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识光学实验中倒立的像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moon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上半年笔者正在监考中考物理实验技能考查,突然,有一学生指着光屏问我:“老师,你说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的像上下、左右都颠倒。现在我看光屏上的像上下颠倒,但左右并不颠倒啊。”听了他的提问我陷入了沉思。由此想到了这样一道题目:[TP5CW49。TIF,Y#]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5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 cm,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光源“F”放在15 cm处,其大小如图2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3中的
  [TP5CW53。TIF,BP#]
  听了学生的提问后,本人问了一些一线教师,大部分认为答案是C,也有一小部分教师对答案C有疑惑。但现在我认为在这道题目中光屏是不透明的,人眼只能在光屏的左侧观察像,看到光屏上所成的像应是图3中的D,因为对学生而言,光屏上所成的像,应该是学生在实验中眼睛看到的像。这个题目其实已经确定了观察物体和像的位置,在物体和光屏的中间看物体和像,眼睛看到的像只有上下发生了颠倒。学生做实验采用的装置如图4所示,光屏同样是不透明的,在物体和光屏的中间观察物体和像,看到的像相对于观察的物体只有上下颠倒了。
  [TP5CW54。TIF,BP#]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忽视了当观察位置不同时,观察的结果会存在差异。我想可能是因为在下面的几种情况中,倒立的像都是上下、左右均颠倒或无法观察到倒立的情况,我们[JP3]也就从来没思考过有没有特殊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这几种情况:[JP]
  (1)小孔成像的实验。
  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清楚地观察到小孔成的像,我们可以用圆筒做成如图5所示的小孔成像装置,蜡烛放在小孔的左侧,人在最右侧观察半透明纸上烛焰的像,由于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相对于物体来说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实像(如图6所示),观察时物体与像位于人眼的同一侧。
  [TP5CW55。TIF,BP#]
  (2)小孔成像的现象。
  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小孔成像现象是树荫下形成的圆形光斑,当树叶间的空隙较小时,地面上就出现了太阳的像。按照小孔成像原理,成的也是倒立的实像,但是由于物体是圆形的,所以我们无法观察到像的颠倒情况。
  (3)凸透镜成像的实验。
  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我们通常将蜡烛的火焰作为物体,光具座上从左向右依次是蜡烛、凸透镜、不透明的光屏。上课做演示实验时,为了让学生都能看到光屏上成的像,我将光具座竖放在讲台上(如图7所示),学生相当于在蜡烛的左端观察,看到了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实像。若光屏是半透明的,人在光屏的右侧看,也能看到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实像,观察时物体与像也都位于人眼的同一侧。
  [TP5CW56。TIF,BP#]
  (4)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凸透镜成像应用中照相机和幻灯机成的倒立实像,拍照片时人相当于在光屏的右端观察(如图8),放幻灯片时人相当于在物体的左端观察(如图9),物体和像同样都在人眼的同侧,看到的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实像。
  [TP5CW57。TIF,BP#]
  但是使用老式的投影仪时(如图10),人若在同一位置低头看投影片,抬头看天花板上成的像,看到了只有左右颠倒的实像。当遇到这类题目时,题目中一般不会规定如何观察物体和像,所以我们还按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认为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实像。例如,如图11中左边的实线框内是某一物体的形状,右边4个虚线框内是供选择的物体像的形状。以下填空时,只考虑像的形状,不考虑像的大小。把投影仪的反射平面镜卸[JP3]掉,让物体的像成在天花板上,这时看到该物体的像的形状为D。[JP]
  [TP5CW58。TIF,BP#]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习题:
  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某同学进行了如下两个探究。
  (1)为研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他选用焦距不同的三个凸
  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1所示。
  表1
  [BHDFG2,WK6,K6,K6,K6W]
  物距u/cm[]实验序号[]焦距f/cm[]像距v/cm
  [BHDG6,WK6,K18W]
  10[][ZB(][BHDG2,WK6,K6,K6W]1[]2[]2。5[BH]2[]5[]10[BH]3[]8[]40[ZB)][BG)F]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保持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则所成实像的像距越[CD#3]。(选填:“大”或“小”)。
  (2)该同学用若干个发光二极管组成形状如“E”的发光物体,如图13甲所示,将发光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依次组装到光具座上并调整好,且物距调节为6 cm时,在光屏上成的像如图13乙所示,则他选用的是三个透镜中焦距为[CD#3]cm的凸
  [TP5CW59。TIF,BP#][LL]
  透镜;如果只将“E”,换成“R”,并在同一位置观察,光屏上成的像应是图13丙中的[CD#3](填数字序号)。
  本题中,第(2)小题的最后一空答案是②。题目中该同学用若干个发光二极管组成形状如“E”的发光物体,如图13所示,在光屏上成的像如图13所示时,就确定了人观察物体和像的位置,当光屏不透明时,人相当于在物体的左侧观察,当光屏是半透明时,在光屏的右侧观察所成的像,看到的像上下颠倒,左右也会颠倒。所以这道题目最后一空应该是(2)。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确定人观察的位置很重要,改变观察的位置,观察的结果会有所不同。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能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倒立的实像时,可以提醒学生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讨论观察到的倒立像相对于物体有何差别。随着实验教学仪器的不断更新,用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烛焰作为光源来做凸透镜成像实验的装置正逐渐进入初中物理实验室,用这套装置做实验,差别非常明显。如果仍采用如图4所示的装置,学生在物体和像的中间观察烛焰和烛焰的像,像只有上下发生了颠倒,千万不能一概而论,犯科学性错误。
其他文献
许多实际的物理研究系统不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即破缺类对称,可对其实施某种操作变换,或分割或增补或旋转或替代,或通过变换对象使其演变为对称性更明显系统,通过求解此新对称系统,然后将所得结果引申应用于原来的系统.无论是哪一种方法,其所作的操作,往往是一种对称操作.  1 减割法  求解研究系统系时,分割图形凸兀的部分或减割部分研究对象,使图形组合成一个规则的形状或对称性更高的系统.  例1 求互成120
1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物理学的发展与创新都需要依靠实验为基础,而参与物理实验也能够有利于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让学生养成科学素养所必不可少的课程。然而因为很多的教学机构长期受传统的应试体制的影响,很多的学校并不注重物理实验教学,只是通过老师对实验进行讲解,并不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实验。而一些农村学校甚至缺少实验资源,所以加大低成本物理实验的教学力度,让学生仅通过日常接触到的器材就可以进行物理
期刊
高中物理教材利用恒力对物体做功的物理模型推导出功的计算式W=Fscosθ,如果力的大小是变化的,那么公式中的F就无法取值;如果力的方向是变化的,公式中θ角就无法取值.因此其公式仅适用于恒力做功过程而变力做功问题又经常出现,那我们该如何求解呢?  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在求变力做功的教学中,可采用“化
多普勒效应是声波波源和观察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感到声波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由于声波是疏密变化的纵波,不像横波那么直观化,对于含波形图的多普勒效应计算题,许多教师感觉难以解释,而学生也常常不知如何入手解决问题.这一问题,是高中物理“机械波”一章的难点问题.下面通过一道习题,谈谈多普勒效应计算问题的三种处理技巧和方法.  例题 利用超声波遇到物体发生反射,可测定物体运动的有关参量,图1甲中仪器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的探究来认识物理规律,对逻辑思维不强的初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认知方法,是非常符合现阶段学生认知规律的。初中的学生对所学有些典型的物理知识理解是挺有难度的(尤其是电学部分),有时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二十遍,学生仍然不能理解,遇到这类题还是不会做,因为他缺少对这种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又因为教材中实验探究的规律相对单一,所以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充
期刊
在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运用多媒体视频图像、声音、动画,人机交互和资源共享等特性,创设宽松和谐的习作环境,使作文课趣味化、真实化、个性化、合作化.rn一、趣味化——创设
目前,人们常用的温度计都是由根据体积的膨胀及红外热等原理制成的温度计,而以颜色变化原理制作的温度计目前还没有。在化合物中有个别的化合物,根据温度的不同,呈现不同的颜色,本实验就是利用固体遇热颜色变化的原理,来制作简易固体变色温度计的。  1仪器及材料  锥形瓶(50 mL,4个)、漏斗、试管及软木塞(2支)、药杓或玻璃棒(1支)、滴管(2支)、温度计、酒精灯、毛细管、火柴。  2药品  异丙醇、无
期刊
所谓力学观点是指以力学中的牛顿三定律及运动学规律为基础、以牛顿第二定律为支撑、以动量与能量两大分支为其发展、以力学的五大规律为核心去认识、求解问题的观点.兹就求解磁场问题的几种力学观点举例说明.  1 应用动力学观点  例1 如图1所示,质量为m,带电量为 q的小球,套在足够长的绝缘直棒上,小球可在棒上滑动.现将此棒竖直放在相互垂直、且方向水平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的复合场中,电场强度大小为E,磁感
物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注重物理实验的运用。物理实验多种多样,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实验细节,加强对物理实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只有做好物理实验的细节,才能够切实的提高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  1巧妙设计体验实验,让学生加强对实验细节的理解  1。1教师要积极讲述物理实验细节的重要性  初中生大多数对于物理都有
期刊
人教版必修1课本中,对超失重现象的定义是这样的:“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以上定义的建立是基于竖直方向运动的电梯中,人对地板压力的分析,分析中得出当电梯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加速度向上,人对电梯地板的压力大于人受到的重力(即超重);当电梯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加