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精神与创新

来源 :公务员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1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热衷谈论“自主创新”,关心中国的专家学者为什么得不到诺贝尔奖,中国的产业为什么只能来料加工却少有自创品牌,中国的孩子为什么考试成绩突出却缺乏创造性,连外来的教练也感慨中国的球员踢球为什么那么刻板单调没有想象力……
  为什么?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总体上表现为“趋同”,而不是“质疑”。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要以表现“趋同”为目的,要刻意掩饰、打磨、销蚀个性和异见,不提倡、不欣赏、不奖励“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中国人的一生,基本是“趋同”的一生,小时候要听妈妈的话,因为妈妈总是为孩子好的;上幼儿园要听阿姨的话,因为阿姨的话总是对的;上小学要听老师的话,因为老师的话代表知识;到了中学、大学照样要听老师的话,因为老师的话即便不是绝对真理,起码也是标准答案;终于上班了,还要听领导的话,因为领导的话就是指令、就是规范、就是标准、就是员工的奋斗目标、就是无言的生计;结婚了要听老婆的话,因为老婆的话意味着家庭和谐和幸福,不听肯定是不行的;终于熬成了前辈,要听儿女的话,孩子都是孝顺的好孩子,不听恐有后顾之忧。如此一说,就意味着小时候要和爸妈保持一致,上学要和老师保持一致,工作要和领导保持一致,结婚要和老婆保持一致,老了要和孩子保持一致。这种“一致”性,成了我們中国人的一个传统,一个习惯,一个无需要求而自觉奉行的行为标准,一个近乎本能的下意识选择,一个社会普遍认同、不仅律己而且律人的严格规范。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尊崇它,或许不能让一个人卓越,但可以让他稳妥和保险;怀疑它,有时需要勇气和代价。不能简单说这种“一致”性是个好东西,还是坏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养成对师长、对权威、对组织、对社会、对规则的尊重,对家庭、对社会、对一般人际关系的稳定,无疑具有良好的社会作用。
  但与此同时,它也自觉不自觉地束缚了中国人的精神,妨碍了怀疑能力的培养,质疑能力的发挥,成了自主创新的思想桎梏。一般说来,人的质疑能力首先来自学习,来自对前人思想和知识的尊重。这决定了质疑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恰恰是以“趋同”为特征的。没有思想与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没有足够的“内存”,放肆而狂妄地随便质疑,那是一种颟顸和愚蠢。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饱学之后才能质疑。恰恰相反,质疑作为一种能力和素质,本身就是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创新的前提是对旧知识的质疑。在知识面前,既要保持应有的敬畏,更要有理性的质疑精神。尽信书不如无书,对权威只有崇拜而没有怀疑,结果只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跪在地上的可怜信徒。真理是不怕被质疑的,正是在不断地被质疑、被修正的过程中,才愈益显示出真理的光辉。而那些害怕人家质疑的东西,往往是不堪一击的“银样镴枪头”。
  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公认最博学的伟人。从青年到老年,他一直信奉的格言是“怀疑一切”。而“狂人”尼采更是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响亮口号。这种“怀疑”和“重估”,没有导向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相反,它促进了人们对自然、历史、社会、人生更深刻的把握,对客观规律更全面的认识。马克思的“怀疑一切”使他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创立唯物史观,指导全世界的无产者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尼采的超人哲学虽然为纳粹法西斯所利用,但作为一种深刻的哲学学说,同样启迪群伦,使我们的精神生活上升到更高的层面。
  当今时代是一个自主创新的时代,是一个呼唤思想巨人、呼唤核心技术的时代。谁具有充分的创新能力,谁能引领当今世界的走向,谁就站在了生态位的高处和食物链的顶端。而创新素质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强弱,创新成果的多寡,将决定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胜败。一切自觉不自觉地害怕、抵制、压抑、阻止质疑精神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虚弱、苍白、怯懦、无能的表现,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进步的障碍。
  (摘自《理智的勇气:朱铁志杂文自选集》)
其他文献
世间只有两件事,一件是关你屁事,另一件是关我屁事。  这是我在停用朋友圈后最明显的感悟。  掐指算算,从三年前发第一条朋友圈开始,微信的好友也从个位数慢慢积累到了近千人,如果硬要说当时停用 朋友圈的理由的话,好友数目的急剧增多是直接的导火索。增多的这些人里面,包括了领导、家长、买东西硬要加你 的营业员、楼下经常叫的外卖店老板,等等。  所以发朋友圈这件事情有了越来越多深刻的含义。比如发张出去吃饭的
期刊
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在你寄托了全部心神的目标消失后,随之而来的不但不是解脱,还有巨大的孤独和空虚。  之所以重新思考起这件事,是因为从国内朋友那里听到一则案子。一个17岁的高中生,在高考之后,留下一段感慨人生空虚的语言后,跳崖自杀了。他学习不错,正是在高考过后旅游的时候走的。遺书中写着,“世间本无安心所,何事空留皮囊在人间。”我想这“安心所”应是在说生活的价值。  这个世界似乎无比繁荣,却又似乎无
期刊
职场有真正的朋友吗  我博士毕业后一直在美国工作,还真没经历过尔虞我诈的事情。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职场非常奉行“职业精神”,你是去工作的,不是去交友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以“职业精神”为宗旨。  法国管理学教授艾琳迈耶曾经这样描述美国与其他一些国家在职场文化上的差别:全世界范围,美国人的商业准则是最以任务为导向的,管理者和雇员更专注于工作。他们的想法很单纯,就是希望完成工作而已。但在其他许多国家,
期刊
近些年来,包括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在内的“主动交通”模式越来越火热。“健康”“绿色”“便捷”等优势是人们选择这些交通模式的重要原因。但是,也有不少人在担心,因为城市中不算良好的空气环境,这些直接暴露在户外空气中的交通和运动模式是不是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那么,一方面是空氣污染可能导致的损害,另一方面是主动交通能够带来的健康收益,这两者,究竟孰轻孰重呢?  来自剑桥大学、伦敦帝国学院、苏黎世大学等
期刊
有人问左宗棠:“天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左宗棠回答:“三尺。”  提问者不以为然道:“我们每个人都超过三尺,如果天地间止有三尺,天空岂不都是窟窿?”  左宗棠回答说:“所以啊,我们学会了低头。”  学会低头,百事可为。  低头不是软弱,不是无能,而是一种气度,一种智慧,一种修养。  01 笑着低头,是一种智慧  人生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低头不是自卑,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智慧。  笑着低头,就是把
期刊
武则天统治时期大肆任用特务诛杀异己,大臣人人自危。可是那时却有一个敢于和酷吏斗法、维护良善的著名“法官”,他就是徐有功。  与武则天当庭辩驳  徐有功(640-702年),出身书香门第,年轻时以“明经科”出仕。先是担任蒲州司法参军(主管司法审判辅助官员),在武则天称帝的前一年(689年),被调到朝廷任司刑(大理)丞,以后就长期在朝廷的司刑寺(大理寺)、秋官(刑部)、肃政台(御史台)三个司法部门任职
期刊
老主任是我十分敬重的领导,他出身贫寒,靠着自己的努力,凭着过人的智慧,一步一步艰难地走上了领导岗位。可能因为我是农家子弟,在我的身上看到了当年的他,所以他时不时地对我指点迷津。对于他的话,我总是仔细揣摩,认真品味。都说酒后吐真言,老主任醉醺醺之后总是对我说:“人呀,一定要低调低调再低调。”但有时候又对我说:“人呀,该高调还得高调啊。”这样的话听多了,我有点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在低调和高调之间到底该
期刊
人生中的大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但是,唯有思考这些问题的人才可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准则。  人生中有些事情很小,但可能给我们造成很大的烦恼,因为离得太近。人生中有些经历很重大,但我们当时并不觉得,也因为离得太近。距离太近时,小事也会显得很大,使得大事反而显不出大了。隔开一定距离,事物的大小就显出来了。我们走在人生的路上,遇到的事情是无数的,其中多数非自己所能选择,它们组成了我们每一阶段的生
期刊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刃;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
期刊
经历丰富的人,聚会碰到有饭局的时候,会留意主办方点了什么菜。如果点的菜明显多了,就会显得过于客套,令人感到不适;点的菜如分量不足,便会看菜吃饭,看菜下筷,不会独吞独食,不理会他人。一顿饭、两顿饭,一回生、两回熟,大致可通过接触、就餐,初步了解一个人的脾性。看菜吃饭几乎成为许多家长从小教育孩子懂得谦让、留有余地、自觉控制自己欲望的重要一课。  其实,在处世待人中,人们很讲究第一印象。这个第一印象,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