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和他的“人民立场”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wenl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曾给诗歌翻译下了一道封印:所谓诗,就是翻译之后失去的东西。当我想到徐冰的作品时,脑中闪现出这个句子:艺术,就是复写之后失去的东西。一个月后,《南风窗》记者在上海访问了徐冰。
  作为“中国乃至国际当代艺术史无法绕开的艺术家”,1955年出生的徐冰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及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在文化圈和艺术界鼎鼎大名。他于1999年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项“麦克·阿瑟天才奖”,作品曾在纽约现代美术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等艺术机构展出,在全球当代艺术界影响力卓著。

  2018年7月21日至10月21日,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1800平米的空间中展出了徐冰40余年来60余件重要作品,这场“徐冰:思想与方法”展览是艺术家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回顾展。囿于空间条件,每件作品的独立性被打破,成了“标本式”展览,但将不同时期的作品塞进一个“场域”还是震撼十足,作品之间的呼应带来新的化学反应。展览反响出乎意料地好,各界名流络绎不绝,记者在展览的倒数第二天到访,那天北京的寒风中还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认为有助于开发想象力。
  理解一位艺术家的思想,终归要回到他的作品中去。

思想与方法:“错位”与“挖坑”


  从方法上审视,徐冰的一系列创作像是一连串思想“陷阱”,先是引诱观众进入,这个过程往往轻易而顺畅,待猎物上钩后,旋即露出狰狞面目,导致观者的警觉、惊叹,甚至是不适,进而引发反思。
  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创作手法为徐冰所惯用,总能以最简洁的材料和形式,叩问宏大的命题。
  这种手法形成于徐冰和文化之间的某种“感知错位”。徐冰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在北大校园长大,父亲是北大历史系党委书记,母亲在北大图书馆学系工作。他自小就熟悉各种书,可是那一代人赶上了文化虚无的年代,没有受过正规教育。那时的意识形态试图建立一种既割断传统又非西方现代的“新”文化,这种断裂与隔膜成为了徐冰那代人共同的底色。
  这让他与文化之间总有一种“进不去又出不来之感”。他自己解释道:“书没少接触,但从未认真读,不是文化人,但字却没少写。”进不去就捣乱,就挑衅,《天书》是有力的一击,就像“带着病毒的字库”刺激着知识分子自恋的神经。出不来所以不能超然物外,变着花样反复言说时代的、社会的主题,这让他变得接地气,自我更新的速度令人吃惊。
  35歲后来到美国后,成人的思维水准与不成熟的语言表达水平制造出新的错位,徐冰又被刺激到。或许是因为徐冰始终经历着的这种“现实”与“文化”的错位,他的作品中透露着对语言、文化的不信任,或者说是对确定性意义的不信任。
  在这个意义上讲,徐冰并不属于“文化人”,也没多少文人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然而,恰恰是这种资质和选择,让他刺穿了当代艺术繁密的教条,直击被概念所遮蔽的存在意义本身,以此将人格中那巨大的坦诚注入作品的每一个细节。
  他将自己的行当概括为“制造视觉产品”,“看一眼,有东西就有,没有就没有”。他将思想“做”了出来,而不仅是“讲”出来。他说自己有时羡慕那些能“闭门造车”的文人,一支笔、一杯咖啡、最低的体力消耗,便可以进行创作。没有经费的限制,也没有空间条件的制约。反观徐冰,更多时间里他拖着沉重的材料去各地做展览,像一支“国际装修队”。
恰恰是这种资质和选择,让他刺穿了当代艺术繁密的教条,直击被概念所遮蔽的存在意义本身,以此将人格中那巨大的坦诚注入作品的每一个细节。

从小徐到Xu Bing


  徐冰从小在北京长大,兄弟姐妹五人,他排在中间,虽然自幼体弱多病,但从小是好学生,春光明媚的童年也造就了他平和、吃苦耐劳的性格。
  “文革”中徐冰的父亲被划作“黑五类”,徐冰的进取心一下子落空,因为字好才勉强成为“有用之人”。从1974年到1977年, 徐冰到北京偏远穷苦的延庆县花盆公社收粮沟村去插队,人称“小徐”。那时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做好能做的事,以洗刷成分不好的“罪责”。他可以连续十几个小时在政工室里写字画画,大字报抄写得像印刷铅字般工整,再大的标语从不起稿,铿锵有力,又快又好。他说自己那几年就像是古代经院里的抄经人,未必懂得经中深意,但一生不停地抄写,以修得来世。
  1977年徐冰进入中央美院学习版画专业。他是从版画走向装置艺术的,版画制作程序复杂,要遵循严格的步骤,还涉及各种材料,徐冰在学习过程中变得训练有素,对材料性能的分析和驾驭日渐炉火纯青,“精微到从声音中能听出油墨薄厚的程度”。版画由于材料所限,比其他画种更需要归纳和概括。徐冰说过,版画是提纲挈领的艺术,这似乎能解释为何徐冰的作品总是尽可能地简洁扼要,在形式上实现最大冲击力。
  “文革”结束后的那段日子,徐冰利用母亲的工作之便,在北大图书馆翻看各种书。八十年代的启蒙思潮中,徐冰也四处看展、听讲座,读了很多书,做了很多讨论。彼时,八五美术新潮方兴未艾,膜拜西方,批判“文革”,文化启蒙的宏大叙事将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席卷其中,他却觉得怅然若失。“很像一个饥饿的人,一下子又吃得太多反倒不舒服了”,这种感觉就是创作《天书》的最初动力,1987年他想做本自己的书,把这种感觉说出来。
  1988年10月,徐冰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自己的版画,首次展出了部分《天书》,那时的名字还叫《析世鉴》。当时的场租是3000元,他希望中国美术馆能收藏一套《天书》以抵场租,但被拒绝,徐冰的超前价值还未被充分领略。两年来,徐冰默默无闻,窝在小房间中,用刻刀一笔一划地刻了千百个没有含义的字,那种感觉令他终生难忘:“刀刻进木头中获得与自然交往的体会,蛮享受的”。   《天书》不仅是如今能看到的那部书,其实也包括了蛰居四年、苦心造字的面壁人行为本身。在这个意义上讲,徐冰是一个观念和行为的艺术家。
徐冰,《英文方块字—朗费罗》

  1994年短暂回国时,徐冰去了一趟制作《天书》的工厂,想从那几排普通的平房中把最初的刻版找回来。到了地方却发现厂子搬到了村的另一头,他找到老厂长说明来意,厂长叫了个人:“去!把小徐的版子找回来。”过了一会儿,那人提了个米袋子,倒出一堆黑煤球状的东西,彼此被黏稠的油墨粘在了一起。徐冰又问起,当年印刷的女工呢?厂长似是而非一句,嫁到什么庄去了不是?
  那天回去的路上,徐冰恍如隔世,心里不知道该想些什么,“从1987年到1991年,我怎么了?我做了什么?”迄今为止,徐冰自己最满意的回答是:一个人,花了四年时间,做了一件什么都没说的事。
  后来,厂子变了、人也变了,只有当初那120套《天书》被世界顶尖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2000年后,中国美术馆想收藏《天书》,但已付不起《天书》在艺术市场中的价位。
“从1987年到1991年,我怎么了?我做了什么?”迄今为止,徐冰自己最满意的回答是:一个人,花了四年时间,做了一件什么都没说的事。

  1990年7月,徐冰带着《天书》等作品,作为荣誉艺术家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他是带着梦想去的,为了搞清楚“现代艺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在美国,徐冰迎来了创作的巅峰,迅速成为蜚声国际的当代艺术家,他也从当年工友口中的“小徐”成为了国际艺术界的文化符号“Xu Bing”。

中国的,东方的,世界的


  徐冰在国际上取得的巨大声誉不是从天而降的,他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培育、阻碍又最终滋养、启示了他的艺术创作。他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支撑着他,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场进行创造性地转化。我沿着徐冰留下的痕迹,小心翼翼地探寻:愚昧作为养料,理想作为支撑。
  纵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徐冰两次“背叛”了自己的艺术观,第一次“背叛”的是年少时的自己,第二次“背叛”的是期待中的自己。第一次是在1983年,此前徐冰偶然在中国美术馆看了一个北朝鲜的艺术展,大受刺激,萌生了从旧艺术方式中挣脱的念头。他一直沿着延安文艺的路子,注重深入生活的感受,结果越深入生活越脱离生活,“想做新艺术,但不知啥样,有失语感”。
  第二次是去纽约后,他把国内创作的版画藏在箱子底下,想要成为一个“国际当代艺术家”。可他随即发现了西方当代艺术在思想上的弊端和智力上的孱弱,反而是被他抛弃的、“愚蠢”的社会主义艺术有价值的部分再一次启发了他。徐冰继续沿着本色的感知创作,佳作频出,凤凰涅槃般重生了。女诗人翟永明很早就认识徐冰,并且在《凤凰》和《蜻蜓之眼》中和徐冰都有合作。在她看来,徐冰始终保持着某种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情结。
  愚昧作为养料是怎么跨越的?徐冰说是自然而然。“艺术不是被计划出来的,传统的文化基因是藏在身上的创作武器,想用西方的手法但身上本来的东西必然跑出来帮助你或害你。”《天书》和《英文方块字》和之后的《在美国养蚕》令美国艺术家大为惊奇,惊呼来自保守国家的艺术家的创作竟有如此神来之笔。
  徐冰是一个东方式的、非概念化的艺术家。徐冰也曾经试图让自己“深刻”起来,埋头苦读西方当代理论的书,这不仅让他受尽了折磨,“读这些書时你必须步步紧跟,像数学解题一样,差了一步,下面就不知道在说什么了,太累了。费了半天劲,得到的只是一些干瘪的概念”。
  通过与西方当代艺术系统“短兵相接”,徐冰对那种“假、大、空”的当代艺术开始反感。“不少作品除了奇异的外表以外,真的就再没有什么了。”他成了那个揭穿新衣的人,他甚至在作品《鹦鹉》中让一只经过训练的鹦鹉重复说“你们真无聊”“现代艺术是废物”等话。
  相较而言,他更喜欢也更适应东方的思维方法,那是禅宗式的启发和顿悟,迫使人在思维与常理相悖处领悟。给惯性思维人为地制造一个阻断,使得人们习以为常的概念、语法、表达方式不能工作,以起到重新激活的作用。有了这样的世界观,世界在徐冰眼中成了一本禅书,他在无觅处寻得,在倒错处开悟,用“棒喝”、用“放下”、用“问非所答”或“声东击西”的方式去解读。
  典型的例子是《何处惹尘埃》。徐冰将其在美国“9·11”事件现场收集的灰尘吹到展览中,经过24小时的落定,在地面上由灰尘显示出两行禅宗一代宗师六祖慧能的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展厅于是被霜一般的薄尘覆盖,宁静而肃穆,但是却给人刺痛。“为什么世贸大厦一旦失衡,一触即发,顷刻化为平地,回到物质的原型态?原因是恐怖袭击借用了在一个物体上聚集了太多超常的人为意志的物质能量。这类事件的起因往往是由于政治关系的失衡,但本源却是对自然形态的违背。”

“人民艺术观”


  称徐冰有“人民艺术观”,纯粹出于对徐冰艺术思想和方法的认同。在一个确定性烟消云散的时代,徐冰紧贴着社会现场,自说自话,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他至今都大方地承认,自己最初的艺术观大抵是“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艺术还原于生活。”35岁以前,徐冰生活在中国大陆,他身上有着那代人的集体主义烙印,这让他的作品罕见个体化、自传性质的元素,他把自己的个性磨平了、揉碎了,融进材料里了。他曾在美国的纽约现代美术馆打出一个从天而降的巨型标语,用他独创的英文方块字写着“Art for the People”(艺术为了人民)。他说:“我喜欢看到潮流看不到的那一部分,哪怕这一部分只保留了一点点有用的东西。”
徐冰说自己的本事是“紧紧抓住时代生活”,时代步入了当代,他就是一个当代艺术家;时代把他抛到国外,他就成了一个国际艺术家。今天的中国是最具试验性的地方,活在其中,他就成为一个最具试验性的艺术家。

  长久以来,徐冰的作品围绕着“文字”“书”展开,但从世纪之交开始,徐冰创作中的另一条线索变得鲜明起来,那就是关注现实,向社会发言。中国丰富的社会现场强烈吸引着他敏锐的嗅觉。“不管是思维上还是生活方式上,中国基本上是当今世界上最活跃的地方。具体到当代艺术本身,中国有最需要和最适合当代艺术的土壤。”徐冰在2008年开始回国创作,同时担任中央美院的副院长。
  徐冰说自己的本事是“紧紧抓住时代生活”,时代步入了当代,他就是一个当代艺术家;时代把他抛到国外,他就成了一个国际艺术家。今天的中国是最具试验性的地方,活在其中,他就成为一个最具试验性的艺术家。
  《凤凰》是他回国后的第一件作品,缘起于北京一座商业大厦出资方兴致盎然的想要为大楼增添艺术气息,请徐冰来做一件作品。最后,旅居美国十多年的徐冰被“财富中心”的工地现场震惊了—“我惊讶的是,这么现代化的大厦,竟是由工作和生活条件这样差的一群民工,用这么原始的方式盖起来的。”“神鸟”由工业废料和建筑垃圾构成,繁华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问题一下子刺痛了公众的神经。
  2017年徐冰的新作《蜻蜓之眼》是他首次尝试指导电影,他使用监控影像拼接出一部剧情长片,提示人类对自身处境的陌生。然而此片并不想直接谈论监控和前卫艺术,这部“电影”在本质上是反电影的。如果说电影是白日造梦,通过虚构图像来制造真实的感觉,那《蜻蜓之眼》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完全是真实的监控影像却能拼凑出一个虚构的故事,假作真时真亦假。
  “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徐冰的艺术风格日趋鲜明,诠释了《周易》变动不居、唯变所适的智慧。在“徐冰:思想与方法”回顾展最后的出口处,题写着这样一句话,不妨看作徐冰对自己“思想”和“方法”的提炼:世界急速变异着,今天对旧有的任何领域或概念都要重新判断。
  如果某天徐冰从艺术家岗位上“退休”时,我们也许可以这样总结自己一生的作品:他只是变着法儿地提醒人们同一件事,那就是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其他文献
【摘要】核心素养是一個复合性概念,涵盖了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文化意识四个方面的内容。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以成绩为最终导向,导致“哑巴英语”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只有践行核心素养,初中英语课堂才能走向“新生”。  【关键词】初中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景晓红,江苏省苏州市昆山高新区吴淞江学校。  2014年3月,“核心素养”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并成为教
主持人语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关键时期。研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可以发现,所有学科都对“阅读”提出了要求。加强阅读研究已经成为各学科新课程改革的共同要求。学科阅读是落实高中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需要树立一种大阅读观,在学校形成全学科阅读的态势和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尤其是学科阅读素养。学科阅读能够加深学生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培养学
蒙瑞江生前留影  身患尿毒症的青年教师蒙瑞江,通过肾移植手术重获新生。岂知,新生活曙光初现,厄运竟再次降临:他又患上罕见的“极重型古兰巴雷综合征”,生命之火即将燃尽……这时候,蒙瑞江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将刚刚在体内存活两个月的获捐肾脏再捐出去!  他的遗愿能实现吗?  2015年2月1日,蒙瑞江脑死亡之后,国内首例移植器官再捐手术在广西解放军181医院肾脏移植中心进行……  2015年1月9日上午
《雪儿——一位中国母亲的故事》研讨会合影。  翻开世界文学史,讴歌母亲伟大的主题不计其数。因为母亲是带领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人。母亲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人格形成都有深刻的影响。  著名俄国作家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被认为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作。他笔下的母亲尼洛夫娜由一个胆怯的、提心吊胆、默默忍受着丈夫的打骂、迁就着儿子的呵斥、深受夫权压迫、目光短浅的家庭妇女,慢慢觉醒,逐渐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者。她
看牙医这件事听起来似乎是现代人的专属,然而考古学证据显示,我们的远古祖先可能早在1万多年前就已接受牙科治疗了。  考古学家们在一颗距今1.4万年前的古人类牙齿上发现了一处由燧石工具切割后留下的痕迹。他们相信,这表明当时这位古人正试图将龋齿的一小块区域去除,以减轻牙痛的困扰。  “基本上来说,这块被感染的牙组织是被人用某种很小的尖锐石器工具小心地从牙齿内部抠除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古人类学家史蒂
问:什么样的乳房最好看?  答:这一问题的答案和每个人的私人喜好有关。有人喜欢骨感的,有人喜欢丰满的。然而,在整形外科,美观的乳房有着一套美学测量指标。  问:乳沟是如何出现的?  答:乳沟都是挤出来的!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所以乳房并不是完美的半球形,而是接近水滴的形状。在不穿戴胸罩的情况下,自然浑圆的双乳会稍稍外扩,不会形成深深的乳沟。  问:哪种隆胸材料好?  答:目前,可用于隆胸的材料主要有
1860年10月初,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抢劫并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等皇家园林,并在事后声称,此举是对清政府在圆明园将英法被俘者虐待致死的报复。据笔者调查,学生对英法联军抢劫、火烧圆明园的了解,仅止于“强盗行径”“掩盖罪行”“英法联军蛮横”“侵略者本性使然”等抽象结论,既对学界流传已久的英法联军“报复说”并不清楚,更谈不上对这一说法真伪的辨析。围绕英法被俘者是否在圆明园内受虐致死这一问题,笔者和学生
七年来,他是对瘫痪妻子不离不弃、鞍前马后于病榻前的“模范丈夫”!但长年卧床的妻子渐渐变得多疑、暴怒,身心俱疲的他最终还是出轨了。经历一番良知折磨后,他积极遣散小三,回归家庭!没想到,小三产子逼婚!即便如此,他还是选择了家。但血案最终还是发生了,是什么让好男人最后举起了屠刀——病榻上的重症爱妻,好丈夫的爱从未远离  2007年10月的一天傍晚,辽宁省本溪市歪头山镇一户居民家中,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卧病
语文课本在编选时,就已经注意到文本阅读对写作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就以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的《六国论》一文为例,谈一谈文本教学对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作用。  一、论点的提出  文章开篇提出总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观点新颖深刻,有自己的思考,夺人眼球。  接着,作者将总论点分成两个分论点分析,将六国分成两类:一类是“赂秦者”,一类是“不赂者”。这样,对中心论点的分析就全面而辩证了。
武汉的陈化和邹茜是一对90后小夫妻,个性都很要强,婚后一度感到极度不适,甚至不惜离婚。  离婚前,他们决定把房子重新装修一下再出售,以便卖出更好的价钱。没想到,当房子装上了新的色彩,他们的婚姻也发生了改变。怎么会这么神奇?装修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新婚夫妻闹离婚,房子该怎么办?  2014年5月,在湖北省一家媒体组织的一次同城旅游中,24岁的邹茜结识了同是武汉人的陈化。两人一路上谈笑风生,彼此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