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诉讼职权与诉讼监督职权配置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理论界对检察机关诉讼职权与诉讼监督职权配置的关系颇有争议,各地检察机关也围绕加强诉讼监督这个主题开展了积极的实践探索。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检察机关诉讼职权和诉讼监督职权配置的科学化。关键词 诉讼职权 诉讼监督职权 理论与实践作者简介:张剑,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检察员;张淑敏,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处检察员。
  中图分类号:D9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11-106-02
  近年来,各地检察机关围绕加强诉讼监督这个主题开展了积极的实践探索。有些检察机关在侦监、公诉部门内部设立诉讼监督组,还有些成立专门的案件管理中心,有些则将探索将诉讼职能与诉讼监督职能分离的方式促进诉讼监督科学发展。本文拟对诉讼职权和诉讼监督职权配置进行探讨,以对这些改革有一些深入认识。
  一、检察机关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配置的理论观点
  目前,学界关于检察机关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配置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一)职权一元论
  该观点认为,检察制度的本质属性是法律监督。检察权优化配置的目的是为了强化法律监督。从我国检察权的内容和形式来看,是“一体两翼”的结构模式,“一体”即法律监督,“两翼”即诉讼职权和监督职权,无论是诉讼职权还是监督职权,都是检察权的具体体现,也是法律监督的具体体现。具体到诉讼职权和监督职权的关系,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亦有区别,但联系大于区别。我们在坚持一元论观点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检察机关行使职权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可以将两者的关系具体界定为“一元共生”而非二元或者多元。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性质的一种表述。公诉权,或者诉讼职权,应该是检察机关最基本的,最带有普世性的权力。检察机关的定性是法律监督,公诉权是基本权力,但是在权力具体配置上可以有其他的一些权力。即使世界上三权分立的国家,在权力配置上也有交叉。
  按照该观点,检察机关的各项权能都统一于法律监督,都是法律监督的途径和实现方式,因此检察权基本上等同于法律监督权。法律监督权主要包括职务犯罪侦查权、审查批捕权、公诉权和诉讼监督权,当然还包括非诉活动的监督权。从法律监督权的内部结构来看,应当包括调查权、追诉权、建议权和法律话语权。在此意义上的法律监督我们姑且称之为广义的法律监督,其价值目标是维护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
  职权一元论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1)诉讼职权和监督职权职能由人民检察院统一行使;(2)这一观点有利于统一检查监督权,对《检察监督法》的立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3)诉讼职权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一些诉讼监督的属性,也可以纳入到法律监督的体系之中。
  (二)职权二元论
  该观点认为,诉讼职权与法律监督职能虽有一定关联,但却存有相当差异。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如果把检察机关单纯定位为一个追诉机关,很难去解读宪法12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的规定,也很难去解释出我们的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所规定检察机关担负的诉讼监督的职责。如果把我们的检察机关纯粹理解为一个监督机关、行使监督权,把检察权和监督权做同一个解释,我们也很难去解释检察机关行使的侦查职能,批捕职能等等。我们应当把中国的检察机关定性为追诉机关与监督机关。中国检察权的构成有一定的独特性。中国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而法律监督职能是一种特殊的职能,它区别于诉讼职能,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诉讼职能。我们诉讼监督的对象、方式都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我们不能找到比较现成的解决方案,不能找到能够借鉴的制度模式。
  职权二元论的理论意义价值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将监督职能与诉讼职能适度区分,有助于人们深入研究两种职权的性质、属性、内容及各自内在运行规律,提高对两种职权关系的认识程度,准确把握两种职权之间的内在关系。(2)诉讼监督职权与诉讼职权适度分离,不仅能够提高诉讼职权的质量,实现检察诉讼只能的专业化,而且还能强化诉讼监督的职能。
  二、检察机关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配置模式的实践探索
  实践中,各级检察机关在工作中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具体模式如下:
  (一)訴讼职权与监督职权合一模式
  该模式是指,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职能机构设置标准自上而下普遍采用职诉讼职权与监督职权合一模式。即侦查监督部门负责刑事案件的审查批捕和侦查监督、立案监督职能;公诉部门负责行使审查起诉、出庭支持公诉以及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职能;监所检察部门承担刑罚执行监督和监管场所的监督职能,负责劳动改造和监管场所内发生的职务犯罪侦查、重新犯罪的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职能;控申部门则承担受理公民、法人控告、申诉、举报等职能,并且对上述案件具有初查的职权,发现监督线索时将上述监督线索和事项移送相关诉讼监督部门。
  该职权配置模式具有以下优越性:(1)诉讼职权和诉讼监督职权根据刑事诉讼的不同阶段进行分类,按照业务部门的具体职能划分进行分类,同时兼顾考虑了诉讼的流程,有利于两项职权的正确行使,二者之间优势互补,相得益彰。(2)诉讼职权和监督职权由同一部门行使,主要考虑两种职权交叉行使的客观实际,避免监督线索移送、监督职权启动、不同业务部门重复审查案件带来的内部消耗。(3)传统的职权配置模式,充分考虑案件办理的亲历性因素。诉讼监督者全面了解案件的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情况以及刑事诉讼的过程,能够准确、及时发现权力违法,便于全面、及时、主动开展诉讼监督工作。
  但是,传统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体现在:(1)传统模式两种职权合二为一,诉讼职权普遍受到重视,监督职权乏力,造成实际工作中重诉讼、轻监督“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2)刑事诉讼监督的职权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难以形成监督合力,且缺乏统一归口管理。(3)基层检察院业务部门的设置与上级院基本一一对应,对于规模较小的检察院势必造成业务部门多,一线办案人员少的局面。   (二)诉讼监督机构“专设”模式
  该模式认为,在检察院内部设立专门的刑事诉讼监督部门,并逐步完善与之配套的工作机制。具体方案是:将侦监部门改为审查批捕部门,原侦监部门、公诉部门、控申部门等承担的监督职能划归刑事诉讼监督部门,监所检察部门改造为刑事诉讼监督部门,原监所部门承担的监督职能分别划归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审查批捕部门和公诉部门负责。
  该模式具有以下优点,例如对刑事诉讼监督的制度设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控申部门职权的剥离符合检察工作规律等等,监所检察部门职能的改造具有现实的合理性。
  但是该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将诉讼监督职能从侦监部门和公诉部门分离,人为造成监督职权中“监”和“督”权力分离,诉讼监督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为解决诉讼监督部门的线索来源,必须建立各种工作机制,造成“先分离、后整合”的局面,加大了司法成本。三是将两种职权分离由不同部门行使,不仅会降低诉讼效率,而且会影响监督的实际效果。尤其受到办案期限的限制时,两种职权之间的冲突更是难以调和。
  (三)诉讼监督组“内设”模式
  “内设”刑事诉讼监督组是北京市检察机关2009年在各级院推行的一种职权配置模式,即在公诉部门内部设专人或专门工作组负责诉讼监督工作。诉讼监督组由处长(副处长) 资深检察官 内勤的人员组成,设置诉讼监督岗、调研岗、内勤岗,明确了岗位职责要求。各院在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诉讼监督工作办法,办法规定诉讼监督组的职责范围,明确了诉讼监督的重点,实践中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包括线索移送机制、逐级审批机制、跟踪落实机制、内部协作机制、外部沟通机制、评价反馈机制。2010年底,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又在侦监处创设诉讼监督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办法。诉讼监督组专门办理立案监督、复议复核、重新审查(仅针对自侦案件)、人民监督员监督等多种类型的监督案件,并负责《纠正違法通知书》、《检察建议书》审核把关工作。
  “内设”模式有以下优点:一是将控申检察部门的职能进行调整,增加了诉讼监督案件办理的管理、督促功能,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对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二是各个业务部门在行使诉讼监督权力时,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调查职权,丰富了诉讼监督职权的内容。三是侦查监督处对于审查批捕处、刑事审判监督处对于公诉处存在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在检察理念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但是“内设”模式的缺陷在所难免:一是审查批捕处与侦查监督处在监督信息上的不对称,造成侦查监督处对于立案监督和侦查违法无案可办。二是“分设”模式带来内部机构之间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加剧了部门之间的内耗。三是“专设”模式下存在的加大司法成本、浪费检力资源、降低诉讼效率。
其他文献
摘要人格特征商业利用之财产利益保护,在德国相对保守。由于德国民法人格权与财产权二分理论的限制,德国现今主要通过联邦最高法院的判例逐步承认人格特征之财产利益。本文通过对德国民法第八百二十三条的扩张解释,对人格特征商业利用之财产利益保护作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一般人格权 肖像权 姓名权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1-124-02    一、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不少困境,包括社团定位模糊、自治不足、活动受限、内部官僚化等。学生社团的发展困境与学校选择模式高度相关,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必须从学校选择模式过渡到学生选择模式。  关键词学生社团 发展困境 路径选择 学校选择  作者简介:吴铭知,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文化与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6 文
摘要反诉禁令起源于英美法系,并在现代商事仲裁领域中得到了快速发展,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更在2006年对《示范法》第17条关于仲裁庭颁发的临时措施的修订中,明确赋予仲裁庭颁发反诉禁令以保护仲裁程序的权力。本文拟结合《示范法》的最新规定以及国际商事仲裁实践对仲裁庭颁发反诉禁令的条件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反诉禁令 紧急必要性 损害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
摘要在我国知识产权教育起步较晚,直到本世纪的80年代才发展,尚未形成完善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对知识产权法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研究有限。在对本校法律事务专业学生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 调查问卷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其主持的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高职高专实用创新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研究——以陶瓷知识产权法律人才为例
摘要证人出庭率低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大问题。证人不出庭不仅影响了审判的公正性,不利于查明事实真相,也影响了司法权威的树立。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美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及分析我国证人出庭制度存在的问题,来探讨如何完善我国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关键词证人 证人出庭制度 证人补偿制度 证人保护制度  作者简介:史炜,内蒙古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师,助教,主要从事诉讼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D92
摘要 所谓定密,就是把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每一具体秘密事项,按照国家划定的“绝密、机密、秘密。定密制度是保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010年10月1日起生效的新保密法,对定密工作上做出了重大改进,但随着网络定密工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其也逐渐显露出与实际电子政务应用实际脱节、相对滞后片面的情况。笔者拟从所在的西部某直辖市某部门的具体实际出发,分析当前网络定密工作中存在
摘要因互联网的“助推”和“放大”效应,“打假”人士方舟子遇袭瞬间成为社会关注的公众事件,该案的审理和判决成为一段时期网络、媒体热议的焦点。本文以方舟子遇袭案为视角就如何办好热点敏感刑事案件作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互联网 打假 方舟子  作者简介:罗素君,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6.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4-217-02    方舟子遇
摘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而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匮乏,而新型居家养老模式融合了二者的优势,符合中国的传统和国情,正成为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新亮点。  关键词老龄化 居家养老 社区  作者简介:邓莎,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4-178-02    随着老龄人
摘要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在1843年夏天写作的一部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标志着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急剧转变并包含马克思在哲学领域里开创的划时代革命的最初一些萌芽。本文通过阅读手稿的文本分析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探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并试图给与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准确定位。  关键词思辨逻辑矛盾对立目的论  作者简介:
摘要 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运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对承租人房屋优先购买权做出了进一步规定,对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性质、限制行使的情形以及救济方式都重新界定,但其在个别问题上还有可斟酌之处,且该解释对同等条件、合理期限和赔偿数额等方面仍未明确。因此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承租人房屋优先购买权制度。  关键词 房屋承租人 优先权 优先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