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化的纳喀索斯

来源 :中国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于爱琴文明的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艺术创作的活力之源。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无论是主宰宇宙和自然万物的神,还是创造奇迹的半神半人的英雄,都与人同形同性,在他们身上,承载着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与普通人一样,他们也会为情所苦、为爱所伤、为欲望所诱、为命运所困。这些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神话形象,周身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这也是古往今来希腊神话主题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在西方文学艺术创作中,以希腊神话故事为主题的作品不胜枚举,纳喀索斯主题便是其中之一。
  有关纳喀索斯的神话故事,流传着三个不同的版本,即奥维德《变形记》版本、希腊作家保萨尼阿斯版本和神话学家科农的版本,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奥维德的《变形记》。这一版本叙述了一个凄美的自恋故事:俊美少年纳喀索斯(河神克菲索斯和仙女之子),因爱上水中自己的倒影而无力自拔,最终落水而亡,化作河畔摇曳的水仙。
  在西方绘画史上,有关那喀索斯主题绘画,最早可溯源至庞贝古城时期。此后,尤其是文艺复兴之后,纳喀索斯这一主题,在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卡拉瓦乔(Caravaggo)、雅各布(Jacob Pynas)、普桑(Nicolas Poussin)、莫罗(GustaveMoreau)、巴尔蒂斯(Balthus)以及达利(Salvador Dali)等画家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同的诠释。在西方绘画中,纳喀索斯主题的流变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变化得以呈现的。纳喀索斯这一人物形象在西方绘画史中几经变换,从最初的男性形象,到画家本人的映像,再到女性形象,最后在超现实主义者达利的绘画中幻化为蛋中水仙,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上述作品中,普桑(1594-1665)与巴尔蒂斯(1908-2000)对于纳喀索斯形象的不同诠释,在西方文化史及艺术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
  普桑是法国古典主义艺术的奠基人,他的创作对后辈画家产生了难以替代的影响,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和安格尔,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都曾得其恩泽。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神话、历史及宗教故事,作于1630年的《厄科与那喀索斯》(Echo and Narcissus)(图1)便是依据前面提到的奥维德的《变形记》版本创作的一幅作品。此画作于1630年,画中的风景是普桑惯常的“理想景观”——太阳的光辉给澄澈的云染了色彩,又透过树丛射进画中,在那金色的盘卷的云和熠熠生辉的枝桠中,仿佛能窥见天国的隐现。回声女神厄科和手持火把的丘比特在岩石与树旁倚立,那喀索斯身着红白两色袍子,枕着裸露的山石与几株水仙。
  普桑的神话风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在画作中创作出面积较大的人物,为人物背后留白以创作风景:其二是着重风景,在风景中创作、渲染一些相对面积较小的人物。《厄科与那喀索斯》无疑属于第一种。这样的画面,仿佛是普桑误闯了仙境而描摹出的,也让观者仿佛进入了那透明、飘忽又洒满了阳光的景致中,重温了希腊神话中的梦幻情景。普桑画中形象,看似最为符合奥维德《变形记》中的情节,也把那喀索斯垂死的一幕凝固在画布上,但若细读这幅画,我们就会发现,其画面和《变形记》原典并不是那么一致。在普桑的画中,那喀索斯闭着双眼横卧在前景中,那温暖的棕褐色调,仿佛为他的死笼罩上了一丝梦幻色彩。画中,映出那喀索斯身影的那片湖泊隐现在背景中,他对倒影的爱恋与化为水仙的结局,仿佛只是酣然一梦中的幻境。
  在普桑的《厄科与那喀索斯》中,充满了古典风情,也塑造了那喀索斯与厄科最完美的、最梦幻的范式。在理想化与田园牧歌般的画面中,具备了关乎那喀索斯的一切属像 横卧在地的美男子,代表白恋的水仙花,只能重复回声而对爱欲求不得的厄科,以及颇具悲剧意味的小爱神丘比特。普桑在其绘画中建立了符号化的那喀索斯与厄科,描摹出了二者在“理想景观”中的古典幻象。也正是这样一幅作品,极大的影响了曰后巴尔蒂斯对那喀索斯形象的创作。
  巴尔蒂斯,原名巴尔塔扎·克洛索夫斯基(Balthasar Klossowski),是20世纪游离于各艺术流派之外的一位独行者。巴尔蒂斯曾谈到:“这(那喀索斯)是一个让我们俩都着迷的主题……普桑的《厄科与那喀索斯》让我着迷,作品柔和的光线和细腻传神的表现吸引了我。柯罗(Corot)曾经从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尤其是树木花草中,仙女平卧在岩石上的那个局部。”巴尔蒂斯所说的“我们俩”中的另一个人,就是著名诗人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
  里尔克是巴尔蒂斯母亲的情人,正是在他的帮助下,13岁的巴尔蒂斯得以出版他的第一本画册《咪仔>(Mitsou),也正是听从了他的建议,巴尔蒂斯才踏上了游学欧洲、临摹卢浮宫大师名作的路途。1925年,巴尔蒂斯开始在卢浮宫临摹大师之作,这其中便有普桑的《厄科与那喀索斯》。巴尔蒂斯曾将临摹手稿中的一幅送给病中的里尔克,而里尔克特也曾藉由普桑的作品创作了《那喀索斯》一诗,题献给巴尔蒂斯。
  巴尔蒂斯于1935年创作了《夏日》(Summertime,又译作大山或群山),1937年又以《夏日》为蓝本创作了《大山》(LaMontagne),现皆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OMA)。两幅作品的灵感均源于对其影响最大的一位精神导师 普桑。《夏日》之名,便是对普桑著名的《四季——夏日》名称的挪用。1939年,《大山》在纽约皮埃尔·马蒂斯画廊展出时,巴尔蒂斯为该画署了一个副标题——“夏日:描绘季节的四幅画之一”。可见,这两幅作品在其命名上,都沿袭了普桑作品的名称。
  在《夏日》(图2)一画的构图上,可以明显看到普桑《厄科与那喀索斯》的痕迹。画中人物有着相似的姿态及似陶醉似沉睡的面容,只是《夏日》中的主角不再是普桑那舍掉残酷保有梦幻的那喀索斯,而是充满了神秘感、身体僵硬的女子。在《夏日》中,虽抹掉了厄科和丘比特的形象,却保留了厄科倚靠的那块岩石,并将岩石变为一座被切割的大山,同时,在画面左方灌木中的亮块石头,似乎还可以看到贾科梅蒂雕塑的影子(贾科梅蒂是巴尔蒂斯的好友),只是普桑画中那金色的天国早已不在。《大山》一画,是以《夏日》为蓝本进行创作的,除了主体女子形象外,又增添了其他七个人物,这些人都是巴尔蒂斯熟悉的形象,每个人都可以指出姓名。   巴尔蒂斯的《夏日》和《大山》,不像卡拉瓦乔的《那喀索斯》那样充满了诘问与审视。巴尔蒂斯和普桑很相似,他不会去直面残酷,表现苦痛,他崇敬普桑,在创作理念上也有意地模仿普桑,其作品虽因循了普桑《厄科与那喀索斯》中的图式以及普桑《四季——夏日》的名称,却也完全打碎了普桑作品中的奥林匹斯神圣幻象,转而去创造巴尔蒂斯独有的、颇具神秘感的幻象。普桑画中的“理想景观”和梦幻般的人物虽是巴尔蒂斯作画的范本,可那样的制式与平和早已消失殆尽。从一个幻象跳入另一个幻象,看似相似,实则不同。盖伊·达文波特(Guy Davenport)曾如此评价:“巴尔蒂斯人物画中的人物在忧郁地沉思、注视着自己的内心、耐心忍受着即将降临的一切,这种模式是存在主义的受难,在这种意义上,他的人物都置身于炼狱之中,那么,他的风景画则是他对天堂的想象。”
  普桑和巴尔蒂斯都企图在绘画中创造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只是他们对“理想”的构筑千差万别。
  《夏日》中的风景,是几何形的山峦和一派晴空,在绿色的群山之后,似乎有一座山峰堆满了积雪,四时之景竟皆在画中,乍见真实,再观又如梦似幻。拉回视线,可以看到一座仿佛破斧而开的大山,将绿草生生斩断,它曲折迂回、岩石裸露,地衣苔藓的新绿刚刚探头。前景中,那位身着红衣、躺倒在灌木旁草地上的女人,理应是全画中最亮的一抹色彩,可暗影却在衣服的褶皱中流窜,仿佛一袭红衣被黑色的裙裾慢慢吞噬:她头枕一片青色的薄衣,手中携着一根拐杖,姿态优雅而做作,让人不知她究竟是陶醉地沉沉睡去、还是早已坠入死神的魔掌。她身旁的灌木丛似乎莎莎的响着,两块奇异的岩石隐匿其中,似乎在模仿她的姿态。这样一幅场景,似乎有风轻轻吹过,而下一刻又恢复了诡异的安静。这位女子的穿着如同修女般保守、她周身散发出巴尔蒂斯作品中的女性一贯的禁欲气质,却又充满了诱惑。这位模特的原型是巴尔蒂斯的英国朋友17岁的茜拉·皮克林(Sheila Pickering)。
  与普桑的《厄科与那喀索斯》不同,巴尔蒂斯的画中,完全没有河流 即水的属像——的存在,意味着河流的笔触只有一处,那就是红衣女人“那喀索斯”所枕的那块青色的薄衣,它为那喀索斯遮蔽了草地的寒冷,也使他(她)坠入幻境。画中同样没有水仙的属像,或许可以理解为,那株水仙花,是存在于梦中的那喀索斯的幻象。最后,在那喀索斯死去的一刻,回声女神厄科在哪里呢?或许她就在大山之间,无需出现,已然化为此间阵阵回声。
  在爱上河中自己的倒影之前,那喀索斯曾被许多女神所倾慕,但他却不为所动,这时的他相对于女神们是作为男性主体存在的;当他看到了水中自己的倒影,并爱上了倒影,直至死亡,迎合欲望的那喀索斯便使自己居于屈从的位置,他又变为女性主体。这样的主体位置的转换和同一,正如拉康所说,是主体对自己自身意象的爱,即“自我的实质是幻想,并非真实的存在。因为自我无法靠主体本身得以确立,它必须是主体依赖于自身在外界折射出的镜像关系才得以确立”。而巴尔蒂斯画中的那喀索斯形象,从最初临摹普桑《厄科与那喀索斯》的男性主体的角色,变成了《夏日》中女性主体的角色。至此,一直以男性形象呈现于绘画中的那喀索斯,在巴尔蒂斯的作品当中,第一次以明确的女性形象出现。
  《大山》较之《夏日》有着相当大的改动。其背景更为辽阔,大山的纹理有其象征意味,画中山峦、峡谷和沟渠的创作,受到了中国宋代绘画中山石的影响,但是,它们都取自瑞士大山中的实景,“全部山脉都可(在现实中)被辨认出来”;而除了红衣女人的“那喀索斯”形象外,画面上又多出了七位仿佛拓荒者式的人物,他们均匀分布在画面中,衣着相似,仿佛是一行连贯动作的剪影。如巴尔蒂斯所述,这些是他亲密的朋友们。巴尔蒂斯曾在《消逝的辉煌》(Vanished Splendors)中谈到,“我相信,在1935年(《大山》于1935年开始创作,1937年完成),我画出了一幅唤醒了宏大视角的油画,即《大山》(图3)。我在画中放入了七个人,是一些仍旧为我熟知、和我亲近并且深深埋藏在我记忆中的人。有在峡沟边缘的奇异旅者,有一个在耀眼的峡谷中的年轻女孩,这都是年轻时的一些朋友,其中有一个死于阑尾炎,还有一个穿着蓬蓬袖紫色斗篷的牧羊人。在背景中有一个轮廓那无疑是画家抛开他所创作的人物,踽踽独行。”
  同《夏日》相比,代表那喀索斯的女性形象所枕的“河流”仿佛早已枯竭,青蓝色的薄衣变为凝血一样的棕褐色,身材更为圆润、暴露,同时,这个形象已不再是画面的中心。遥远背景中的巴尔蒂斯面目模糊,让人不知是前行还是后退;峡谷旁仿佛一对夫妇的男女,意义不明地指向前方;身着橙色衣衫的男性朝前景望去;在前景中,目光坚定的旅者和躺倒的红衫女人紧紧围绕着同一个形象,即那个身着蓝衣、向着朝阳交叉举起双手的女人,她精神抖擞,上身被阳光映得发亮,而双腿隐藏在大山的暗影中,这一擎天立地般的形象,似乎随时会在大山间呐喊出声、引起阵阵回响。
  两座大山之中,有两个不知是梦是亡的“那喀索斯”。巴尔蒂斯则是大山之间的一位探索者,紧紧怀抱着自己的绘画和梦境踽踽独行,不为尘世所扰。晚年的他和第二任妻子出田节子隐居在瑞士的大山之中,远离各种艺术潮流的喧嚣纷扰,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他对于自己的绘画就像那喀索斯之于水中的倒影,迷恋如初,终生未变。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也许我们早已习惯于将素描作为一种基础造型的练习手段甚至仅仅是美术专业考试的敲门砖,素描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在国内受社会重视的程度不高,专门重视素描创作的艺术家也为数不多。但是正如米开朗基罗所说,“素描是构成油画、雕刻、建筑以及其它种类绘画的源泉和本质,并且也是一切科学的根子。那种已经掌握了这种东西(素描)的人,可以相信自己占有一笔巨大的财富”。要想真正掌握素描,占有这笔财富,素描教学是必
马永强  1971年出生于山东烟台。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自由艺术家,居北京。  1998年参加第四届全国水彩、粉画展(青岛美术馆),2000年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四次新人新作展(中国美术馆),2006年参加全国高校版画教学年会作品展(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2007年参加第十八届全国版画作品展(上海美术馆),2011年参加“融合与创造Ⅱ”—中国油画名家
《青少年的孤独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  ●《美国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抛“专”引玉是合肥市科技馆打造的专家志愿者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品牌,初衷是为了吸引各行各业的专家队伍走进科技馆,以共商、共享、共建的形式,将科技馆活动、展品资源和专家队伍等科普资源结合,策划各类主题活动。丰富的活动形式、深度的活动内容,让科技馆受众体验到各行业最专业的科普,辅导员队伍也在与专家的联合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抛“专”引玉系列主题活动开展以来,受到科技馆小科迷们的热烈欢迎,拥有一批固定的
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百年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斗的一百年,是为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奋斗的一百年,也是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不懈奋斗的一百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就
活动名称  掉落的针  你懂磁铁吗?在本次实验活动中,我们会使用1个磁铁使针漂浮起来,然后落下去。  安全注意事项:活动中会使用到打火机,并且会使物体变得非常烫,最好请一位成年人协助实验。  急救:如果烫伤了,请用冷水冲洗烫伤部位至少20分钟。  實验条件及材料  缝纫机针(金属)1轴线磁铁夹1个碗点火枪烤盘●1壶水(以防火灾)  活动步骤  (1)把碗放在托盘上,将磁铁夹夹在碗边。  (2)从线
《有必要将媒体素养纳入到科学本质的教育中》  ●《科学教育》(Science Education)  ● 2020年3月  德国汉堡大学的研究者在《科学教育》杂志上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科学教育需要适应社交媒体在个体获取科学信息中的角色变化。研究者认为,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科学本质教育应当将科学传播纳入进来,尤其需要特别关注社交媒体中的一些突出传播模式:聚合新闻、过滤泡沫、回音室
指导教师  杨硕 范克科  选题背景  酸雨更专业的说法是酸性湿沉降,酸性气态污染物或粒态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形态而落到地面,一般将雨水pH值5.6定为酸雨出现的标志。我国酸雨区是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酸雨的酸性粒子会沉积在金属结构的设施,如交通工具、生产厂房、国防、船舶、桥梁等,加速腐蚀。材料腐蚀不仅消耗资源、污染环境,而且可能造成工业事故,危及人民健康和安全。  表
翻开人民美术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我们的艺术家—彭年生摄影作品集》,让人感觉是翻开的是一段历史、一种情愫,一个无限丰富精彩的人文世界在我眼前铺陈。这本画册延续了彭年生一贯的风格基调—简洁大气,一张张黑白影像以其讲究的光影、构图,向观者传递着古典深邃的美感和一种雅致的东方意趣。  彭年生先生涉足摄影艺术已逾40个年头:从1972年于武汉第二商业学校(现武汉商业学院)摄影专业毕业的一名学生,到“第十六届全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黄胄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天山南北—中国美术作品展”于2011年11月12日上午10时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出席开幕式的领导有: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冯远,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分党组书记吴长江;开幕式由中国美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刘健主持。  中国美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