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指导八年级学生写好作文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ajh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老师常常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检测,期中期末考试作文分数占学生语文总成绩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因此学生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总成绩。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呢?下面结合我对八年级的作文教学谈自己指导学生作文的一点做法:
  一、讲授写作方法
  八年级学生不同于六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再是单纯的写一人一事,而是有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我首先让学生明确三大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能说出自己的作文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因为不同的文体写作要求不同,不能写成四不像。记叙文写作时要明确记叙的人称,记叙的顺序和记叙的要素;说明文要明确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的特点;写议论文要明确论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论证过程是否合乎逻辑。
  其次,向学生讲清楚一篇好的作文标准是什么。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每接一个新的班级我都要先讲好作文的标准,这一点非常重要。我给学生打了一个比方:一篇好的作文就像一个好的建筑物,如果你的建筑物是一座房子,首先你要想的是建造它有什么用途,是用来自己居住?还是当作商品房来买卖,还是用来做餐厅或客房?我们写文章时第一步也要考虑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如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的课文《背影》作者是写自己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以及父子之间的情谊;《老王》这篇文章是作者杨绛要告诉人们对于弱者不幸者,社会上的人应该对他们表示同情,因此我们在写文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写好作文的标准之一。
  二、练习写作
  要想自己会驾驶汽车,只学习理论是不行的,必须亲自驾驶汽车到公路上试一试。同样学生写作文也是如此,老师只讲理论学生不去练习写作是写不出好作文的。为了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学习完第二单元以后我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父亲》,之所以布置这篇作文是因为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让世界充满爱”,并且这个单元的课文《背影》《台阶》都是写父亲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没有材料是写不出好的文章,因此我首先从指导学生选择材料入手。(一)从课本中学习选材。结合第二单元课文《背影》《台阶》《老王》《信客》这些写男性的文章中选材,找出它们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进行归纳,让学生拿他们跟自己的父亲做一比较,找出相似之处作为写作的材料。(二)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父亲,记录父亲的言行,也可以听爷爷奶奶或妈妈介绍,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三)现在学生星期天大多在家上网,可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父亲的材料。材料收集完成之后让学生利用课堂上四十分钟的时间完成不少于600字的作文。经过练习选材,学生不但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作文,而且作文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评讲作文
  讲评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很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讲评选材和立意。如《我的父亲》这篇作文,我首先讲评学生选材立意中的优缺点,很多同学选择了父亲不仅给自己以物质方面的关心和帮助,而且还注意给自己精神上的安慰。如父亲给我买衣服,买学习用品,买和别人一样的玩具等;当自己犯了错误父亲不是用拳打脚踢而是对自己说服教育,让自己明白道理,成为知心朋友。这些材料都很好都能体现父爱这一主题,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写父亲冒雨送自己上学或到学校为自己送东西被大雨淋湿了,因此而感冒发烧;夜里自己生病是父亲背着自己到医院看病,因看护自己而累倒。这些材料能够表现父亲对自己的爱,但材料陈旧不吸引人。作文选材需要进行艺术的加工,但决不能夸大事实,让人不相信。一个班级五十名同学,选择因自己过错使父亲死亡的就有四五人之多 ,这种材料是不可取的。作文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材料不真实中心怎么能站住脚呢?
  其次学生自评与互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好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我在要求学生对作文进行自评互评时提出了如下要求:要看自己的或是他人的作文选材是否真实,详略是否得当,中心是否明确,段落层次安排是否合理,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运用正确,书写是否工整清楚,字数是否达到了要求。如果在文章中找出了错别字,一定要写在改错本上,没有达到字数要求的同学要重写一篇。学生通过互评找出了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写作习惯也越来越好,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其他文献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
期刊
美国教学法专家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课堂提问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却大多存在着课堂提问模糊不清、过于概括、提问缺乏针对性以及提问一点即过、流于形式等问题。如何正确地进行课堂提问,发散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语文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
期刊
语文教学的新课程改革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为了实现语文教育教学的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方法和途径较多。在教育教学中,立足于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各种有效的方法,并针对语文素质教育的特点,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丰富课堂,形成特色  在我的教学里,优化每一堂课,主要是融进音乐、绘画、植物标本制作、剪纸艺术、园艺栽培、手工制作、表
期刊
每当我告知学生下一节课为写作课的时候,班级里总会唏嘘一片。是的,学生普遍恐惧写作,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话题时脑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写什么,不知道从哪儿开始下笔。由于刚入初中的孩子对于作文锻炼还少,在面对话题时,缺乏足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使得他们提笔皱眉,无法得心应手。  虽然学生害怕写作,但学生并不拒绝阅读。我时常会给学生发一些不带任务的阅读材料,学生很乐意接受这些东西,我的学生反映
期刊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教师应当把人格教育广泛地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现自己的才能所在领域,找到自我发展的生长点,由一方面的成功启动其他方面的进步,树立正确的信仰,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自身的完善和最大可能的发展。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结合本学科特点进行人格教育,完成“育人”这一职能呢?  我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作文如做人”的道
期刊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是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条基本观念,这一理念,昭示着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提高角色意识,能够成功地驾驭课堂,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辟出一片葱茏的语文绿地。  一、对话教学:“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
期刊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灿烂的中国文化就是一部诗歌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意识决定于存在,诗来源于生活。诗离不开环境。这就为诗歌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提供了可能。而“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又是语文的重要特征,语文的人文性与环境教育的社会性在内涵和外延上有很多重合,这使语文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笔者就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期刊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学生的作文兴趣开发不能忽视,教师要注重对他们的兴趣开发给予引导。“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观(事物或活动)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下面就学生作文兴趣的开发,克服教学行为的短期性问题谈三点看法。  一、兴趣的酝酿与积累  在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形成中,主体(兴趣力)始终起主导作用。因此,发挥教师的媒介作用、培养学生的作文
期刊
我们参加中学语文课堂阅读课型实验已经三年了,最近,我采用说读课型上了雨果的《给巴特勒的信》,结果,引起了老师们对这堂课的争议。  主要争议点是视频《火烧圆明园》的安排是否合适。  作为执教者,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要“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以图片《西洋楼景区》《圆明园全景》和视频《大水法复原》来复原圆明园的美,以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情
期刊
语文学科是涉及知识面最广博、内容伸缩性最大而可塑性最强的一门学科。无论是现实生活的世界,还是情感世界都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而且这种影响日益明显。如果说社会因素是一个大气候,那么,语文教学只是这个大气候下的一个小环境。回顾历史,面对现实,我们都真切的感受到社会因素一直都在影响和左右着我们的语文教学。  一、 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了现代语文教育的本位  现代语文教育伴随着现代白话文运动的不断深入扩展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