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循环肿瘤细胞、糖类抗原24-2、糖类抗原19-9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来源 :陕西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l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循环肿瘤细胞(CTC)、糖类抗原24-2(CA242)和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探讨它们与直肠癌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106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结直肠癌组,收集结直肠腺瘤患者100例作为结直肠腺瘤组,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CTC水平.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CA242和CA199水平.比较三组研究对象CTC、CA242、CA199水平.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结直肠癌患者CTC、CA242、CA199水平.分析CTC、CA242、CA199与结直肠癌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癌组和结直肠腺瘤组患者CTC、CA242、CA19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结直肠癌组CTC、CA242、CA199水平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组(均P<0.05).CTC、CA242、CA199水平在TNM分期为Ⅲ-Ⅳ期、分化程度为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中明显升高(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TC、CA242、CA199水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CTC、CA242、CA199水平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明显升高,且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目前,中式面点已经发展为品类繁多、滋味各异的中式点心,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地域特色和民族风俗.面对西式点心的竞争压力,本文从工匠精神的视角出发,结合当前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以及餐饮养生的大趋势,探索出中式面点传承和创新发展的路径.
2019年7月28日,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相关部门的报告,辖区内某乡镇卫生院发现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在10人以上,且中毒患者出现神志不清、头晕、呕吐及皮肤发绀等临床症状.就诊医生第一时间通过相关程序进行上报.市疾控中心接到通知后,立即成立事件处置小组,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取措施进行控制,防止事件的进一步扩大.
目的:探讨依普利酮通过靶向微小RNA(miR)-192和miR-29a/b/c减轻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损伤的机制.方法:将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依普利酮组,每组10只.通过实时定量PCR(RT-qPCR)分析各实验组大鼠肾脏组织中miR-192和miR-29 a/b/c的mRNA表达水平.使用血糖仪检测大鼠血糖,并对大鼠整体和肾脏组织样本进行称重.通过相关商用试剂盒检测大鼠尿蛋白、肌酐和血尿素氮的浓度.通过蛋白印迹分析大鼠肾脏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Ⅰ型胶原蛋白(C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趋势不断增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升高,由原来的吃的饱到现在的吃的好,体现了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的进步与发展.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和借鉴的背景下,中西式面点在制作方法、食材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本文对中西式面点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提出中西式面点的制作创新策略.
建立了灵敏快速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Fluorescence Detection,HPLC-FLD),检测小麦粉中L-抗坏血酸与D-异抗坏血酸含量.样品中的L-抗坏血酸和D-异抗坏血酸采用偏磷酸-乙酸溶液提取,经活性炭催化脱氢后,与邻苯二胺衍生成具有强荧光性的物质.以20 mmoL/L磷酸氢二钠水溶液和乙腈体积比90︰10为流动相,经亲水性Waters T3色谱柱分离,用配备荧光检测器的高效色谱仪进行测定.结果表明,L-
食用菌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和临床药物治疗等领域.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多糖生物活性和提取工艺方法不同,其在保健或临床治疗方面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本文对食用菌多糖生物活性的主要功能及提取工艺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总结,旨在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本文主要依据GB 5009.12—2017中的第一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品中的铅的含量,从试样制备、样品前处理、试剂及水、器皿及测量环节5个方面,分析影响铅测定结果的因素,并阐述控制措施,旨在提高食品中铅测定的准确性,为相关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通过增加血管生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影响大鼠随意型皮瓣存活的效果.方法:将随意型皮瓣模型大鼠随机平分为模型组、小剂量BMSCs组与大剂量BMSCs组,每组16只.模型组注射0.4 ml磷酸盐缓冲液,小剂量BMSCs组与大剂量BMSCs组于相同部位注射等体积BMSCs完全培养液(细胞浓度分别为2×108个/L和20×108个/L).比较三组大鼠皮瓣存活率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活性及形态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PC12细胞,将其分为阴性对照组和诱导分化组.诱导分化组使用浓度为50 ng/ml NGF,阴性对照组加入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性.制作细胞爬片后,于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活细胞形态.HE染色后,采用Image J软件对图片进行分析.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抗体荧光染色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染色情况.结果:CCK-8实验显示,诱导分化组PC12细胞活性高于阴性对照组(P<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对老年大鼠海马B淋巴细胞瘤-2(Bcl-2)、一氧化氮合酶(NOS)蛋白表达及神经元凋亡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9只亚急性衰老大鼠随机平分为模型组、咪达唑仑组和瑞马唑仑组.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认知功能情况.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丙二醛(MDA)含量.采用TUNEL法检测CA1与CA3区神经元凋亡指数.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Bcl-2、NOS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处理后第3、7天,咪达唑仑组和瑞马唑仑组逃避潜伏期高于模型组,且瑞马唑仑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