内容。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收集、自制等方法展示教具,激发学生学习美术
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引导,重点应是激发其求知欲和兴趣。然而,长期以来,幼儿数学学习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集体教学中,幼儿的学习兴致不高,情绪不愉悦;对数学区(角)的选择性低,坚持性差。笔者归纳原因有三:其一,数学本身特点所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及空间关系的一门科学,这种“关系”既不像自然物那样具备外在的形象,也不像科学现象那样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更不像艺术作品那样富有吸引人的情节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