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们一同徜徉诗海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eizi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今天的自习课我们还进行诗歌背诵比赛吗?”孩子们期盼的目光令我欣喜。初三,七门功课多少内容要记,多少习题要做,孩子们却主动把每周一节的自习课让给了诗歌。就是这群孩子,两年前让我在上完诗词课后常感叹“给他们讲诗词就像在对牛弹琴”,但今天他们爱上诗歌了。我庆幸自己当初没有放弃培养孩子们爱诗的念头,因为我记得朱光潜先生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从以下几个方面我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诗海。
  一、反复诵读,品味音乐美
  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的特点。诵读是诗歌教学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孩子们在不理解诗意、没有掌握方法的时候读诗往往只是唱读,像念顺口溜。首先我会给他们正确的示范,或给他们播放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或亲自范读;其次指导他们把握好节奏,朗读的速度和重音;然后带领他们一起读。如上《木兰诗》一课时,我逐段示范朗读,边读边指导读法,然后与孩子们一齐诵读,多次反复后,他们慢慢领悟了节奏往往会随着诗的内容变化、诗人感情起伏变化而变化。
  二、想象意境,领悟情感美
  有人说“诗歌是幻想和感情的白热化”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总是浮想联翩,感情活动特别强烈,想象特别丰富。所以作为孩子们的领路人,要把孩子们引入诗人创造的意境中,我当然要先走一步,先去“探好路”。一方面我注重学习诗词鉴赏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我还注重学习诗词教学的技巧。让自己不仅能真正进入鉴赏的境界,为“带路”做好准备;还能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生动形象准确地表达出来,触发孩子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诗的意境。
  如上泰戈尔的《纸船》一课,我用一曲巴赫的《爱心协奏曲》做背景,在优美轻快的旋律中,我请孩子们回想自己在童年时如何放飞自己的梦想,让孩子们随着乐声沉浸在美好的时光中。然后我用多媒体展示了自己根据诗意制作的一个生动的flash短片,让孩子们想象泰戈尔笔下的小男孩如何借纸船放飞自己的梦想。于是孩子们轻易地进入了泰戈尔笔下那充满童真稚趣的幻想世界里,深切地领悟到诗人对儿童的热爱。
  三、熟读背诵,体验成功美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背诵的过程必须深思,深思达到一定程度,一定会有所“悟”,这种悟,不是靠别人对作品的分析指示说教获得的,是孩子们自己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反复思索自已发现的,这种发现定能让孩子们惊喜,因为他们能从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所以我特别注重诗歌的背诵,简单易记的诗词,要求学生预习时,先背好。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诗词,则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诗意,指导他们去找规律,帮助记忆。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叙事诗,诗歌较长,由四部分(四幅画面)组成,所以我指导学生把诗歌分成四个部分来读,每一部分的学习,由自读——小组品——齐读组成,四部分学习完后,再配合由四组画面组成的动漫朗读全诗。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诗歌分成四组画面印入脑海。最后学生能在一节课内,在动漫的提示下背诵全诗。这让孩子们感到自信:一节课就能背熟这么长的诗。怀着自信心他们自然能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诗歌的难点随之迎刃而解,孩子们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美。
  朱光潜先生还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每每和孩子们一起读诗、背诗,徜佯于诗海,我就庆幸自己是一位语文老师,诗歌让我们领悟了人生的精彩。
其他文献
我们参加中学语文课堂阅读课型实验已经三年了,最近,我采用说读课型上了雨果的《给巴特勒的信》,结果,引起了老师们对这堂课的争议。  主要争议点是视频《火烧圆明园》的安排是否合适。  作为执教者,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以图片《西洋楼景区》《圆明园全景》和视频《大水法复原》来复原圆明园的美,以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情
期刊
语文学科是涉及知识面最广博、内容伸缩性最大而可塑性最强的一门学科。无论是现实生活的世界,还是情感世界都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而且这种影响日益明显。如果说社会因素是一个大气候,那么,语文教学只是这个大气候下的一个小环境。回顾历史,面对现实,我们都真切的感受到社会因素一直都在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的语文教学。  一、 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现代语文教育的本位  现代语文教育伴随着现代白话文运动的不断深入扩展而
期刊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老师常常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检测,期中期末考试作文分数占学生语文总成绩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因此学生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总成绩。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呢?下面结合我对八年级的作文教学谈自己指导学生作文的一点做法:  一、讲授写作方法  八年级学生不同于六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再是单纯的写一人一事,而是有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期刊
一、用手打扫教室卫生  每天我都要检查学生的书本是否放整齐,课桌椅前后左右是否对齐,检查座位底下有无果皮纸屑,凡有的,一律不用扫把、簸箕,直接用手捡,用手捧放入垃圾篓。当这些同学用手捡瓜子壳,捡带着唾液粘着灰的槟榔渣,捡自己吐在地上的痰时,别提有多难受。不到一个星期,奏效了,大家都不再乱吐、乱丢,因为都知道成本太高,以前用扫把、簸箕怎么也打扫不完的垃圾,自从改为用手打扫之后,彻底干净了。其实,在我
期刊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材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空间。语文教学的美育不单是使学生获得愉悦感,而且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借鉴前人的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形成合乎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与此同时,接受文章的情感陶冶,形成学生美的心灵、美的人性。  一、妙用导语,感受美  人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
期刊
从传统水墨人物画到现实主义写实水墨人物画再到当代都市水墨人物画,其间发生了许多观念及形式上的转变。不同的艺术高峰代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价值标准,这种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的绘画变革,就是一个绘画历史的发展过程。  都市水墨人物画作为现代水墨画的一个分支,在中国现阶段的水墨画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作为水墨画的领航者打上时代的烙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都市水墨人物画可以说是在传统和写实水墨人物画的
期刊
《我的叔叔于勒》(以下简称《于》)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范进中举》(以下简称《范》)则是我国十八世纪的最负盛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精彩故事。这两篇小说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品,都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塑造上对后世文学的发展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范》和《于》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各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期刊
多媒体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能多
期刊
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如果只是就景物而写景物,那么即便写得再怎么细致入微,也最多只能给人以一种美感,而很难引起人们的深思;只有于山川草木的描绘中融进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入思考,并通过哲理的点染,将文章的主旨烛照得通明透亮,这才能使读者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在精神上受到更多的教益。有人说,“散文的诗意首先是思想的发光,而尤在于诗情和哲理的结合”,“哲理的最深处是感情的最强音,也是诗意的饱和点”,这话
期刊
一转眼,班主任工作也已做了十几年了,可是,实在惭愧,真没有做出什么骄人成绩,只是这么做着,有时很迷茫,很困惑。于是,这么多年过去,也就始终做了以下几点:  1、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激励和表扬对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我坚持每日选出每日之星,即每节课有任课老师选出表现优秀或进步的学生一名,再由值日班长选出每日表现优秀或进步的同学,大约一日奖励10名左右。第二日早上公布名单。并在学生中成立奖励创意小组,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