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son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时减少,教学内容增加,老师们普遍感到语文教学时间不够。如何做一个称职、优秀的,尤其是受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来上好语文课呢?依据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热爱语文学科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课,欣赏自己所教的语文课中的教学内容,才会上好语文课。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欣赏语文的品质,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语文课中的一切过程和素材以及活动,我们的心理才会是愉悦的,我们的精神才会饱满,我们才愿意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语文教学工作中去。才会去博览群书,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也才会有上好语文课的能力,具备上好语文课的气势,才会把上语文课当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包袱。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赖和崇拜,“亲其师,信其道”。
  二、要注重阅读教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等。可见多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反复读是理解文章的根本方法,善于读书是能提高自身素质、智慧的。
  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比讲解课文,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阅读、大量积累。语文教材提供的阅读量是有限的,语文素材积累也是有限的,只有借助教材通过“读”的引领,让学生养成了读书习惯,学生才会在课外找书读,在生活中拓展阅读量;只有凭借课本通过“读”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感悟文本的情趣。在指导学生朗读中进行语文教学,在引领学生读书中落实教学目标。比如学生读《声声慢》,明白了《声声慢》就是李清照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才会进一步去阅读词人的其他作品,更深层次地了解词人所处的时代特点、家庭变故等。时下一些庸俗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进入校园,对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很有诱惑力,它极大地抢占了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老师要正确引导,读一部文学名著,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对话;可读一部庸俗、低劣的作品,却如同与一个浅薄无聊、恬不知耻的势利小人交谈。
  三、要少讲授多倾听
  语文学科重在学生感悟、理解,老师的“讲授”,就是把自己所知道、所理解、所感悟的东西传授给学生,那样学生等着接受就行,一个人的思维代替了几十个人的思维,一个人的生活经验代替了几十个人的生活经验,学生完全被禁锢。因此老师要“少讲授”,这样学生没有多少现成的东西可以接受,只好自己去学、去理解、去感受,学生却在不经意间被解放了,可以自己思考,可以结合自己的爱好,联系自己的生活去理解、去感悟了。“讲”和“少讲”,便在无意中促使学生形成了被动和主动两种截然相反的学习态度,形成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但是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文的重点,牵动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声声慢》,此词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怀乡之思、寡居之凄写成的。因词人生活的变化,词的风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发展为哀婉凄凉、忧愤深沉。而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过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加之创造性的连用叠词等来渲染和传达的。因此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及作用,在诵读中捕捉词中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并结合意象特点、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这样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老师要重视倾听。听一听学生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兴趣是什么、思维倾向是什么?真正尽可能做到“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会“听”的语文老师,才会教出会“说”的学生。首先要有听的耐心,尤其在面对表达不流畅,不清楚的学生时,老师一定要耐心听完学生的发言,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如果学生在发言时因为说得不好而被老师打断或中止,他必然会有失败、受到挫折的感觉,必然会损伤他在言语表达上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同时注意在听的时候与学生保持情感上的交流,要让学生从老师的动作、眼神和表情中看到鼓励,看到赞赏,从而获得成功的感觉。
  语文课堂上少讲多听,才能让学生真正有展现自我感受的空间和时间,才有可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提高表达的能力,增强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四、要强化能力训练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例如,变教师评改作文为学生互批互改,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样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在评改、审查、商榷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贯穿始终。通过阅读,了解了同学作文的思路,并且使自己的作文思路更清晰,从而起到了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还可以开展课前“诗文朗诵”和“听记故事”的训练或者看视频短片写评论等,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注意力,培养了积极思维的习惯,改变了学生在“听、说”方面的消极状态,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改革旧的语文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其他文献
诵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也是我国传统的教法与学法。所谓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念的方法,直至熟读成诵或背诵。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于诵读作过肯定与推崇。汉代辞赋大家杨雄说过:“能读千赋则善赋。”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凑。”现代著名学者朱光潜曾说过:“学国文别无奥诀,只要熟读范文多篇,头脑里甚至筋肉里都浸润下那一套路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
期刊
课堂增效,也就是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走着过去的路。二是有惰性,教师几乎都是拿来主义,很少有创新精神。三是关注点有偏差,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四是反思少。鉴于这种种情况,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课堂增效,必然要求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一、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
期刊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始,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  一、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
期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文教育就是一场春雨,如何让这场春雨滋润学习心田,值得每个教师深思。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渗透是主要途径。那么,何为人文?何为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熏陶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内而外的文化形成,又强调自我体悟,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与
期刊
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上努力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把学生教“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以别开生面的导课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导课,历来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一个独特新颖的导入就像一把钥匙,可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诗歌朗诵、放古典音乐或赋予丰富想象的情境等等。这些都能帮助学
期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一直都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现代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用过多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忽略了现代文教学的本质,与新课标的理念相违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切实可行的能使现代文阅读取得实效的行为进行教学。  一、多重对话,走进文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
期刊
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主教育,是实现自主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主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主教育的成就和标志。蒙阴县实验中学2010级一班自开学以来就努力地探索自主管理的模式,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一、组建一个向心力、凝聚力强的“自主管理能手”队伍  班干部作为联系班主任与学生的桥梁,其整体性的好坏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与风气。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自己选拔班干部。
期刊
班主任的工作精神是辛勤,是细心,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老黄牛精神。在班主任的众多工作 中,其中,谈话对于师生之间沟通思想,交换意见,交换信息,解决矛盾,融洽感情,增强信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与学生谈话呢?  一、要做有准备的谈话   谈话前一定要琢磨谈话对象的心理以及在谈话过程中他将有如何的应对。不是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吗?这样才能让谈话达到你的预期目的。  二、要选择正确的时间
期刊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候的教育所无法弥补的。”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以人文的目光关怀人与自然,关注时代与社会,从而达到丰富情感、修养、发展健全人格的目的。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些思考和探索,从三个方面潜移默化的用人文精神滋养学生灵魂。 
期刊
《雷雨》序中曾说过:“我爱着《雷雨》如欢喜在融冰后的春天,看一个活泼的孩子在日光下跳跃,或如在粼粼的野塘边偶然听得一声青蛙那样如此欣悦。”那是因为她塑造了有血有肉的“生命”。  繁漪和侍萍都是被欺辱、被损害的妇女,面对命运的不公平,她们都有所反抗。在中国妇女解放道路上,繁漪可以说是先锋,侍萍也有了朦胧的觉醒意识。  一、从家庭出身方面比较  繁漪出身与中小资产阶级家庭,而侍萍出身贫苦,“她不是小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