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晦而观明

来源 :公务员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1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夫藏木于林,人皆视而不见,何则?以其与众同也。藏人于群,而令其与众同,人亦将视而不见,其理一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是故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可以藏身远祸也。……人皆知富贵为荣,却不知富贵如霜刃;人皆知贫贱为辱,却不知贫贱乃养身之德。倘知贫贱之德,诵之不辍,始可履富贵之地矣。
  这是明代才子杨慎《韬晦术》卷一中的话,读之颇有味道,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杨大才子所做?因为杨慎的一生,比他的偶像苏轼更加凄凉。
  论出身,尽管同为四川老乡,但杨慎确实要比苏东坡好。杨慎(1488—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乃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高干子弟。
  论性格,杨慎与苏轼却颇为相似,两人都好犯颜直谏。明武宗朱厚燳不理朝政,喜欢到处游玩。针对武宗荒诞的行为,杨慎不避斧钺,敢于犯颜直谏,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责朱厚燳“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停止这种荒唐行为。朱厚燳根本不理睬,依旧我行我素。杨慎目睹民不聊生,国事日非,实在气愤不过,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崩。因武宗无子,经张皇后及杨慎父亲杨廷和商议,便由其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明世宗。当时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宝座后,按照皇统继承规则,但朱厚熜要承认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庙;自己的生父只能称“本生父”或“皇叔父”。朱厚熜即位后第六天,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这样,皇统与家系就成了当时内阁大臣纷争的议题。
  当时,张璁、桂萼等新贵为迎合上意,攀附权奸,主张在宪宗与武宗之间,加入睿宗(兴獻王朱祐杬),德高望重的杨廷和父子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为此,杨廷和被迫辞官归里,升庵一再上书辞职,不愿与张、桂等“无耻小人”同列共事。对此,刚愎自用的朱厚熜非常生气,他一意孤行,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杨慎“又谐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朱厚熜更加震怒,使用暴力镇压,“命执首八人下诏狱”。消息传出,群情激愤。杨慎约集同年进士检讨王元正等两百多人,激动地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列宫大哭,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声彻宫廷。“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市)。
  杨慎这样一个“老顽固”,居然写出了《韬晦术》,粗粗一看,还以为是像五代十国时期职场老油条冯道那样的人所做!后来仔细一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只有后主李煜这样的亡国之君才写得出;同样,《韬晦术》这样的职场学,也需要杨慎这样有过职场失败经历的人,才能写出神采!
  杨慎开篇就写“东坡曰:‘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我仔细查阅了这句话的出处,原来苏东坡说这句话,背后也是一段长长的故事。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于是遭诬告陷害。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章敦为相,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贬苏轼知定州,谪知英州,未到任再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在离开京城之前,苏轼给宋哲宗上了一道疏:
  天下治乱,出于下情之通塞。至治之极,小民皆能自通;迨于大乱,虽近臣不能自达。陛下临御九年,除执政、台谏外,未尝与群臣接。今听政之初,当以通下情、除壅蔽为急务。臣日侍帷幄,方当戍边,顾不得一见而行,况疏远小臣欲求自通,难矣。然臣不敢以不得对之故,不效愚忠。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臣恐急进好利之臣,辄劝陛下轻有改变,故进此说,敢望陛下留神,社稷宗庙之福,天下幸甚。
  在这道疏中,苏轼提到了 “先处晦而观明”,苏轼这么说,目的就是提醒哲宗皇帝在做任何决策之前,首先就要观察,要调研。在东坡先生看来,没有调查就没有真相,也就没有发言权与决策权。只可惜,苏东坡善意的提醒成了皇帝耳边风。
  苏东坡被贬到惠州,只能带着老婆孩子借住在嘉佑寺,这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林语堂语)居然饶有兴致地去游览《松风亭》并且写下了著名的《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苏东坡从“将有为”到“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段人生,有坎坷、有无奈、有悲欢、有离合,这些五味杂陈,撑起了东坡的胸怀,由此才显示出他的豁达!与其学苏轼与杨慎的职场学,不如学他们的为人处世。
  (摘自《读书文摘》)
其他文献
应全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更为严格地执行反垄断法。对于国企的串谋等违反公平竞争的行为, 务必严格执法。  质次价高、供给不足,是垄断的必然表现。近期,华北地区“煤改气”如火如荼,初衷是推进“能源利用清潔化”,在部分地区却出现入冬无法通气或通气后难以保证按时供气的尴尬。同时,天然气价格近日猛涨,导致怨声四起。成因虽然复杂,根由却是油气行业的市场结构。天然气与电力、石油、铁路、民航、电信类似,均为具有一
期刊
目前全国上下形成了学习十九大报告、落实十九大方针政策的高潮。各地不仅全面动员了起来,而且各级政府及很多组织、机构创新形式,把宣传十九大精神搞得充满新意,产生了良好效果。本次十九大宣传应该说是历届党代会之后开展得最迅速全面、效果也最突出的一次。  由于宣传、落实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全社会的事情,参与者非常广泛,而具体执行者的水平又不是一致的,在全国范围内强调这项工作的高质量至关重要。要防止个别地方搞形
期刊
世间只有两件事,一件是关你屁事,另一件是关我屁事。  这是我在停用朋友圈后最明显的感悟。  掐指算算,从三年前发第一条朋友圈开始,微信的好友也从个位数慢慢积累到了近千人,如果硬要说当时停用 朋友圈的理由的话,好友数目的急剧增多是直接的导火索。增多的这些人里面,包括了领导、家长、买东西硬要加你 的营业员、楼下经常叫的外卖店老板,等等。  所以发朋友圈这件事情有了越来越多深刻的含义。比如发张出去吃饭的
期刊
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在你寄托了全部心神的目标消失后,随之而来的不但不是解脱,还有巨大的孤独和空虚。  之所以重新思考起这件事,是因为从国内朋友那里听到一则案子。一个17岁的高中生,在高考之后,留下一段感慨人生空虚的语言后,跳崖自杀了。他学习不错,正是在高考过后旅游的时候走的。遺书中写着,“世间本无安心所,何事空留皮囊在人间。”我想这“安心所”应是在说生活的价值。  这个世界似乎无比繁荣,却又似乎无
期刊
职场有真正的朋友吗  我博士毕业后一直在美国工作,还真没经历过尔虞我诈的事情。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职场非常奉行“职业精神”,你是去工作的,不是去交友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以“职业精神”为宗旨。  法国管理学教授艾琳迈耶曾经这样描述美国与其他一些国家在职场文化上的差别:全世界范围,美国人的商业准则是最以任务为导向的,管理者和雇员更专注于工作。他们的想法很单纯,就是希望完成工作而已。但在其他许多国家,
期刊
近些年来,包括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在内的“主动交通”模式越来越火热。“健康”“绿色”“便捷”等优势是人们选择这些交通模式的重要原因。但是,也有不少人在担心,因为城市中不算良好的空气环境,这些直接暴露在户外空气中的交通和运动模式是不是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那么,一方面是空氣污染可能导致的损害,另一方面是主动交通能够带来的健康收益,这两者,究竟孰轻孰重呢?  来自剑桥大学、伦敦帝国学院、苏黎世大学等
期刊
有人问左宗棠:“天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左宗棠回答:“三尺。”  提问者不以为然道:“我们每个人都超过三尺,如果天地间止有三尺,天空岂不都是窟窿?”  左宗棠回答说:“所以啊,我们学会了低头。”  学会低头,百事可为。  低头不是软弱,不是无能,而是一种气度,一种智慧,一种修养。  01 笑着低头,是一种智慧  人生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低头不是自卑,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智慧。  笑着低头,就是把
期刊
武则天统治时期大肆任用特务诛杀异己,大臣人人自危。可是那时却有一个敢于和酷吏斗法、维护良善的著名“法官”,他就是徐有功。  与武则天当庭辩驳  徐有功(640-702年),出身书香门第,年轻时以“明经科”出仕。先是担任蒲州司法参军(主管司法审判辅助官员),在武则天称帝的前一年(689年),被调到朝廷任司刑(大理)丞,以后就长期在朝廷的司刑寺(大理寺)、秋官(刑部)、肃政台(御史台)三个司法部门任职
期刊
老主任是我十分敬重的领导,他出身贫寒,靠着自己的努力,凭着过人的智慧,一步一步艰难地走上了领导岗位。可能因为我是农家子弟,在我的身上看到了当年的他,所以他时不时地对我指点迷津。对于他的话,我总是仔细揣摩,认真品味。都说酒后吐真言,老主任醉醺醺之后总是对我说:“人呀,一定要低调低调再低调。”但有时候又对我说:“人呀,该高调还得高调啊。”这样的话听多了,我有点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在低调和高调之间到底该
期刊
人生中的大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但是,唯有思考这些问题的人才可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准则。  人生中有些事情很小,但可能给我们造成很大的烦恼,因为离得太近。人生中有些经历很重大,但我们当时并不觉得,也因为离得太近。距离太近时,小事也会显得很大,使得大事反而显不出大了。隔开一定距离,事物的大小就显出来了。我们走在人生的路上,遇到的事情是无数的,其中多数非自己所能选择,它们组成了我们每一阶段的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