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如何实现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ui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追求,那么如何实现呢?笔者认为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不灌输,而是搭建平台让学生自己学习、感悟、发现.本文就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新课程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关注了课堂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提高教学效益就得上好课,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体现了更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以往的单打独斗各自为阵必然会遇到困惑和实践上的困难,存在诸多事先无法预料到的因素.这就得在备课上下功夫.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预设学情.这就把教学过程由转递教材转变为开发,从而达到开发学生的思维.思维的训练遵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能够自主学习的问题.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紧扣学习的相关内容提问题或设置情境,针对性要强.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问题尽量源于周边生活,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味.
  1 注重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情分析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前提.
  例如,《摩擦力》的教学,通过初中物理学习,学生对摩擦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力,这就是摩擦力.学生也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实践中有时摩擦力是有利的,需要设法增大摩擦力;然而有时摩擦力的存在又是有害的,应该减小摩擦.对于滑动摩擦及其规律,有了初中的基础,学生理解和运用起来都不会有大困难.学生也有一定的实践积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至于静摩擦力,问题则比较复杂,在找不到试图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的的物理情景中,静摩擦力 “似有若无,方向难定”.学生对于这类物理情景,现阶段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计算大小都有困难,甚至完全无能为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从简单情景入手,不宜要求过高,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分析了教材和学情后,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目标1 通过小游戏引入新课及温故知新,构建摩擦力的概念.
  目標2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并归纳分析,得出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关系.
  目标3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规律f=μN,理解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会用f=μ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目标4 通过实验观察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以及最大静摩擦力.能在简单的物理情境中,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分析判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目标5 认识摩擦力对于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可或缺的,认识它的“利”与“害”两面性,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的意识,体会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以上设计的依据和理由:由于摩擦力的复杂性,教学上将摩擦力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探究滑动摩擦力的特点,如何引领学生自主积极地探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基本思路是借境激疑→实验探究→实际运用.由情境引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再由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锤炼学生的物理素质,再深入挖掘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静摩擦力,包括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判断等的内容将在第二课时开展.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滑动摩擦力和压力成正比关系.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定性地学习过摩擦力,知道了滑动摩擦力和压力的初步关系,并掌握了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因此本节课中由老师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体验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愿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科学价值观.并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滑动摩擦力规律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2 设计预学提纲,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联系新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课堂教学的高效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当然学生要想学的好,课前也想预学,那么怎么预学呢?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预学提纲,引导学生有序的预学.
  例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这个概念的学习,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收获,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提纲:
  复习速度:
  (1)请同学们复习一下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这节课的内容.
  (2)速度的定义、定义式、比值定义速度的思想,初中还学过哪些量是比值定义式呢?(如密度、电阻、压强等等.)
  (3)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呢?怎么得到的?
  (4) 3 m/s和-8 m/s谁大呢,负号表示什么含义呢?
  (5)平均速度在什么时候就接近于某时刻的瞬时速度呢?
  (6)请同学们复习速度时间-图象的内容,并思考面积表示位移,图线的倾斜程度表示什么呢?
  预学加速度:
  (1)请同学们预习教材中《加速度》这一部分的内容.
  (2)同学们学习过斜率的概念吗?斜率应该如何表示呢?
  3 用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体验获知过程
  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灌输的,我们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接近并发现物理规律.
  例如,《电阻定律》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设计如下几个活动环节.
  活动1:给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自主发现改变长度可以改变电阻.在此基础上抛出问题.
  问题1:结合初中学习的知识,导体的电阻由哪些因素决定?
  问题2:导体的电阻与上面的这些因素有怎样具体的定量数值关系?
  活动2:学生进行科学猜想并展示:R∝l,R∝1/S,R与材料有关.   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继续提问.
  問题3:如何去探究一个物理量和几个物理量的关系呢?
  活动3:将学生分成长度组、面积组、材料组,自主设计实验.
  问题4:如何测量电阻的阻值?
  问题5:能不能在同一个电路中同时实现三个电阻大小的定量比较?
  活动3:学生设计电路图.展示学生实验方案,讨论交流得出最优方案——串联各金属丝比较电压.电路如图1:
  活动4:以笔带线,引导学生规范实物连线.
  在以上活动都完成的基础上,分组实验变得水到渠成,教师再适时点拨,促进学生有序实验.
  活动5:学生交流、教师评价.尽管我们的实验离真正的科学研究还有较大的差别,但是大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得出以上结论,很不容易,是大家共同努力、合作学习的结果.还不能得出结论的小组要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和反思.
  活动6:回归教材电路,利用传感器精确探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最终共同总结结论:同种材料的导体,其电阻R与它的长度l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S成反比;导体的电阻与构成它的材料有关.表达式:R =ρl/S(条件:均匀柱体材料).
  4 重视目标评价和课堂小结
  一节课学下来,效果如何呢?需要我们在课堂结束前进行目标评价,不一定要多难,但是要与教学目标贴近.
  例如,摩擦力这一节内容学完后,笔者给学生设计了如下一个问题.
  反馈与评价:重为400 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木箱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120 N,动摩擦因数是0.25,如果用150 N的水平力推木箱使其沿地面运动,求木箱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在完成了上述问题后,最后还要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可以从三维教学目标入手: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收获
  方向: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大小:静摩擦力的大小0  (2)过程与方法方面收获:观察现象-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通过摩擦的利与弊,分析认识事物要有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其他文献
物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注重物理实验的运用。物理实验多种多样,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实验细节,加强对物理实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只有做好物理实验的细节,才能够切实的提高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  1巧妙设计体验实验,让学生加强对实验细节的理解  1。1教师要积极讲述物理实验细节的重要性  初中生大多数对于物理都有
期刊
人教版必修1课本中,对超失重现象的定义是这样的:“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以上定义的建立是基于竖直方向运动的电梯中,人对地板压力的分析,分析中得出当电梯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加速度向上,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大于人受到的重力(即超重);当电梯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加
2014年上半年笔者正在监考中考物理实验技能考查,突然,有一学生指着光屏问我:“老师,你说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的像上下、左右都颠倒。现在我看光屏上的像上下颠倒,但左右并不颠倒啊。”听了他的提问我陷入了沉思。由此想到了这样一道题目:[TP5CW49。TIF,Y#]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5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
期刊
《光现象》一章无疑是美丽的,其间有自然界的色彩之美,有平面镜成像的典雅之美,在研究“平面镜成像”时使用的“等效替代法”更是令人叫绝……虽然有这么多精彩的素材,教师仍需做好几个关键性的实验。在新一轮教学中,笔者在实验方面做了许多尝试,既有实验器材的改进,也有教学方案的优化。具体阐述如下,愿与各位同行研讨。  1光的色散实验  怎样做好光的色散实验?可以利用投影仪灯泡的强光代替阳光。另外需要准备一个比
期刊
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多样性研究范围大多集中在比较宽泛的教育领域,而对于具体学科包括物理学科教学中研究却少之甚少,从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多样性是教育研究由理论到实践的必然趋势.每个人同时有多种能力,每个人都拥有发展多种能力的潜能,并且,能力的种类受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本文重点对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多样性培养进行研究.  1 物理教学对能力培养多样性的启示  传统的物理教学是以物理实验和
期刊
1利用常用物品开发趣味实验  开发和利用常用物品自制教具或学具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这种做法既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又增加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为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一种广泛而经济的途径。家庭中的一些常见、常用物品或材料,如线(棉线、丝线、毛线)、布、镜子、蚊香、手电筒、针、蜡烛、灯泡、胶带、钢笔等等,这些材料有其不同
期刊
目前,初中物理教师在讲授关于连通器的帕斯卡定律时,都是按照教材的要求,在连通器两边管的液面密封塞上,加与管的横截面积成正比例的砝码的实验来证明,或直接告诉学生此定律是实验得出的。未见有关资料报道,能够利用其他物理定律,对连通器的帕斯卡定律,给出数学上的证明。  我们知道,给连通器一边管的液面施力,就会引起其内的液体位移,从而在另一边管的液面产生一个相应的力。其本质是:力做功引起液体位移。所以,可用
期刊
1 常用物理教学方法概述  教育学中将教学方法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及读书指导法.二是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三是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练习、实验和实习作业等方法.  常用的中学物理教学方法从备课、引入、授课及复习等不同过程又可分为多种不同方法,具体表现为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期刊
1 问题的提出rn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更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难学已成为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多数学生表示物理知识过于抽象难懂,实验因其特有的优势成为突破难题的重要
期刊
现如今的社会高速发展,任何行业都强调合作与竞争并存,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应该有着与人合作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依赖于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与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交际能力的提高。如此,课堂学习中的小组合作便显得至关重要。  1如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  对于读者而言,可能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展开小组合作,下面我们就具体的课堂案例来进行简要的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