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点染 意与象通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wyniqt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如果只是就景物而写景物,那么即便写得再怎么细致入微,也最多只能给人以一种美感,而很难引起人们的深思;只有于山川草木的描绘中融进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入思考,并通过哲理的点染,将文章的主旨烛照得通明透亮,这才能使读者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在精神上受到更多的教益。有人说,“散文的诗意首先是思想的发光,而尤在于诗情和哲理的结合”,“哲理的最深处是感情的最强音,也是诗意的饱和点”,这话无疑是很有道理的。事实上,在许多名家的笔下,在那些出色的景物描写中,诗意和哲理确实总是非常完美的统一在一起。
  譬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如果只是写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美则美矣,却很难使人深悟出什么深意。所以,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莲外在形象的描写,他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了这样的哲理点染:“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有了这么一番颇富哲理的点染,我们就探视到了形象内涵的奥秘,就感受到了作者那绝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整个作品的意蕴也就由此而得到了很好的升华。
  在景物描写中作哲理点染,通常是通过作者直抒胸臆的警策之句来表现的。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在描写了青滩“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江水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的声势,以及一只木船逆流而上的景象之后,即直抒胸臆道:“但人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这样的点染发自肺腑,凝练隽永,饱含生活的哲理,因而也就起到了亮人眼目、启人深思的巨大作用。
  在景物描写中作哲理点染,也可以通过文中的人物之口来加以表现。如杨朔的《雪浪花》,一开头写了大海、明月、礁石、浪花,这大段的景物描写是大海的赞歌,更是浪花的赞歌。随后,作者又通过老泰山跟姑娘们的对话,点染出了浪花的特有性格:“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呀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经过这么一点染,“浪花”显然已经不仅仅只是浪花了,它已变而成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化身。所以,如果说开头的大段景物描写是在画龙的话,那么老泰山这一段生动的话语就是在点睛,龙身既就,一经点睛,整条龙自然也就活灵活现,富有无限生机了。
  在景物描写中作哲理点染,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谚语来加以表现。譬如朱自清的《春》,在描写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都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的景象之后,紧接着即写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一谚语就是全文诗意的内核,作者把它点染在生动的画面之中,和谐自然地形成了作品意境的焦点,这就使文章的主旨表现得更加鲜明,更为深刻了。
  尽管在景物描写中作哲理点染的方法不尽相同,但只要一经点染,就能“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使作品臻于“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如果在一篇作品中,既有自然景物的出色描写,又有作者情感的哲理点染,那就好比一幅山水画配上了一首题画诗一样,可以使人更觉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整个作品也就更充满了令人陶醉的诗情画意。
其他文献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灿烂的中国文化就是一部诗歌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意识决定于存在,诗来源于生活。诗离不开环境。这就为诗歌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提供了可能。而“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又是语文的重要特征,语文的人文性与环境教育的社会性在内涵和外延上有很多重合,这使语文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笔者就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期刊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兴趣开发不能忽视,教师要注重对他们的兴趣开发给予引导。“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观(事物或活动)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下面就学生作文兴趣的开发,克服教学行为的短期性问题谈三点看法。  一、兴趣的酝酿与积累  在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形成中,主体(兴趣力)始终起主导作用。因此,发挥教师的媒介作用、培养学生的作文
期刊
我们参加中学语文课堂阅读课型实验已经三年了,最近,我采用说读课型上了雨果的《给巴特勒的信》,结果,引起了老师们对这堂课的争议。  主要争议点是视频《火烧圆明园》的安排是否合适。  作为执教者,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以图片《西洋楼景区》《圆明园全景》和视频《大水法复原》来复原圆明园的美,以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情
期刊
语文学科是涉及知识面最广博、内容伸缩性最大而可塑性最强的一门学科。无论是现实生活的世界,还是情感世界都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而且这种影响日益明显。如果说社会因素是一个大气候,那么,语文教学只是这个大气候下的一个小环境。回顾历史,面对现实,我们都真切的感受到社会因素一直都在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的语文教学。  一、 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现代语文教育的本位  现代语文教育伴随着现代白话文运动的不断深入扩展而
期刊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老师常常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检测,期中期末考试作文分数占学生语文总成绩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因此学生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总成绩。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呢?下面结合我对八年级的作文教学谈自己指导学生作文的一点做法:  一、讲授写作方法  八年级学生不同于六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再是单纯的写一人一事,而是有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期刊
一、用手打扫教室卫生  每天我都要检查学生的书本是否放整齐,课桌椅前后左右是否对齐,检查座位底下有无果皮纸屑,凡有的,一律不用扫把、簸箕,直接用手捡,用手捧放入垃圾篓。当这些同学用手捡瓜子壳,捡带着唾液粘着灰的槟榔渣,捡自己吐在地上的痰时,别提有多难受。不到一个星期,奏效了,大家都不再乱吐、乱丢,因为都知道成本太高,以前用扫把、簸箕怎么也打扫不完的垃圾,自从改为用手打扫之后,彻底干净了。其实,在我
期刊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材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空间。语文教学的美育不单是使学生获得愉悦感,而且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借鉴前人的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形成合乎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与此同时,接受文章的情感陶冶,形成学生美的心灵、美的人性。  一、妙用导语,感受美  人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
期刊
从传统水墨人物画到现实主义写实水墨人物画再到当代都市水墨人物画,其间发生了许多观念及形式上的转变。不同的艺术高峰代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价值标准,这种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的绘画变革,就是一个绘画历史的发展过程。  都市水墨人物画作为现代水墨画的一个分支,在中国现阶段的水墨画创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作为水墨画的领航者打上时代的烙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都市水墨人物画可以说是在传统和写实水墨人物画的
期刊
《我的叔叔于勒》(以下简称《于》)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范进中举》(以下简称《范》)则是我国十八世纪的最负盛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精彩故事。这两篇小说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品,都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塑造上对后世文学的发展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范》和《于》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各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期刊
多媒体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能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