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美术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美术课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笔者从课程模式及选课方式、研究教材与组织教学、教学方法选择与革新课堂教学、改进评价方式与实现核心价值四个方面对美术课进行了反思,直接指向美术教育的实质,以期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术课;高中;发展
美术课是高中教育阶段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它被认为是最难组织的学科,并未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原因在于长期以来高中美术课教学采用的是 “注入式”教学,导致“教师费力不小,而学生受益甚少”,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审美品位的目的。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美术课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对比进行了深刻反思。
一、高中美术课程开设模式与选课方式
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如: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3个学分中采取“1 2”的选择策略,即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获得另外2个学分。可见,在推进高中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选课方面的指导。
(1)指导学生根据要求和兴趣选好课,并通过举办作品展、讲座、座谈等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不同美术模块的特点,增强模块选择的兴趣和积极性。
(2)组织指导学生根据学校设课和自身情况确定个人高中阶段的课程修习计划,并及时选定每学期课程,顺利而快乐地完成学习内容。
二、精心研究教材,合理组织教学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学本,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应该认真研究,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校本课程资源和本地原生态美术文化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减、补充、合理重组,使之形成既符合国家对课程的要求,又富有地方特色与本土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与个人特色的美术课程,让这样的课程充满生命力和吸引力。
三、选择教学方法,革新课堂教学
教师可根据模块特定的内容和目标采用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体验法、实践法、比较法等,还可以借用一般教学模式如经验学习模式、比较发现学习模式、探究学习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等,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需要的课堂,这样的学习才会产生真正的价值。
(1)将“游戏”融入课堂,变学生无意为有意,从而乐于学习。游戏、竞赛等活动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因为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其爱玩好动的心理需求,将游戏引进课堂,从而使课堂妙趣横生,学生乐于学习。
(2)善于用“发现”激发兴趣,鼓励每个学生探索,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过去,一味以“讲授—接受”方式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早已露出弊端,它没有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没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自己发现、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会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会让学生得到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在探索中得到更多的成功和快乐。这样的创新学习才更有价值。
四、改进评价方式,实现核心价值
评价方式的改革首先是观念的改革。新课程改革提倡要从竞争本位、分等排序为核心的评价观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观,这就更需要我们改进评价方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注重发展,淡化甄别,直接指向核心价值。评价不是甄别,它重在激励,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目的。这样才能真正让评价发挥导向作用,让学生的发展成为核心价值追求。
(2)学生参评,教师“让位”,切实改变评价方式。师生一起协商、研究、制订评价标准,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积极参与课程评价活动。教师则利用自己的专长,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做必要的启发性点评、引导,发挥引领者的作用,而不是裁决者的作用。在美术作业的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学生美术学科的知识、能力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审美情趣、态度习惯、兴趣爱好等的全面综合评价,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的来说,高中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和艺术品位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敏感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力,这是更重要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尹少淳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校)
关键词:美术课;高中;发展
美术课是高中教育阶段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它被认为是最难组织的学科,并未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原因在于长期以来高中美术课教学采用的是 “注入式”教学,导致“教师费力不小,而学生受益甚少”,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审美品位的目的。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美术课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对比进行了深刻反思。
一、高中美术课程开设模式与选课方式
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如: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3个学分中采取“1 2”的选择策略,即鼓励学生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获得另外2个学分。可见,在推进高中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选课方面的指导。
(1)指导学生根据要求和兴趣选好课,并通过举办作品展、讲座、座谈等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不同美术模块的特点,增强模块选择的兴趣和积极性。
(2)组织指导学生根据学校设课和自身情况确定个人高中阶段的课程修习计划,并及时选定每学期课程,顺利而快乐地完成学习内容。
二、精心研究教材,合理组织教学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学本,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应该认真研究,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校本课程资源和本地原生态美术文化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删减、补充、合理重组,使之形成既符合国家对课程的要求,又富有地方特色与本土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与个人特色的美术课程,让这样的课程充满生命力和吸引力。
三、选择教学方法,革新课堂教学
教师可根据模块特定的内容和目标采用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体验法、实践法、比较法等,还可以借用一般教学模式如经验学习模式、比较发现学习模式、探究学习模式、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等,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需要的课堂,这样的学习才会产生真正的价值。
(1)将“游戏”融入课堂,变学生无意为有意,从而乐于学习。游戏、竞赛等活动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因为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其爱玩好动的心理需求,将游戏引进课堂,从而使课堂妙趣横生,学生乐于学习。
(2)善于用“发现”激发兴趣,鼓励每个学生探索,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过去,一味以“讲授—接受”方式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早已露出弊端,它没有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没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必须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自己发现、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会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会让学生得到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在探索中得到更多的成功和快乐。这样的创新学习才更有价值。
四、改进评价方式,实现核心价值
评价方式的改革首先是观念的改革。新课程改革提倡要从竞争本位、分等排序为核心的评价观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观,这就更需要我们改进评价方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注重发展,淡化甄别,直接指向核心价值。评价不是甄别,它重在激励,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目的。这样才能真正让评价发挥导向作用,让学生的发展成为核心价值追求。
(2)学生参评,教师“让位”,切实改变评价方式。师生一起协商、研究、制订评价标准,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积极参与课程评价活动。教师则利用自己的专长,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做必要的启发性点评、引导,发挥引领者的作用,而不是裁决者的作用。在美术作业的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学生美术学科的知识、能力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审美情趣、态度习惯、兴趣爱好等的全面综合评价,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的来说,高中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和艺术品位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敏感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力,这是更重要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尹少淳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