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听力\口语的重要性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o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视、读、听、说、写综合素质,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追求的共同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尝试着培养学生听视结合、听析结合、听写结合、听说结合和听赏结合的能力,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进行《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课时,我就是这样尝试的。我在充分挖掘相关资料的基础之上,精心的制作课件,大胆的创新授课方式,整节课不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且充分培养了学生视读听说写的综合能力。
  首先,在课前,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充分的预习,让学生达到熟练朗读,程度较好的要求背诵。同时,让学生结合有关注释,对这首词基本大意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其次,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在邓丽君优美动听的《但愿人长久》歌曲声中导入了本课的学习。这首由梁士宏作曲、歌词就是《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原词的歌曲,旋律回环婉转,还是首流行歌曲,学生一下子就被感染了,许多跟着轻声地哼唱起来。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了第二组课件,关于对作者苏轼的介绍和写词时的背景(重点处我用光笔着重指出)。
  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很多时间,培养了学生视读能力。还让学生对作者写这首词时的遭遇、心境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拉近了时空,产生了思想上的初步共鸣。
  第三,我打开了第三组音频加动画的朗诵课件。学生在丰富的视觉享受和听觉享受上,对朗诵的技巧有了清楚的了解,他们默默的跟着朗读起来。并且进一步加深了对词的意境的感悟。学生看完后,我不失时机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都领悟到了几幅画面,然后进行提问,让学生有层次的叙述,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对整首词的赏析奠定了基础。
  第四,出示第四组课件。这张课件我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对词作了简单的赏析。对主要方面作了突出强调。
  这首词运用行的描述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旷高远的境界氛围,反衬出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了浓厚的哲学意味,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上片写“望月”。尤其注意“我欲乘风归去”一句。为何归去呢?从作者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影响很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所以常有出世等仙的想法。之所以如此,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人世间有太多的不称心、不如意之事了,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接下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几句,词人感情忽转急下。写出了词人矛盾的心理。此矛盾足能说明作者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豪迈的作风,也正合他豪放派词人代表的身份。
  下片主要写“怀人”。由中秋月圆联想到了人间的离别,同时感慨人生的离合无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是人们最美好的心愿。通过音频视频配合的赏析,让学生充分了解了全词的意境豪放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让学生得到了健康的美学享受。
  第五,我出示第五组课件。一组关于歌颂亲情、望月抒怀的歌曲让学生欣赏。在让学生感受乐曲带来的亲情感的前提下,我布置了一个以“中秋”为话题的短文练习。要求语言精练,想象丰富,构思新异。这样一来,在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又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这节课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仿佛置身到了那个美好难忘的中秋之夜,与大文学家苏轼同悲、同喜、同乐,思维和感想互相交织,再现了整首词的创作经过和整体的意境,达到了美不胜收的绝美效果。同时,让学生把视读听说写有机的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认知的水平。
其他文献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文教育就是一场春雨,如何让这场春雨滋润学习心田,值得每个教师深思。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渗透是主要途径。那么,何为人文?何为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熏陶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内而外的文化形成,又强调自我体悟,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与
期刊
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上努力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把学生教“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以别开生面的导课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导课,历来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一个独特新颖的导入就像一把钥匙,可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诗歌朗诵、放古典音乐或赋予丰富想象的情境等等。这些都能帮助学
期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一直都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现代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用过多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忽略了现代文教学的本质,与新课标的理念相违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切实可行的能使现代文阅读取得实效的行为进行教学。  一、多重对话,走进文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
期刊
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主教育,是实现自主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主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主教育的成就和标志。蒙阴县实验中学2010级一班自开学以来就努力地探索自主管理的模式,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一、组建一个向心力、凝聚力强的“自主管理能手”队伍  班干部作为联系班主任与学生的桥梁,其整体性的好坏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与风气。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己选拔班干部。
期刊
班主任的工作精神是辛勤,是细心,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老黄牛精神。在班主任的众多工作 中,其中,谈话对于师生之间沟通思想,交换意见,交换信息,解决矛盾,融洽感情,增强信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与学生谈话呢?  一、要做有准备的谈话   谈话前一定要琢磨谈话对象的心理以及在谈话过程中他将有如何的应对。不是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吗?这样才能让谈话达到你的预期目的。  二、要选择正确的时间
期刊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候的教育所无法弥补的。”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以人文的目光关怀人与自然,关注时代与社会,从而达到丰富情感、修养、发展健全人格的目的。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些思考和探索,从三个方面潜移默化的用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灵魂。 
期刊
《雷雨》序中曾说过:“我爱着《雷雨》如欢喜在融冰后的春天,看一个活泼的孩子在日光下跳跃,或如在粼粼的野塘边偶然听得一声青蛙那样如此欣悦。”那是因为她塑造了有血有肉的“生命”。  繁漪和侍萍都是被欺辱、被损害的妇女,面对命运的不公平,她们都有所反抗。在中国妇女解放道路上,繁漪可以说是先锋,侍萍也有了朦胧的觉醒意识。  一、从家庭出身方面比较  繁漪出身与中小资产阶级家庭,而侍萍出身贫苦,“她不是小姐
期刊
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时减少,教学内容增加,老师们普遍感到语文教学时间不够。如何做一个称职、优秀的,尤其是受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来上好语文课呢?依据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热爱语文学科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课,欣赏自己所教的语文课中的教学内容,才会上好语文课。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欣赏语文的品质,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语文课中的一切
期刊
一、熟悉《考纲》  1.《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总体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E。  这几个方面就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内容。概言之,凡诗歌鉴赏题不外于考查理解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这几方面的内容。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  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
期刊
所谓创新作文,是指创作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有创新性的文章。其中立意的创新至关重要,因为作文立意是通过思维确定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思想的,是文章成功的关键所在。创新作文的关键是立意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培养立意创新行之有效的一条途径。  一、顺向延展思维  顺向延展思维就是以题目或材料为出发点,采用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物及人、由个别到一般等延展思维方式,不断拓宽、加深思维空间,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