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幼儿园欣赏活动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baobao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欣赏活动重在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个性品质。当前幼儿园欣赏活动的组织与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尝试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设开展各种欣赏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营造欣赏氛围;丰富欣赏选材,改变各类欣赏活动开展不平衡的状态;加强教师欣赏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等有效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欣赏活动;存在问题;指导策略
  欣赏是人们对某一作品或事物的观察、感悟、判断、评价和能动创造。欣赏者往往在自己原有生活经验之上建构对这一作品或事物的理解、感受,从而引起思想和感情上的共鸣,赋予原来事物以新的“生命”和意义,并从中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然而幼儿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对美的感受、界定和判断,这便需要成人辅助、引导和启发。
  一、幼儿欣赏活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园教学中,欣赏活动是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主要形式。但是,当前幼儿园开展的欣赏活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欣赏活动开展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大多教师认为只有集中活动时幼儿注意力比较集中,幼儿才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因此教师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这样的活动。从教师的态度上可以看出,集中教育时段的欣赏活动更受到重视,因此,幼儿欣赏能力的培养毫无疑问地要在类似的专门时间段来进行。当被问及“有没有想过整合其他活动时间来进行欣赏活动”时,大多教师表示:其他时间太过零碎,并且还有别的教学任务需要完成,基本上找不到较为合适的时间进行。
  2.各类欣赏活动开展的次数严重失调
  一般欣赏活动都是不被列为教学计划之内的,各班教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结合主题安排活动,随意性较大。由于其他活动已经占去较多的时间,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挑选内容,随手拈来稍微准备就作为一个活动来进行。其中美术欣赏的图片比较好找,诗歌故事也好用,音乐只需借助收音机和磁带就可以播放,更是方便。由于取材方便,这几类活动便受到教师的青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拿到一个作品后,按自身的感觉和水平对作品进行分析整合,然后将自己的见解灌输给幼儿,幼儿只需要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甚至一些问题的设置,其答案也隐藏在教师的话语之间或者作品的表面上。这样从表面上看起来教师与幼儿进行了互动,实则还是教师自己的欣赏而非幼儿的作品赏析,是教师将自己的意愿观念强加给幼儿。除此之外,跟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关。教师对艺术的理论探究较为缺乏,在各个领域上并非专业人士,对各类知识只是略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在问题引导上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音乐、美术、文学活动,教师们对这几类活动组织的把握性比较大,开展起来简单顺手,不需要费什么劲就可以将活动顺带下来。
  3.欣赏活动效果不佳
  在现行的幼儿园欣赏活动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以自己的解说为主,将知识笼统地灌输给幼儿,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无暇顾及幼儿的反应,一些潜在的问题被忽略,一些相应的信息未能及时反馈给幼儿,导致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受挫,教师的指导也比较笼统,欣赏活动效果较差。整个活动,教师高度把控,以教学为主,幼儿被动参与,出现欣赏乏味、无趣的尴尬局面。
  二、开展幼儿园欣赏活动的有效策略
  1.创设开展各种欣赏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营造欣赏氛围
  (1)充分利用过渡环节开展欣赏活动。笔者认为,欣赏能力的提高需要借助大量的作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熏陶,幼儿需要通过多看多感受以此提高欣赏水平,仅靠几次集中教育活动,幼儿的欣赏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建议在固定的教育活动时间外,教师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开展此类活动,让幼儿在长期的熏陶中欣赏能力得到提高。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越挤越多”, 教师要善于安排时间,有序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善于利用过渡环节、自由活动时间安排自由欣赏活动。例如:在午饭后、起床后,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欣赏活动;下午离园前,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开展活动。
  (2)在户外活动或者外出活动中穿插欣赏活动。在户外活动时,教师可以以大家所看到的物体或者某一行为作为欣赏对象,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发现美、感受美,并充分表达各自的感受。例如在户外散步的时候,路过其他班级的作品展示区时,可以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也可以就大家所看到的幼儿园建筑的造型、颜色等,说一说它里面藏着哪种美;又或者老师看到某一幼儿将掉在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内,针对这一行为教师从美的角度进行引导。再如在外出秋游或者亲子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道路两旁的树或者花草的排列之美。总之,只要留心,生活中处处都是美,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欣赏的对象。
  (3)集体活动中结合进行欣赏活动。教师可以在一些教学活动引题部分或者结尾点评时进行简单的欣赏。这样的简单欣赏既能调节活动气氛,又能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比教师言传身教的效果好多了。如:大班美术绘画活动“我喜欢的花”引题之初,教师先出示名画《林边野花》让幼儿欣赏,通过层层提问,旨在让幼儿感受在一幅画中如何突出主要表现物体。小朋友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了各自的意见。在笔者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样几句简单的引导,就能让幼儿切身感受到如何在绘画中突出表现主体物。
  (4)积累相关生活经验。欣赏是欣赏者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之上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和感受,通过情感相通,引起感情共鸣。任何一个作品的创作均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是在幼儿欣赏活动中,由于欣赏者是幼儿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缺乏生活经验,缺乏环境感触,其经验迁移从何而来?因此,我们的欣赏活动就要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扩大幼儿的生活环境为前提,将幼儿带出活动室,走进大自然。有条件的可以将幼儿带到公园、野外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或者就地在幼儿园内的大树底下让幼儿观察欣赏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板上的斑驳之美。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原生态之美,这样才能丰富幼儿的生活感触,激发创作灵感。   (5)营造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瑞吉欧的教育者认为“空间具有教育的‘内涵’,也就是包涵教育性的讯息和对互动的经验以及建构式的学习产生刺激”( Carolyn Edwards、Lella Gandini、George Forman著,罗雅芬等译:《儿童的一百种语文:瑞吉欧·艾蜜莉亚教育取向——进一步的回响》,心理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81页)。由此可见,环境对于幼儿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由于幼儿认知发展不完善,他们对外部环境的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限制了幼儿的发展。那么只有成人来帮助幼儿有选择地创设环境。一般来说幼儿园的布局与设置,它们不仅仅是种摆设,也是精心策划的赏析资源,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欣赏对象。同样,活动室内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简单的室内空间变成幼儿触目可及的靓丽风景线,让幼儿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时时刻刻受到美的熏陶。在这里,自然环境要求尽量追求艺术性和趣味性,帮助幼儿树立崇高的审美情趣。此外,宽松、和谐、开放的人文环境也很重要。幼儿与教师之间建立平等、开放的对话关系,鼓励、引导幼儿乐于发现、善于表达,帮助幼儿树立积极的欣赏态度。
  2.丰富欣赏选材,改变各类欣赏活动开展不平衡的状态
  (1)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做充分准备。教育是为了幼儿更好地发展,笔者认为教师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幼儿的需要与兴趣,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自身方便来组织教学。在活动选择时应客观地分析本班幼儿的实际能力,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来选择。例如,本班幼儿绘画能力欠佳,教师可以多选择一些美术作品欣赏,选择内容上难易适中,适合此阶段、本班幼儿并能激发其兴趣的作品。
  我们不能强求教师们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全才,但这至少给教师们敲响了警钟,需要时时刻刻学习课余知识,成就文化积淀,提高专业素养。至少在活动之前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做足功课。不仅要准备教案、教具,还要充分解读孩子,了解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还要对活动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解析。例如作者的创作时代、背景、动机、创作故事。教师自己对作品要有一定的研读和见解,只有教师对作品有了全方位的解读、有了深刻的认知,才能将更完整、更接近作者原创意图的作品展现给幼儿。
  (2)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目光投向更宽广的领域。现如今的活动取材,教师们多从书本内挑选,欣赏活动的内容仅仅局限在书本之上。而幼儿作为新生的一代,最终他们要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因此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地需要学习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原则、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而我们教育的任务也应随其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欣赏活动当中,我们应将视角投向社会,投向生活,引导幼儿学习感受社会生活中的行为美、思想美。虽然此类素材的搜集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达到相应的目的。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具有信息量大、生动活泼、方式灵活等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使枯燥、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还能活跃气氛、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更扩大了知识采集的信息量、解开了束缚活动形式的枷锁,对欣赏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教师欣赏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
  (1)善于观察。当欣赏活动中欣赏对象出现后,个别幼儿可能有不同的反应,或许是他的一句话,或许是他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教师都应该给予关注,或是记录下来,在交流探讨时让其说说当时的感受和理解。对个别特殊幼儿,特别是在某方面能力发展较为缓慢的幼儿,教师更应该为其建立一个小小记录簿,对他的发展做一简单系统的记录,以方便观察了解这一幼儿在此方面的发展情况。
  (2)善于引导。由于欣赏活动更加注重幼儿自身的理解与感受,因此欣赏对象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既要考虑幼儿已有的经验水平,还要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所有的知识都潜藏在欣赏对象当中。教师在选择了适当内容之后还要注重有益的引导。何谓有益的引导?就是教师既要帮助幼儿发现欣赏对象所蕴涵的审美点,又要避免使幼儿形成审美思维定式,在这里教师的引导语显得至关重要。欣赏活动历年传承下来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教师的引导语也较为笼统、死板,一般来说幼儿都顺着教师已经铺好的路走下来。这样的审美教育最后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窘象:一百片叶子被一百个孩子看成同一片叶子。例如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对于一首欢快的曲子,教师的引导语设置成:“听到这首曲子你想到了什么”和“听了这首曲子你觉得开心吗”。显然前者的设置更具有开放性,幼儿对前者的回答可能更加丰富多样,不同的幼儿根据自身不同的生活经历讲述着不同的愉快故事;但对于后面的问题幼儿们的回答均为“很开心”,这样不利于幼儿将自身的感受与作品的情感联系起来,不利于幼儿更加真实地感受作品。而前者更容易让幼儿将作品与自身的已有经验和生活感受结合起来,有助于幼儿更具体、更形象地感受作品。
  (3)善于聆听。学龄前的儿童,特别是中大班的幼儿,其语言表达能力处于飞速发展时期,这时候他们更加迫切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聆听每一位幼儿的心声,余留充分的时间,让师幼之间、同伴之间进行言语的交流。同时,教师要大胆接纳、鼓励不同声音,毕竟在艺术领域各人的观点没有对错之分,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总是因不同的生活经验而不同,哪怕幼儿的想法与作品的意图背道而驰,我们也要耐心地听他讲完,或许在幼儿的世界里有更伟大的精髓,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们伟大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当幼儿与作品进行深入的对话后,或许因忘情而沉迷于作品之中,并将自己的感受用声音、歌曲、表情甚至舞蹈、动作表现出来,这时教师不该为了追求良好的教学秩序而打断幼儿的情绪,应该为幼儿创造有利的条件鼓励幼儿积极表现。
  综上所述,幼儿的欣赏能力是在经验的日积月累中提高的,是在经验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起来的,因此欣赏活动不该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适宜的教育时机,尽量满足不同儿童的不同需求,并且各个领域内选择欣赏内容时也该扩大选材范围,丰富活动形式,均衡活动内容,扩大幼儿的审美视野。教师自身要加强欣赏能力的培养,树立积极的审美理念,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易晓明.寻找失落的艺术精神——儿童艺术教育的人文化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刘纪秋.浅谈幼儿的音乐欣赏[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应秀文.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音乐[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2).
  [5]陈 丽.谈音乐欣赏教学[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0(4).
  [6]李发蓉.幼儿美术活动与审美教育初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6(1).
  [7]泮华英,郑美娇.多样化的幼儿美术欣赏活动[J].幼儿教育,2004(Z1).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后溪中心幼儿园)
其他文献
<正>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经济正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也使企业
结构短小、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唱法自由的流行音乐,深受青少年喜爱,尤其是初中生。初中生为何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我认为有以下因素。  一、流行音乐的特点  流行音乐的内容主要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其歌词结构比较短小,形式多样,内容通俗易懂,多以生活中的故事情节为题材,情感真挚。而且流行音乐具有浅显性、多样性、多边形、生动性、娱乐性、参与性等特点,都易于被初中生接受。  流行音乐在旋律上跨度起伏不大,
“放缩法”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它是符合认知发展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能对一个知识点发散想象与创新,把一个知识点经过与之相关知识联系、想象、总结等发散成一个知识球的形式,这是放的思维;把多个零散的知识点通过一定的知识构架组建成一个知识球再找出其切入点,最后浓缩成一个知识点,这是缩的过程。所以其核心结构是:知识点—知识球—知识点的放与缩的过程。在目前苏科版的探究教学下,本人认为要结合实际利用
新版初中化学教材,在追求学科知识体系严谨、完整、富有逻辑等优势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的特点,关注学生获得多元知识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如何利用教材资源,实现对学生进行多元科学知识的渗透呢?  一、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对知识点的前后渗透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一提到作文,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却只能在低谷中呻吟、徘徊。老师讲授习作知识时可以侃侃而谈,却不能领着学生操作,为学生示范;家长辅导习作,求助于各式各样的作文汇编,却也只是徒劳无功。真可谓谈“作文”色变,作文难就成了“历史性”问题。  一、丰富习作源泉,让学生敢写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精讲精练,压缩教师在课堂上的“讲”的时间,增加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讨论、练习、反思的时间,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学习是丰富人生的活动,学得越多.生活越充实,学得越好,生活越精彩。感谢学校和镇中心校的举荐,我荣幸地参加了全国教师专业标准培训管理办公室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素质教育研究所20
摘 要:中职之所以成为一个相对于普通高中的教育种类,主要在于它的职业教育内涵而非基础教育内涵。中职语文教学应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职语文活动课设计探索的内涵,最后给出了相关的探索对策:选择合理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加强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认知和实施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关键词:中职;语文;活动
人类迈向崭新的21世纪。新的世纪给图书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了应对挑战,图书馆必须进行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充分发挥新世纪图书馆的功能。
今天的教师任重道远,肩负着培育一代接班人和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因此,青年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做起。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费朗西斯·培根在其《论习惯》一文中说:“一个人的行动多半取决于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好习惯能促使人良性发展,能使自己有成就感,成就人的一生。不良习惯会成为你漫漫人生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我们经常说,要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