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标点符号的复习策略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shaos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标点符号的考查呈淡化趋势,很多省市时考时不考,2010年就仅有湖北省、山东省 、重庆三地考查。但我们不能因为考的少了,备考就不重视了。事实上,高考试题除了直接考查标点符号的几种题型——选择题、辨别题、改错题之外,还有很多试题间接地考查标点符号,如语言表达题和作文,特别是作文,考生写作文时一段话几乎是一逗到底,只是到段落的最后用一个句号,整篇作文只见逗号和句号。甚至还有考生在作文的一行之首出现句号、问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叹号,更有甚者不知破折号和省略号应该占两格位置,不知如果省略的是一大段或几段文字,就用十二个圆点表示,单独成行,不顶格等等,针对学生在辨析、应用标点符号中常出现的问题,下面我将从行文时要注意的标点符号的位置和标点符号的易混点这两个方面来谈一谈。
  首先谈谈行文时标点符号的位置。鉴于很多学生行文时不能正确放置标点符号的位置,在此特做强调:一篇文章有一两个标点放错位置看似无大碍,但给阅卷老师留下的影响极差,一个连标点的基本用法都不了解的学生语文素养不会好到哪去,这样无形间就影响了作文的得分。
  熟悉了标点符号的位置后,下面我将给标点符号易混点开一个清单。在这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涵盖了七种点号(句中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和句末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和七种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书名号、专名号),除了着重号、间隔号这两种标号没有考查过外,其余标点符号都已考查过。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学生大多有所了解,下面我将着重给高考常考的几种标点符号易混点开一个清单。
  一、使用省略号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正确处理省略号前后的点号问题
  一是省略号前是个完整的句子的,省略号前应使用句末标点,表示省略的是句子;二是省略号前不是完整句子的,省略号前一般不用点号,表示省略的是词语、短语;三是省略号后一般不用标点,但有时省略号后面也可以用句号(有时在引文中只引用前面的,而取消后面的,这时省略号后面要加句号。凡是句意有尽头的省略号,后面也要用句号,因为这个句子是句子是整句省略一部分。)
  2.如果省略的是一大段或几段文字,就用十二个圆点表示,单独成行,不顶格。(而不少同学写作文在表示省略的是一大段或几段文字时,常错误的竖排用六个圆点表示)
  3.用了“等”“等等”就不能再用省略号。(省略号和“等”“等等”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又有不同,省略号表示的可以是各种需要省略的,而“等”、“等等”只能是类似的词语或意思。)
  4.状语内部或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不能用省略号。
  5.并列的词语三个或三个以上才能用省略号。
  二、使用问号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连续问,每个分句后都用问号。
  2.选择问,只在最后一个分句后用问号,中间分句为逗号。
  3.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样、怎样等),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述语气或祈使语气,不是疑问句,不能用问号应用句号。
  三、使用逗号和顿号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顿号和逗号都属于句中点号,都表示并列关系。但前者主要用于句子内部成分或短语间(主要是并列的词或词组)的停顿,后者主要表示一句话中间的短暂停顿。两者所彰显的层次不一样,语气停顿长短不同:逗号>顿号。
  1.当并列词语用作句子谓语或补语时,用逗号不用顿号。
  2.较长的并列成分或词组间,用逗号不用顿号。
  3.并列成分或词组间有大小分层时,大并列用逗号,小并列用顿号。
  四、使用冒号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一个句子不能出现两个冒号
  2.句中插说后用逗号不用冒号。
  3.冒号不能和“即,是,就是,如”连用。
  4.冒号一般管到句终,不能管到句终则不能用冒号。
其他文献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候的教育所无法弥补的。”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以人文的目光关怀人与自然,关注时代与社会,从而达到丰富情感、修养、发展健全人格的目的。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些思考和探索,从三个方面潜移默化的用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灵魂。 
期刊
《雷雨》序中曾说过:“我爱着《雷雨》如欢喜在融冰后的春天,看一个活泼的孩子在日光下跳跃,或如在粼粼的野塘边偶然听得一声青蛙那样如此欣悦。”那是因为她塑造了有血有肉的“生命”。  繁漪和侍萍都是被欺辱、被损害的妇女,面对命运的不公平,她们都有所反抗。在中国妇女解放道路上,繁漪可以说是先锋,侍萍也有了朦胧的觉醒意识。  一、从家庭出身方面比较  繁漪出身与中小资产阶级家庭,而侍萍出身贫苦,“她不是小姐
期刊
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时减少,教学内容增加,老师们普遍感到语文教学时间不够。如何做一个称职、优秀的,尤其是受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来上好语文课呢?依据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热爱语文学科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课,欣赏自己所教的语文课中的教学内容,才会上好语文课。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欣赏语文的品质,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语文课中的一切
期刊
一、熟悉《考纲》  1.《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E。  这几个方面就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内容。概言之,凡诗歌鉴赏题不外于考查理解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这几方面的内容。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
期刊
所谓创新作文,是指创作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有创新性的文章。其中立意的创新至关重要,因为作文立意是通过思维确定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的,是文章成功的关键所在。创新作文的关键是立意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培养立意创新行之有效的一条途径。  一、顺向延展思维  顺向延展思维就是以题目或材料为出发点,采用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个别到一般等延展思维方式,不断拓宽、加深思维空间,创
期刊
语文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视、读、听、说、写综合素质,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追求的共同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尝试着培养学生听视结合、听析结合、听写结合、听说结合和听赏结合的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进行《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课时,我就是这样尝试的。我在充分挖掘相关资料的基础之上,精心的制作课件,大胆的创新授课方式,整节课不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充分培养了学生视读听说写的综合能力。  首先,在课
期刊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我实行了“课前五分钟”活动,每天由一名学生主讲,其他同学参与互动,内容由这名同学自己搜集、挖掘。针对高中语文不同年级学习框架特点,“课前五分钟”活动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要求。高一可以把重点放在字词基础知识的积累上;高二由于作文写作要求的提高,面对学生“原材料”的缺失,可以把重点放在作文素材的积累上;高三综合性加强,可以把重点放在不同模块的专题训练上。  下面是高二、五班一次“课前五分
期刊
作文评语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师生双向交流的文字形式,是教师对学生写作热情的回应。要想让批语对学生的作文既有指导作用,又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我通常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用真情   习作批语实际是教师内心情感流露,当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时,他们希翼得到心灵上的呼应。因此,教师书写批语,必须用上真情,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使学生深受感染,动情悟理。  如一位学生在《我的妈妈》一文中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选修课教学“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的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当我们拿到第一本选修教材《古今中外文人传记》时,却发现问题太多。  首先是教师的备课量太大,这个问题在我们这样的学校并不好解决,一方面学校没有条件供我们开设专门的选修课室,不可能让学生完全自由选修课程,根本谈不上走班选课制度;另一方面年级组织的老师集体备课更多的是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探讨,
期刊
名著的范围很广,这里仅指文学名著。阅读名著可以更好地储备写作素材,考生在构思考场作文时,可以轻松自如地把名著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或截取或移植,根据作文的具体要求,把握好角度,极易在千篇一律的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因为,你是最了解这部名著的,你的这一篇习作肯定与众不同。十年前的一篇《赤兔之死》曾无数师生折服,个中奥秘即在于此。  那么如何通过精读名著来写作文呢?  一、要甄选。现在的网络十分便捷,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